第一版:新闻总第7期 >2018-04-17编印

美丽乡村笑声朗
刊发日期:2018-04-17 阅读次数: 作者:鄂尔多斯日报记者 尚铁兵

  道路宽阔、村容整洁、院落干净;农院门头上红色国旗飘扬,红色春联和大大的福字喜气盈门,笑声、歌声、说话声,声声入耳……今年春节,达拉滩上笑声朗朗。

  “脱贫致富感党恩,自强不息奔小康”达旗展旦召苏木建设村村民高三计家今年春节贴着这样一副春联。“好政策让咱这些贫困户今年这年过得有了喜色。但大家还要再加劲干。好政策加上咱自己致富有信心,以后的年肯定是越过越喜气。”春节期间高三计不断和来家拜年的村民们说。

  提起高三计,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说:“真是好样的!”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从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一名致富带头人,在脱贫攻坚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2015年以前,高三计长年累月外出务工,凭着勤劳肯干的劲,一家人生活不愁吃喝。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妻子因病花了16万元,家里债台高筑,高三计成为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6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在结对帮扶部门和干部的帮扶下,高三计开始养猪。有了资金,有了技术,加上家乡不错的生态环境,销路也不愁。高三计的脱贫致富信心也足了。当年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现在养猪达16头,年收入过4万元,顺利脱贫,并以身说教,帮助其他贫苦户养猪致富。“我觉得让村民致富不仅是扶贫干部的责任,更是我们村民自己的事,村民自己好好干才能脱贫致富奔小康。”高三计对脱贫致富有着这样的认识。

  在扶贫政策措施的引导与帮扶下,让许多像高三计一样的贫困户不但脱了贫,而且对今后的日子有了更足的发展信心。同时,随着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也让达旗这个农业大旗的生产方式发生着转变,为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注入了新动能。

  今年的春节,达旗吉格斯太镇沟心召村的村民们怀揣订单过了个踏踏实实的喜庆年。

  探其究竟,原来去年年初,村里来了一位姓陈的江苏人,成立了内蒙古苏蒙种养殖合作社,在村里承包了1500亩村民眼里的“荒地”。去年开春20多天后,这个江苏人开始翻地、平整、耕种。看着从未见过的播种机在地里作业,“这是种什么呢?”村民们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在种核桃,并在核桃树下套种花生、红薯。“种这些行了?”村民们满是疑惑。而江苏人依然“我行我素”,种植了600多亩核桃、400多亩花生及200来亩红薯。秋收之时,合作社邀请附近的种粮大户和感兴趣的农户前来参观。在收割机轰鸣声中,粒粒花生从地下钻了出来,由于沙质土壤,花生干净,颗粒也较市场上所见的大一些。经亩产测试,荒地里的花生亩产达到700斤。亩产毛收入就有1400多元,而每亩成本价为400多元,比种传统经济作物强多了。

  看到实实在在的收成,村民对种植花生的热情空前高涨。该村村民高小飞便签了50亩订单,他说:“我去年费劲种了50亩糜米,收成挺好,但销售却成了问题。发动亲戚朋友,算下来每亩收入也就几百元。要是种花生,就负责种和田间管理,合作社提供籽种、技术指导和收割机,非常划算!如果再能套种核桃,收入还不成倍往上翻?”

  据该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他们的初衷就是先租地试种这几个品种,如果成功,鼓励农户大面积种植,合作社负责回收。并与农民签订每斤2.2元订单保护价。现在看来,种花生不成问题。如果核桃经得住考验,农户也可以套种。为了进一步打消农户签约顾虑,合作社拿出1500亩土地剩余年限的经营权作为抵押,鼓励农户种植花生。目前,村里已签订了5000多亩的订单。若全村都签,能达到上万亩,这也使沟心召村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一大步。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让达拉滩广袤的沃野上,呈现出一幅幅新时代新农村美丽画卷。(转自《鄂尔多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