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新闻总第48期 >2018-06-14编印

“来一中读书,没错!”
刊发日期:2018-06-14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丽

QQ图片20180614101544.jpg

  高考首日的傍晚,记者来到“战场前线”——第一中学,此时的校园正被静默笼罩着,看起来一如往常。记者原本想象的紧张感,反而被轻松取代了。

  高考是走向成功的一条路,但不是唯一

  “怀轻松之心进考场,带胜利喜悦回家门”“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沉着是飞翔的翅膀”“轻装上阵仔细作答,广开思路认真分析”,三条大大的条幅依次进入记者眼帘,满满的自信感。

  就在前几日,这个校园的每一寸土地都进入了备战状态,1000多名高三学子们都保持着同样的姿态,为最后的战役蓄势待发。

  同样在备考的,还有高三年级所有科目的老师们。“只要到了学校,工作就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整个人就像上满发条的钟表。每周值两次班,早上7:00到校,晚上10:50下晚自习。不值班时,白天忙一些年级的事,晚上回家备课、解题、改卷子,这是我们老师的常态。”高三级部主任任文刚向记者描述着他们的一天。

  “当高中老师压力大,高三老师更是。”从青年教师成长为级部主任的任文刚,在达一中一待就是15年,已经送出5届毕业班了。

  要想学生跑得快,老师先得带起来。“题组教学法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一贯运用的,而且还要带有诗意,激活课堂。”任文刚说,“诗意教学就是将数学思想、方法、公式等用诗意的语言表现出来,激活数学。每天一道高考题,从真题中找到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中注重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灵活学生解题思维。复习中还要加入微专题,巩固知识点,让知识成系统、紧相连。”

  夯实基础,降低心理预期目标,强化训练,这些都是所有高三老师们在考前为学生们做的,重复再重复。“做到平时如高考,高考如平时,有一颗平常心,高考是走向成功的一条路,但不是唯一。”任文刚经常告诫学生。

  三年的点点滴滴,就等最后这场硬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老师们都在竭尽全力把每一个知识点为学生们讲解出来。

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

  作为一所普通高级中学,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

  为了严格教学管理,今年3月份,由第一中学教师研发的德育网络办公系统正式启用。该系统不仅达到管理信息的实时传递,还能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办公效率,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为了使记者进一步了解该系统,校长魏伟打开手机,登陆了德育网络办公系统。进入系统后,德育分管理、请销假管理、学生信息管理、住校生管理等内容应有尽有。“你想看哪位老师或学生请假,或某一个班的学生信息,只要进入系统,就能一目了然。”魏伟介绍说。

  在严格的教学管理下,如何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平台,是学校不断探索的话题。一直以来,第一中学坚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为民族的未来担当”的育人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探索新的德育理念和途径,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班级组与德育导师整合形成的全员育人机制已成为第一中学的特色。 

  以前,学校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个班主任,而现在,有了班级组就不一样了。班级组是以两个班主任为核心成员,将他们负责的两个班级组成一个“班级组”,吸收其他学科教师加入组成一个班级组团队,成员一般为三到六人,每人分工指导一部分学生和负责一定班级工作的同时也是德育导师,形成对班级组各项事务负责的教育集体。 

  班级组的优势在于,班级事务由一个老师负担变成几个老师共同分担,每位成员都要分管一定数量的学生,而每位学生都能被更好地关注。这样,一个老师管十几个学生的效果,远远好于一个老师带几十个学生的效果,不管是在学生成绩还是思想动态上,都有显著效果。每位成员都有主人翁意识,面对班级工作、学校活动老师们都会出主意、想办法,在集中老师智慧的同时,还提高了团队意识,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真正体现了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魏伟说:“学生是看着老师的背影长大的,选择一个好的班主任很关键,我们绝不凑合。每位老师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班级组的成员都是新老结合,目的就是以老带新,逐渐培养一批更加成熟的班主任。”

  在这样一个大德育环境中,第一中学更加注重德育队伍的建设,不仅注重提高师德的修养,更是在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培养学生,他们用实际行动做学生思想品质的引领者和学生终身发展的促进者。

  光提倡德育教育还远远不够。

  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学模式也应该在变。课堂上不单要教知识,还要找到‘燃火点’,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老师不能当装卸工,不能放下货物就不管了,必须要点燃激情,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找到自信。”魏伟说,“教学改良我们正在努力。”(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