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到中和西镇官井村采访,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一户贫困户家中,锄地归来的老人远远迎候,人们还未及介绍,他从人群中一把拉住他最熟识的镇干部,旁若无人地话语不断:“我太感谢你们了,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你们对我,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
说话的老人名叫霍玉喜,今年75岁,他是2018年的贫困户。他的老伴今年70岁,10年前得了紫癜,近几年每年治疗费大概要七八万元,老人仅有10亩水浇地,只能满足口粮。这些年因为看病他把羊都卖了,还欠下11万元的外债。
官井村位于库布齐沙漠的南缘,原来一度受沙漠侵蚀,黄沙漫天,草木难生。经过几十年的生态修复,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60%,同时改变了无水、无电、无路的状况。因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除10亩水浇地外,老人房子周围还有70多亩旱地,但旱地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因地处干旱地区,霍玉喜对水有着特殊的情感,早年他外出放羊,在很远的河沟里看到自流泉就常常感慨,自己要能打出这么一口井来该多好,他仔细端详,推测出自流泉的水脉可能经过自家附近,能打一口井是他的梦想。
如果能在旱地打井上电,把旱地变水田,那么霍玉喜的脱贫就有了希望。大家也都这样想。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邱金来是霍玉喜的包扶人,经过努力,他跟电力部门协调上了一台变压器,先解决了电的问题。霍玉喜也积极筹备,自己筹集了4万多元钱打井、买水泵、上喷灌,针对他的脱贫事情,村里还专门开会,决定给他1万元的帮扶资金补贴他打井。今年春天,经过紧张的筹备,电上了、水通了,正好赶上农时。
把70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让老人兴奋不已。他直言不讳,“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今年霍玉喜种了70亩玉米,土地刚改造产量不高,预计亩产能有1000斤,过两年能达到1500斤,今年土地上的纯收入大概能有2万多元,再加上老两口的养老金10680元,低保补贴9000元,老人的日子眼见着一天比一天强。对11万元的外债,他一点也不愁,倒是说起贫困,霍玉喜有些羞赧:“要不是得病,我早就小康了!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农民还翻不起来还叫农民了?”
考虑到霍玉喜的年龄大了没力气,他安装的是小型喷灌,能省些人工。但霍玉喜对土地一点不马虎,而且格外上心、干劲十足,“就是我老汉中午不睡觉,也得往前爬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