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综合新闻总第56期 >2018-06-27编印

达拉滩农村改革第一人
刊发日期:2018-06-27 阅读次数: 作者:内蒙古日报记者 李文明

  (上接一版)1976年,一篇描写赵丑女主动“包产到户”,解决自己吃饭问题的文章在《鄂尔多斯日报》发表,引起了轰动。当年,康家湾又率先开始实行起了“包产到组”,模式便是参照赵丑女的方式:生产队分成3个组,给每个组定产量,超产部分折算工分,再根据工分分配粮食。1978年,当人们争论不休又拿不准调的时候,康家湾村就率先实施了更彻底的包产到户。邻村赵家梁,看到康家湾村实行了包产到户,也尝试着包产到组,一年下来全社的收入翻了6倍多。那年春节,丰收了的村民们开始挨家走串喝酒庆祝。

  回忆往昔,陈绿师和韩子义历历在目,如数家珍。

  沿着农村改革发展的轨迹,陈绿师也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1997年,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制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期限由15年沿长至30年。从那时起,我们思想更活了,也更舍得投入了。”陈绿师说,在“五荒”开发“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激励下,陈绿师家又开发了几十亩水浇地,耕地总承包面积增加到了100多亩。

  2006年,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民彻底从土地包袱中解脱出来。“现在,我们不仅不用交税了,国家还给我们发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农机补帖、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现在种地用机械,一百多亩地从种到收,自己也不用出多少力。”陈绿师笑着说,今年来,他家里陆续购置了拖拉机、翻地机、播种机、土豆收获机等机械设备。现在仅靠种地,陈绿师的纯收入超过十多万元。

  今年60岁的他继承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美德,整天闲不住。从陈绿师的住家到老院子有一公里多路程,他时常过去看看40多年前母亲承包的那片土地。今年,他盘算着在那里建设几个暖棚发展蔬菜种植。(转自《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