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新闻总第116期 >2018-11-20编印

关碾房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刊发日期:2018-11-20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张芳

农综办.jpg

  受限于原始的土地条件,树林召镇关碾房村虽位于我旗近郊,农业产业发展却相对缓慢。而就在今年冬天,一项惠及全村农民,覆盖全村三分之二耕地的项目正在火热推进,引领村子逐步打开高效农业的大门。

  已入严冬,虽然气温逐日下降,关碾房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试点项目依然在紧张火热的施工中。工人们正赶着在土地彻底封冻之前,完成90公里输水管道的铺设和13公里农田作业路的沙石奠基工作。该项目是旗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为关碾房村争取到的自治区级涉农项目,也是其作为包联单位帮助村子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所作的探索,项目覆盖了全村1.8万亩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计划总投资1525万元。“为了保证工程进度,确保明年不耽误村民耕种,我们工人实行倒班制,三班工人不停施工中。”农综办工作人员赵景平说道。

  项目的落地也架起了农综办和关碾房村的连心桥,为了进一步实施好项目,让关碾房村的农业早日步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行列,农综办成为关碾房村的包联单位,赵景平也成为关碾房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自上任后,赵景平走访群众,认真征求村民对项目实施的意见和建议,着力推进项目建设步伐,“10月17日项目正式开工,现在已经完成了总工程的30%,地埋管道完成了80%,完成了农田作业路的土基工程,计划到明年5月份完工。”赵景平介绍道。

  关碾房村紧邻我旗城区,虽然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但是沙质土壤发展农业需水量与水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凸显,成为制约村子农业发展的瓶颈。从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关碾房村就没有实施过任何的农田水利项目,致使涉农企业无法引进来,规模化种植没有条件开展,农民依旧是每家每户守着自己的零散地块耕种,加之人均耕地面积只有3亩左右,农业产出有限。作为包联单位,农综办针对关碾房村的实际情况,争取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内容包括1.2万亩滴灌管道覆盖,10公里高低压线路,配套100眼机井改造,0.24万亩土壤改良等,从根本上帮助关碾房村改善耕地条件,助力全村现代农业发展。

  项目完成后,每年可实现节水137万立方,还可以节省肥料、电和大量的人工,有效助推了全村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现代化作业转变,为全村农业走上高效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的实施也进一步提振了村民的发展信心。村民郭银喜每天都要到施工现场看一看,一心盼着项目早日完工。“包联单位给我们带来了福,这么好的项目没想到这么快就在我们这里实施了,以后我们老两口再也不用为浇水发愁了,我还能再多承包点土地,以后的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郭银喜高兴地说道。在施工现场,记者见到了村民郝志军,他曾是关碾房村2016年的国贫户,现在虽然已经脱贫,但郝志军想着继续扩大种植不断增加收入,早日步入小康生活的行列。项目的实施正好覆盖了郝志军自己的土地以及包种的土地,看着自己种了几十年的土地一点点被改良升级,郝志军看到了新的希望,“之前我也想上滴灌,可是没钱,这次项目实施,我的所有地都在这个项目里头,上起滴灌后我再多包些地,还能腾出一个人去打工,这样地上的投入也省下了,开支小,利润高。”

  “多少年都没有农业项目走进村,全村农业发展跟沿河现代农牧业发展差距越拉越大,这个项目的实施使全村的农业基础有了全面改观,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一方面可以促使土地增值,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种植也能实现了,我们村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关碾房村村委主任刘喜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