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东达蒙古王集团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和资源优势,提出了“生态+种植+养殖+有机+扶贫+旅游”的“6+”战略,通过持续打造和完善产业链,让农牧民在生态链、生物链、产业链、产品链上谋生存、求发展,为农牧民转移从业、生活致富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如今,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不仅富了村民,更让村民有了奔头。
冬日的清晨,在东达蒙古王集团的獭兔养殖基地,养殖户王二娥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打扫兔舍、投喂饲料、注射疫苗、查看幼崽、清理粪便……
“以前家里种的地不多,收成也不怎么好。”2010年开始养獭兔的王二娥告诉记者。2008年,王二娥的丈夫突发脑梗,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的重担一下压在了她的肩上。正在一筹莫展时,听说风水梁养獭兔能挣钱,王二娥夫妻俩就来到这里。2016年,王二娥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这些年,全靠这些兔子养活着我们一家人。”王二娥从产箱里捧出一只刚出生三天的小兔子说。可别小看这些小小的獭兔,它们可以为像王二娥一样生活贫困的农牧民每年带来5-7万元的收入。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依靠獭兔养殖,王二娥当年就脱了贫。
像王二娥这样脱贫的村民还有很多。如今,他们都通过养殖獭兔实现了增收致富。
目前,东达的獭兔养殖基地年出栏量达500多万只。基地先后吸引了来自全国12个省区及周边村社的3000多户农牧民参与养殖,带动1万多名农牧民在獭兔产业上增收致富。
冬闲季节,东达蒙古王集团风水梁基地事业部综合管理部部长邬良,正坐在办公桌前整理着鲜食玉米栽培的培训资料,为接下来培训农牧民种植鲜食玉米做着准备。同一时间,在6公里以外的风水梁镇公乌素村委会办公室里,派驻东达蒙古王集团的党建指导员赵文惠,正在为该村各社社长介绍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长胜村村民种植鲜食玉米的成功经验。
2016年,东达集团新建成立了内蒙古王爱召农业观光有限公司。该公司依托自有种植基地,从传统的玉米种植逐步转型尝试鲜食玉米种植。通过两年的试种,鲜食玉米技术渐趋成熟。2018年,东达集团与王爱召村、公乌素村签订了700多亩200多万棒的鲜食玉米订单。
“2018年,全村试种了400多亩的鲜食玉米,虽然经受了严重的大风灾情,但是仍然与大田玉米收入持平。从目前统计情况来看,村民们明年种植鲜食玉米的积极性非常高。”公乌素村党支部书记王来生说。2019年,王爱召农业观光有限公司计划在公乌素村种植2000亩左右的鲜食玉米。
在速冻保鲜库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有鲜食玉米库存不足30万棒,主要销往四川成都,市场供不应求,最近一直在限制销量。
目前,王爱召农业观光有限公司有了新的计划。2019年,该公司计划从2018年的200多万棒玉米增加到2000万棒。
东达集团在风水梁规划总投资200亿元,建设集生态建设、文化旅游、有机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扶贫移民、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现已配套建设了皮草服装厂、特种养殖场、肉食品加工厂、饲料厂、有机牧场、光伏发电厂、菌棒厂、氮气保鲜库、鲜食玉米加工厂、沿黄风味街、钱学森沙产业博物馆、獭兔研究院等多个项目,打造出了自治区著名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风水梁獭兔”系列产品。
东达集团宣传部部长郭玉鬲说:“集团主要通过生态种植产业链、生态养殖产业链两大链条,以产业化链条将基地、农民、合作社、企业、市场等各个主体串联起来,以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让农牧民围绕生态链、生物链、产业链、产品链脱贫致富。”
今后,东达集团将立足林、沙、草、农、药等资源,通过实施“6+”战略,以先进的生产要素和现代化经营方式,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在产业聚集、产业延伸、产业升级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扶贫产业,让农牧民围绕优势产业增收致富,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叠加和产业拉动扶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