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幼小的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实现四化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样的好光景,曾经无数次天真的想象该是多么美好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梦想早已发生在过去,而且努力奋斗的岁月里我们的生活仍然在日新月异变化着,越来越多的幸福伸手可以触摸到。出生在七十年代末以前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巨大变化的历经者和见证者,而这些变化同时也烙印在爸妈四十年来的搬家过程中。
童年时代的土坯房
我们姊妹四个都出生在老家农村的土坯房里,占地不到20平米,这个房子还是爸妈1973年结婚时候爷爷奶奶盖的新房。我们和爷爷奶奶住在一个院子里,他们住隔壁同样的房子。
家里一半面积是铺着绿油布的大炕,紧挨着一大一小灶的土灶台。地下架着两个红板箱,放着几个凳子,还有一张吃饭的小桌子立在墙角,全家人吃饭或者我们写作业的时候就搬在炕上。家里六口人所有的衣服,家当都放在这两个柜子里。冬天的时候地中央安个火炉子,从外边疯玩回来我们就把手放在炉子上烤,有时候也会把馒头和土豆放在炉子上烤,至今梦里都能闻到馒头和土豆的烤香来。
地是红泥刷浆后的硬地面,撒上水可以完全渗下去地面也不滑,每天一扫一簸箕土,不过小时候我们很少生病可能和充分接地气有一定关系。窗户是用木头框糊上麻纸做的,屋顶上的横梁木都裸露着,睡不着觉的时候就来回数到底有几根大檩几根小椽。到了冬天西北风呼呼的刮,即使妈妈把手工缝的棉门帘和窗帘挂在外边,一到早晨门窗缝里钻进来的冷风还是冻得人头疼,我们几个小孩子就缩个脖子头露出被子外面,等妈妈把炉火烧旺了才敢穿衣服下地。
1977年恢复高考,是改革的前奏曲。达旗五七高中生源剧增,爸爸在那年的秋天被聘用为一名人民教师。家里的条件逐渐好起来,爸爸每个月37.5元的收入让全家都可以吃饱穿暖了。爸爸从文化大革命被批斗对象变成了村里唯一吃皇粮的人,家里的亲戚、邻居上门的也多起来,爸爸学校里定做沙发,就给家里置办了两个红大绒包的沙发。过年的时候,村里很多人家的对联都是爸爸写,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写到腊月二十九。那两个沙发在那几天一直不空着,总有人坐在那里等着拿对联。小小的屋子里站满了人,我们都没有钻得缝儿,就跑在外面玩一天。
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的土房子,我们在那个房子里一直住到1985年夏天。因为爸爸工作调动我们举家搬迁。
蒙汉学校的砖瓦房
爸爸到乡里的蒙汉中心小学任教,我们就搬到了学校的家属房。那是人民公社给统一盖的砖瓦起脊房,总共有四排,每排两栋,而且每栋都是独立小院儿。正房是一进两开,有独立的厨房;南房还有两个,一个放杂物,一个可以放肉食和其他食品。在那个年代的乡下来说,真是高大上的豪宅了。
搬家的头一天夜里妈妈没怎么睡觉,一直在收拾东西,其实爷爷用一个毛驴车就把所有的家当搬到了新家,我现在想来,妈妈是在拾掇要住新房的喜悦心情,要不也不至于数得见的几件东西能收拾一晚上。刚搬进去时家里空空的,说话都有回音。后来妈妈找木匠做了衣柜,书柜和高低柜,又缝了几床被子,把每个家都收拾的有模有样了。那时候姐姐已经帮着妈妈干活了,爱干净的她总会蹲在地上把红砖擦得水红水红的。来年家里又买了一台黑白电视,八十年代中期也算是乡下中等富裕家庭了。
我们当时住的是最后一排,除了每家都有的小院儿,我们房后还有一个自流泉和一大片空地。院子里种满了蔬菜:黄瓜,西红柿和豆角等,勤劳的妈妈还在后边开了荒种上了玉米、土豆、葱……足够猪一冬天的食儿和全家的冬储菜了。自流泉到冬天就流成了冰滩,是我们玩儿冰车、打冰擦的好去处,快乐溢满了年年的三九天。
在那里我们住了整三年,1988年春天爸爸又调到了另外一所中小学,我们再次搬迁。
学校的宿舍和家属房
这一次我们先搬到了学校职工宿舍,每间房屋20多平米,用了两间房,侧厢还有凉房。家里的条件随着爸爸、妈妈工资的增长逐渐好起来,我们姊妹几个的学习用品和衣物也更多了,原来的家具都搬过来,家里一下子挤得满满当当的。
过了两年学校紧挨着校园墙统一盖了一排一进两开的砖瓦平房,供成家的老师们居住。地面用的是当时流行的水磨石,扫完地再拖一拖,很干净的样子。因为新家具才用了几年,就没再添置。那时上学额外花钱很少,我们的花费只有买纸笔墨和衣服,所以过得还是比较殷实的。1990年的时候家里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18英寸的,占满了整个书台。
1992年我和大姐同时去城里住校读书了,家里人少住得宽敞了,但是我们外出念书花费大,生活相对紧张了。1995年我上了大学,弟弟读了中专,又赶上大学开始收费了,弟弟的学校费用也不低,家里整体的生活水平受到一定影响。爸爸学校里事情多,总是很忙,妈妈在做学校后勤工作的同时还种了老家的自留地,又养着猪羊,冬天还能卖一些,家里的开销主要就是我们上学的花费。但是乐观的爸爸妈妈回忆起来总说:你们都是出去上学,家里也有吃有喝,就是不买衣服也有穿的,日子过得有盼头也不觉得辛苦。
在那个学校我们住了十年,这是我们姊妹几个正陆续往出走的十年,家里的收入主要就是供我们几个念书。爸妈过日子省吃俭用也没有因为我们念书而欠饥荒,紧巴几年也就过来了。一直到1998年爸爸调到了进修学校工作,我们家从乡下搬到了城里。
独立院子的起脊房
爸妈在城里买了第一个有产权的二手砖瓦房院子,总价4.2万元,连院子面积有200平米。正房和南房都是起脊砖房,正房有里外套间六个家,包括三个卧室,一个客厅,一个餐厅和一个洗澡间,地面用的是30见方的粉红色釉面砖,还有大的挂画作为电视背景墙。南房有一个套间儿,一个凉房。正房和南房两套水暖系统,需要自己烧煤采暖。
刚搬进去时家里买了房子手头不宽裕,就买了一套沙椅和床上用品,但因为前房主装修的好,宽宽敞敞,明明亮亮的,简单收拾一下就像新家似的。电视还是原来的,买了新的冰柜和单缸洗衣机。
1996年到1999年,大姐、弟弟和我都相继毕业回到家乡就业,妹妹在读高中,一家人又住到了一起,房子也很大,足够一家人宽松的居住,其乐融融。随后大姐和我分别在1999年冬天和2001年冬陆续结婚,妹妹也考上了大学,弟弟在乡下工作仅周末回来,家里就剩爸爸妈妈长住了。
2004年弟弟结婚了,和爸妈住在这个院子里,姐姐和我那时都有了孩子,家里逢周末和年节人就多起来。当时街上已经开始有了开发的楼盘,姐姐和我都住了楼房。带着小孩子回爸妈的平房里住总是感觉很冷,2005年春天我带着孩子和爸妈住了一个月,开着电暖气一个月就花了300元的电费。爸爸、妈妈都已经退休了,老师的退休费用也不低,他们开始计划着买一套楼房了。2006年春天终于买了一套楼房。
三室两厅的一楼
2006年夏天,楼房装修好爸妈就搬过去了。小区规模很大,有十几栋楼,虽然我们的房子只有108平米,但结构很合理,三室两厅两卫,公摊面积不多房子显得很宽敞。楼间距很宽,一楼采光也很好,冬天阳光可以直射到炕床上已睡着的小孩子的脸庞上。客厅的窗户是半落地的塑钢窗户,窗户下是暖气,铸铁做的,但是很暖和。地面用了当时流行的60*60的白瓷砖,拖完地亮得像镜子一样,人影晃晃的。 ? 妈妈搬进新家高兴的说:家里暖暖和和的再也不用打碳烧暖气了,上下水都有,做个饭、拖个地、上个厕所真是太方便了。父母已到花甲之年,住楼房还正是符合他们的生活需求。刚买完房子,家里也不富裕,我们几个添置的家具,买了平板电视和冰箱。旧家具搬在楼房已经不协调了,?大部分家具在装修时候定做,给爸爸买了一个书架和字台,退休了没事干每天写写画画的,西阳卧室成了他的书房。客厅还添了一套1+2+3的大沙发,家里小孩子多,妈妈还给地下铺了块大地毯,娃娃们翻身,学坐,学爬很方便。
小区里大多是老师,爸妈的熟人也多,加上我们几个子女带着孩子来来往往,家里也热热闹闹,一点不寂寞。买房的时候这里位置还很偏,装修时候我们都是骑着自行车一趟趟跑的,周围还没有别的大型建筑。几年过去在小区东门就建了很大的公园,附近医院、体育馆、酒店都陆续建起来了,这里成了城区北边的中心。2012年侄子到了上学年龄,这里离学校比较远,爸妈再一次搬家。
大三居的电梯房
2013年夏天,为了接送侄子上学方便,就把原来的房子卖了,贷款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套150平米的电梯楼。当时正处于达旗房价最高的时候,全家人考虑再三还是换了这个房子。现在看来为上学投资的事情都是正确的,房价已经比原来高出许多,而且几年小学都没用接送,老人既省了心,孩子每天走着去上学安全又健身。
房子是壁挂采暖,相比原来的铸铁暖气干净又暖和,这次装修的档次也提高了,地面用的是80*80的大瓷砖,背景墙用的是大理石雕花纹儿,左右是后装茶色镜子的白色镂空木雕花。各个屋的面积都比原来大,孩子们都长大了住着也不挤。原来的沙发留给了买主,又换了一套新沙发,家具是全屋定制一部分,给爸爸和孩子们买了两套书柜和写字桌。
楼前就是小区的公园,小桥流水,还有一座人造假山,沿着桥过去有个凉亭可以坐坐,健身器材也很齐全。我们正好是二楼,夏天站在客厅的大落地窗前,满眼皆绿,杨柳依依,风景挺不错。
家里也安了宽带,爸妈把老人手机换成了智能机,每天没事的时候用微信和我们发抢红包,和亲戚朋友们视频聊聊天,日子过得也很惬意。还了五年贷款后,爸妈用攒下的钱今年一次性还清贷款,老俩口终于无债一生轻了。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爸爸妈妈的家相比四十年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也就是这每个普普通通小家庭的勤劳奋进成就了祖国的大变化。马上就要进入全民小康社会了,在今天国家更加开放的大环境里,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只要努力付出每一天,就会奔跑在更加幸福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