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专版总第147期 >2019-02-13编印

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成功开展首例脑动脉机械取栓术
刊发日期:2019-02-13 阅读次数: 作者:李明月

  树林召讯  近日,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为一例75岁急性脑梗死(卒中)患者成功实施了急诊脑动脉机械取栓术。

  该患者被送到医院时,已处于昏睡状态,右侧肢体完全瘫痪伴失语,患者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糖尿病等”病史。头颅CT检查,医生发现其左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其供血区域已出现低密度影,入院诊断考虑心源性颈内动脉栓塞可能性大。心源性脑栓塞约占缺血性卒中20%,因其常堵塞主干血管,起病急,进展快,神经功能损害严重,且疗效、预后差,死亡率及重度致残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显然此患者已不能实施静脉溶栓,本着“时间就是大脑”的治疗原则,为挽救患者生命,神经内科积极组织会诊。在白云旺院长的指导下,神经内科郝桂林主任、任间乐副主任、介入科魏海森主任的紧急会诊后,决定立即行脑血管造影及动脉机械取栓治疗。

  医护人员将患者迅速转送入介入导管室,并邀请外院专家参与指导手术。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闭塞,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及左侧大脑中动脉未显影,通过SolitaireAB取栓支架取栓,经过半小时左右紧张而细致的操作,外院专家与任间乐副主任成功从该患者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内取出了从心脏脱落“流窜”至此的血栓栓子,大小不等共六枚,再次造影显示闭塞的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完全开通。术后不久,患者意识好转,原先完全偏瘫的肢体也能活动了。

  颅内大动脉闭塞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等颅内动脉主干闭塞为主,起病急、病情重,致死和致残率很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血管内机械取栓术被应用于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治疗中。与传统内科治疗相比,取栓术更“主动“,可以直接开通闭塞血管,拯救因缺血而濒死的脑细胞,疗效良好。

  相关知识链接

  认识脑动脉机械取栓术 

  目前,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在国际上已被公认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治疗的重要技术。取栓时,医生采用微导管技术,将取栓装置从患者的下肢动脉送到病变的颅内动脉处,然后用取栓装置“抓捕”堵住血管的血栓,迅速恢复血管通畅。在该技术诞生之前,最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是静脉溶栓。但由于静脉溶栓“时间窗”较短(4.5小时内),仅1%~2%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接受这种治疗,且血管再通率也相对较低(30%~4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的脑动脉取栓术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和针对性,血管再通率可以达到72%~100%。当然,任何治疗都有一定风险,脑动脉取栓术总体而言是安全的,但也存在部分风险。不过,由于大血管梗死本身的致死和致残率很高,故脑动脉取栓的获益大于风险。 

  取栓“时间窗”:6-24小时 

  最新的DAWN研究已证实脑动脉取栓术时间窗已由原先的6小时内扩展到24小时(部分大动脉栓塞的患者,而非全部)。脑动脉取栓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血管再通,挽救梗死病灶周围的缺血脑组织、降低脑损伤程度,但对脑缺血已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继发反应,仍需进一步接受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稳定以后,为预防再发,患者须在医生指导下终身进行二级预防。冬季是脑卒中的好发季节,尤其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老年人,更应提高警惕,及早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脑卒中“偷袭”。

  在白云旺院长的见证及带领下,达拉特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成功实施首例脑动脉机械取栓治疗,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使神经内科治疗水平上达到了质的飞跃,对医院进一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达拉特旗人民医院的发展历史上也会留下浓厚的一笔。(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