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新闻总第164期 >2019-04-12编印

“几字湾”里庆有鱼
刊发日期:2019-04-12 阅读次数: 作者: 本报记者 王晓丽

    春回大地万物苏。近日,达拉特大地上奏响了一曲冰消河开的“美乐”。

    东海心村,黄河几字湾上的“眼睛”。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世世代代滋养着这一方百姓,一句“鱼米之乡大树湾,海海漫漫米粮川”,便是最好的印证。

    “祝这片土地鱼米丰产,祝这片土地百业兴旺……”醒网的号子喊了起来。开河节上,自然少不了传统的醒网捕鱼仪式,渔民们用他们的方式感恩着母亲河,祈求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礼炮声中,渔民们开始起网。鱼塘上,传统的拉网捕鱼活动开始了——渔民们从两头把一张大渔网撒入鱼池,之后将网绳从池中慢慢地收拉,大网从池底被慢慢收拢回来,几个渔民站在鱼群中,高兴地将捕捞上来的鱼装在筐里。

    阳春三月美,首鲜“开河鱼”。据记载,“冬初河水,鱼在冰中不食不动,至来春冰开取之,极肥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每年春天都要将开河后打捞的“开河鱼”上贡,“开河鱼”因此名声大噪。

    活动现场的餐馆外,厨房里鲜香的炖鱼味儿飘了出来。“真香!”路过的游客接连地叹道。虽未到午时,可人们的味蕾早已被激活。一边闻着鱼香、咽着口水,一边欣赏着乌兰牧骑带来的精彩演出。“外嫁30多年了,这次是专程回来的,看看家乡的新风貌。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这么好看的节目,再看看人们脸上的笑容,就知道大家有多幸福了。”专门从包头赶回来参加开河节的韩桃女说。

    本次开河节上,还特邀了准格尔旗、杭锦旗乌兰牧骑,与我旗乌兰牧骑一道,把最精彩、最专业的文艺演出呈现给现场观众,一同把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精神传承下去。

    不到中午,好多游客已经在餐馆内开始品尝鲜美的开河鱼了。餐馆里,记者见到了带着孩子特地来品尝开河鱼的刘先生。一条大鲤鱼、一小盆鱼汤、两碗米饭、一碟咸菜,就是父子俩当天的午餐。夹一片鱼肉放进嘴里,肉质细嫩,汤香鲜美,味道妙不可言。“平时也挺爱吃鱼,但是今天的鱼真的特别好吃。”刘先生的儿子说。

    虽然开河节活动仅仅3天,但是乡村文化旅游活动不会间断。只要想来,树林召镇东海心村是品鱼的首选。

    东海心村北临黄河,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利用盐碱地和荒滩发展黄河水养鱼。村里养出的黄河鱼因味美肉鲜而闻名远近,自然而然也带动了餐饮和旅游业。仅开河节这三天,村里的“开河鱼”就销售3万斤左右。

    东海心村养鱼协会会长武二才告诉记者,今后要以提升水产养殖产品质量为重点,调整水产养殖结构,打造好“大树湾”黄河鱼品牌。今年还计划实施稻田养蟹300亩、鱼塘养蟹60亩、自然水面养蟹2000亩。

    除了品鱼,还可以到沙漠享受难得的大漠休闲;也可邀三五好友,结伴骑行;亦或到黄河南岸的湿地去看名副其实的“天鹅湖”,听听鸟鸣,感知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