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综合新闻总第164期 >2019-04-12编印

官井村:绿富同兴正起劲
刊发日期:2019-04-12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张芳

DSC_0087.jpg  

    春风拂面,大地回暖。眼下正是官井村沙柳平茬的季节,也是村民们卖柳条种苗的时节。村民们每天忙着割柳条、做种苗,前来买柳条种苗的车辆也是络绎不绝。“今年我们的柳条种苗都不够卖!”中和西镇官井村党支部书记周玉小笑着说。

    官井村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近年来随着植树造林速度的加快,全村有林面积达到19万亩,其中沙柳就占到12.3万亩,成片的沙柳林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也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今年我们的种条收购较往年早了一个星期,价格也高了一毛多,每天前来询问种条收割情况的商贩也比往年多了。”周玉小介绍说。 

    沙柳是防沙治沙的好树种,具有“平茬复壮”的生物习性。过去,平茬后的柳条当柴火烧,可随着全国各地生态建设步伐的加快,官井村就把平茬后的柳条作为种苗出售,不仅绿了沙漠,还富了村民。由于柳条在沙漠成活率高而成为市场上防沙固沙的“香饽饽”,库布其沙漠、腾格里沙漠都成了沙柳的家园。“柳条一方面可做种条,另一方面还可做沙障,所以每年平茬的柳条是不愁卖的,村民收入也是可以的。”当提及村里柳条的用途和经济价值,周玉小的脸上多了几分自信的笑容。

    靠着村里的12.3万亩沙柳,村民们有了稳定收入:像周平这样的沙柳种植大户每年靠着卖种苗就能赚上几万元;而像村民韩三小这样沙柳种植少的村民呢,可以加入打工的行列,做沙柳平茬、种苗加工、装车发运等工作,一个月收入也上万元。同时,在生态建设见到成效后,全村的1.3万亩农田也转变成了优质农田,村民们在此基础上发展种、养殖业,收入逐年提高,日子越过越红火,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这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备受风沙困扰,农田种不了,春天一刮风新长出的禾苗就被风沙掩埋,一年收获不了多少,村民们背井离乡谋生路。1986年村民们才正式向沙漠宣战,不断推动生态建设,经过30多的努力最终实现了“沙进人退”到“沙退绿进”的转变。

    如今,官井村的沙柳不仅阻挡着风沙的侵蚀,也让村民尝到了“绿富同兴”的甜头。“现在沙柳已经是全村重要的生态屏障,眼下村里需要改善交通,让沙柳销售渠道更加畅通,才能不断调动村民种植和保护沙柳的积极性,同时为了防止市场饱和,我们也在考虑引进柳条切片项目,发展沙柳加工产业,争取让村民在不断地获益中牢固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周玉小恳切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报告时一再强调:“要保护和治理好生态环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周玉小笃定地认为:“要真正做到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就要不断探索建立实现‘绿富同兴’长效机制,我们也一直探索着!”。2012年官井村申请建立了全区第一个林业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出售村里的沙柳,带动村民走上“绿富同兴”的道路; 2018年,建成了全村第一个600亩的红枣试种基地,没想到当年就挂上了果还卖出了30多万元的好价钱,极大调动了村民对经济林种植的积极性。

    “接下来我们还想栽植适宜官井村生长的其他经济型林木,村里现在还有近8万亩的荒地,今年我们打算再试种一些市场价格更好、前景更广的畸形果,力争把这些荒地全部发展为经济林,让村民真正成为生态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对于未来发展,周玉小已经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