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166期 >2019-04-19编印

名相千秋颂 清风万世传
刊发日期:2019-04-19 阅读次数: 作者:刘静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争辉的灿烂时代,济济多士、名相辈出,他们清正廉明、匡扶正义、忧国忧民,共同谱写了“士大夫治天下”的千古美谈。他们的高风亮节,清白如山涧流水,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景仰,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宝藏和永恒的精神圭臬。

    在众多北宋名臣中,司马光与王安石无疑是最耀眼的两位巨星。司马光历仕四朝,政绩斐然,与太史公司马迁并称为“千古两司马”。王安石经世济民,富国强兵,成为一位彪炳青史的改革家。两位宰相虽政见相左,有时甚至水火不容,但他们清廉无私、为国为民的高尚品质宛若一人,如日月之明、星辰之行。无论是治国方略、还是个人修养,都对整个宋代、乃至之后的中国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司马光一生节俭治国,安贫乐道,他秉性刚直、厌恶奢华,对于皇帝赐物也常坚谢不受。一次,宋仁宗赐给他金银珠宝、丝绸绢帛,他上书谢绝道:“国家近来多事之秋,民穷国困,中外窘迫。”最后无法违命拒收时,就将所赐之物献出,珠宝补贴公费用钱,金银则接济穷困的亲友,自己仍守贫如旧。他为官近四十载,只在洛阳有三顷薄田,妻子死时竟无法办理丧事,只好卖地来买棺木,这就是被后人传颂的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司马光不仅自己始终恪守俭约,并向儿子司马康谆谆施教,在《训俭示康》里通过列举事例来阐明“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真谛。后来,司马康也成为一位廉洁奉公、光明磊落的北宋名臣。司马光热衷于举荐人才,启用了许多清廉正直之士。晚年时,他将平生所荐之人汇编成册,让世人查其是否出以公心、所荐之人是否有功于社稷。经考证,不贤能者寥寥无几。

    另一位名相王安石,因辉煌的文学成就位列唐宋八大家,他清廉节俭,一生视富贵如浮云。有一回,有人送王安石两件古物:古镜和宝砚,称这镜面光滑透明,不但近照人影一致,且可远照两百里的景物。这砚台石质细密,只要呵一口气,就能得水磨墨。王安石闻之笑道:“两件都算是稀奇宝物,但对我而言却无用处。吾面不及碟子大,哪用能照两百里的古镜?吾写字前必先取水磨墨。这砚台就算能呵得一担水又如何?”说完就将古镜和砚台还给了对方。他担任宰相期间,得了气喘病,大夫开的药方中,有一味是紫团山人参,但是这种药走遍京城也买不到。有位官员听说此事,就送了一些过去,可是他坚决不受,有人劝他说:“你的病要此药才能治好,何必拘泥于这些小节呢?”他回答说:“我平生没吃过紫团山人参,不也活到今天?现在就算不吃它,还能立即死去吗?”王安石推行变法,得罪了不少权贵,政敌遍布朝野,但论及个人修养,也不得不承认他“平生行止,清白无污”。南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称赞王安石:“洁白之操,寒于冰霜”,正是对他的名作《梅花》中高贵人格的诠释。梁启超先生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司马光与王安石不仅是一清如水、济世安民的好宰相,同时也是举世公认的好父亲和好丈夫。即使日理万机、宵衣旰食,他们也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从读书、立志、修身、为政等各个方面言传身教、一丝不苟。后来,司马康官至右谏议大夫,为人廉洁,口不言财,并协助父亲完成《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王雱成为北宋杰出思想家,著作等身,他才高志远,积极支持父亲变法,参与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司马光与王安石一生拒不纳妾,与妻子相濡以沫,相守一生。司马光秉笔直书著青史,一部《资治通鉴》历经19年的岁月;王安石鞠躬尽瘁致变法,一心以抵御外患、富国强兵为己任。两位先贤志向高远,视名利财色如无物,胸襟如光风霁月,令人尊崇。

    司马光与王安石性格迥异,政治理念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在北宋的政治舞台上针锋相对、势不两立。当宋神宗启用王安石推行变法、司马光罢相后,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时,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后来,王安石强力推行改革,不仅触动了皇亲贵胄的利益,也招致地方官的强烈不满,朝野一片骂声,逢朝必有弹劾。神宗终将王安石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当时许多人告王安石的状,神宗征求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恳切地告诉神宗:“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陛下万不可听信谗言!”神宗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感慨到:“卿等皆君子也!”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司马光与王安石虽政见不一,但对于彼此的高尚人格都心悦诚服,他们都忠诚于更高层面的理想——河清海晏、天下为公,并为之耗尽毕生心血也问心无愧、无怨无悔。

    廉政,是一个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漫漫长河中,牵动着历朝历代的敏感神经。当中国处在“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仁宗盛治”的尧风舜雨下,官员普遍廉洁奉公、政治清明;到了桓灵误国的汉末、无力回天的明末,政治昏暗、贪腐盛行。历史为我们诠释了“廉政兴邦”的真理,而那些名垂青史的先贤们为我们留下了通往廉政的标杆和智慧。

    司马光和王安石用光辉的一生向我们昭示:清廉不是一时兴起、不是表面作秀,而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矢志不移的崇高信仰,而这种坚如磐石的信念是通过长期读书、修身、磨砺实现的。年少的司马光砸缸救人,成千古美谈;年幼的王安石随父宦游祖国各地、体验民间疾苦,文章高深奇丽,始有移风易俗之志。二人皆英雄出自少年,从小充满家国情怀,有经纶天下的志向。他们刻苦勤学、严于修身,一直以古代圣贤为典范。正如《幼学琼林》所述:“生平所为皆可对人言,司马光之自信”。无论大宋政坛如何风起云涌,他们惟以一颗赤子之心泰然处之,无论世事变迁、世俗纷扰,他们所秉持的“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理想从未改变,历久弥坚。正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深夜里万籁俱静时,当我们仰望夜空里闪烁的繁星,心中遥想那些伟大的先贤,仿佛看到他们穿越时空,透过茫茫星光,向我们传递着永恒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