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综合新闻总第169期 >2019-04-30编印

真情帮扶引项目 滴灌铺下增收路
刊发日期:2019-04-30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丽

   “……23卷,24卷,25卷,这车够了。”王金锁数着农用车上的滴灌带。4月24日,高标准农田模式创新项目滴灌带发放的第二天,记者在树林召镇关碾房村的旧村委大院里,遇见了开着农用车拉滴灌带的王金锁。

  王金锁说,今年上了滴灌带后就再也不用守在地头了。

  “我80多亩地种的都是玉米。一到浇水的时候,白天晚上都得守在地里,不停地操心跳没跳闸,出水量大还是小。不停歇地浇,也得一个星期,浇完一次后休息一两天就又开始下一轮。就这样循环反复,要10次呢,持续四个月啊!”想起浇水,王金锁就犯愁。

  关碾房村耕地土壤主要以沙性为主,灌溉水渗漏量大,农作物以玉米为主。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灌溉成为了关碾房村民生产生活的一大难题。帮扶单位旗农综办、融媒体中心相关责任人多方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加强关碾房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多方争取下,2018年10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模式创新项目开始在关碾房村实施。该项目计划实施1.2万亩,投资1500万元,新增农田作业路16公里,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20公里,配套修复机电井114眼。这将解决关碾房村瓦窑、杜家壕等5个社近700户农牧民灌溉难题。

  关碾房村党支部书记杨和平告诉记者:“以前,浇一次水每亩耗电量是7度,项目实施后,每亩可节省用电成本50%,用水量也能节省50%,还能释放大部分的劳动力,村民们可以就近打打工。”

  项目实施后,关碾房村5个社的1.2万亩农田将得到有效灌溉,年节水约193.2万立方米。节水的同时也能增效,玉米亩产预计由1400斤增加到1600斤,同时每亩可节约成本200元。按照玉米每亩增产200斤计算,全村可增产240万斤玉米,农牧民年人均增收800多元。

  看到了增收的希望,村民们为了感谢农综办、融媒体中心,将两面印有“真情帮扶办实事,情系百姓暖人心”“为民办事效率高,真情服务解民忧”的锦旗送到了帮扶负责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