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综合新闻总第182期 >2019-06-18编印

五月十三,祭敖包、祈平安
刊发日期:2019-06-18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白晶晶

  6月15日是农历五月十三,这天一大早,久旱的天空吹来阵阵凉风,空气也不似前几日那么燥热。我们出发前往今天的目的地——中和西镇蓿亥图牧业村。车行驶在草原上,远远的,会发现一座不高的山,格外醒目,像坐标,更像灯塔,吸引着你不断向它靠近,潜意识感觉到,这是我们此行的最终地——苏脑图敖包。这里将举办蒙古族最为隆重热烈的敖包祭祀活动。

  早晨天还没有亮透,牧业村的牧民们就来到这里对敖包进行装饰,他们将敖包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将今天太阳未出之前取的沙柳条放到敖包中央,在敖包上插上旗帜,然后在正南方向放一木桌,将烹熟的牛羊肉或鲜果品供于其上。这个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石堆矗立在丘陵上,鲜艳的经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苏脑图敖包。不一会儿,冷冷清清的敖包广场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牧民们身着节日盛装,带着哈达、奶制品、茶品等祭品,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赴这场盛会。

  据牧民介绍说,敖包对蒙古族人民而言是极为神圣的,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

  上午9时,敖包山上已经是满满的来参加祭敖包的人了。敖包祭祀仪式正式开始,喇嘛身着法衣,焚香点火、口诵藏传佛经,众人叩拜,牧民将带来的祭品整齐地摆在祭台上,并向敖包敬献蓝色和白色哈达,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最后参加祭祀仪式的人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将带来的牛奶、酒、奶油、点心、糖块等祭品撒向敖包,同时祈求驱祸降福,保佑草原风调雨顺、水草丰美、牛羊肥壮、人旺年丰。

  敖包祭祀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原有的祭祀活动得到充分保留继承的同时,敖包祭祀扩展延伸到娱乐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而且在这两方面又有许多时代性的文化成分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具有新鲜感和实用的内容,倍受牧民欢迎,这样,敖包活动原有的传统文化内涵,正慢慢向现代文明扩展。

  祭祀仪式结束后,由牧民们组织的小型“那达慕”盛会开始了,这是一场集体育竞技和趣味竞技为一体的民族大联欢。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身着摔跤服装进入场地,争斗相向、盘旋相持、腿膝相击,胜负只在刹那间。精彩的摔跤比赛告一段落,转场来到农牧民歌咏比赛现场,这里牧歌悠扬,让人们体验到蒙古族人民的古朴热情和畅快奔放。有的青年男女则偷偷从人群中溜出,登山游玩,倾诉衷肠,这就是所谓的“敖包相会”了。乌兰牧骑给农牧民带来的专场演出,为这场盛会增添了别样魅力。

  乌云德力格尔说:“今天是五月十三,是我们蒙古民族传统的祭敖包日,这是近几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这也体现了党对我们少数民族民俗的尊重。乌兰牧骑还给我们送来了演出,作为一个牧民,我感到非常高兴。”

  祭敖包是古老的蒙古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包含了许多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对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2006年6月,敖包祭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7月,敖包被评选为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之一。村民王林飞在参加完今天的祭敖包活动后激动地说:“我今天观看了蒙古族传统的敖包祭祀活动,这个活动让我感觉到蒙古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同时促进了我们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希望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

  这场祭祀活动持续了两三个小时,当百人散去后,敖包山上干净得只剩下车辙和脚印。这让人感慨万千,这是一个崇尚自由、从古至今有着很强的环保意识、有着敬畏心的民族,他们在这片广袤的大地繁衍生息,并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生养他们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