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很有名,一提起它,人们自然就想起了那12.3万亩形如火炬的沙柳。就是靠着生产、销售沙柳苗条,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2万元,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可如今,在官井村风头更胜的却是红枣树。
走进村民董建平的家庭林场,800亩齐肩高的枣树正在骄阳下舒展腰身、迎风吐绿。果树管理员李凤崎就在这一片绿色中忙碌着。
“前几天爆发了一场干腐病,这才刚控制住,我可得看护仔细了!”李凤崎感慨,他看着这些枣树从拇指大长到现在这么高,已经整整4年了,死一棵都要心疼好久。
在官井村,董建平是第一个种枣树的人。他认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达拉特旗,土质和新疆区别不大,且空气湿度小,昼夜温差大,病虫害不易发生,糖分容易积累,十分利于红枣生长。
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距离枣树林100多米的墙根,我们见到了一大片整齐堆放的枣树枯枝。“一棵苗子四五十块钱,这里大概有4万多棵,都是2015年董建平从新疆拉回来后栽种失败的。第一次在沙地里种枣树,我们就吃了没经验的亏,种下的全死了!”李凤崎说,这些死了的枣树只能当柴火烧,至今还摆在这儿,就是因为舍不得。
第二次再种,董建平买的是乌审旗的枣树苗。这一次,由于运输路途短,再加上管理得当,种下的枣树成活率达到了98%以上。
“去年这400亩已经挂果了,口感特别好,可多城里人来买了,最后都不够卖。”李凤崎一脸兴奋地说。
不止是官井村,在整个达拉特旗,红枣树已成为绿色发展又一生力军。
在白土梁林场的内蒙古蒙枣科技有限公司科技示范园内,工人们正忙着抚育枣树,尽管还未到坐果期,就有不少外地车辆前来购苗。据基地负责人介绍,去年,在旗林草局的积极引荐和大力支持下,他们在展旦召苏木白土梁林场成功试种了200多亩红枣,并采用“农户+企业+合作社”的模式进行推广,种植、抚育、管护、采摘全部雇佣当地农牧民完成。
“除了自己承包土地进行红枣种植外,闲余时间来这儿打工也比较方便,一个月下来能多挣2000块钱,比以前种玉米强多了!”展旦召苏木村民齐天虎说。
在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一行行枣树苗均匀地穿插在一排排光伏板之间,为流动的沙丘筑起了一道道防风墙。曾经一毛不长的漫漫黄沙,竟然“长”出了500MW的光伏发电设施、5700亩的红枣树和2000亩的黄芪, “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树”的绿色发展模式已经形成。
“我们在库布其沙漠光伏板中间种植红枣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防风固沙,另一个就是要有效利用光伏板下的空地,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据达拉特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郭建忠介绍,红枣5月开花,比一般经济林开花晚,刚好能避过沙漠的大风季节。同时,沙漠积温高,产出的红枣品质会更好。
为了引导农牧民规模发展红枣经济林,达拉特旗提出每种1亩红枣政府补贴1500元的奖补政策。目前,全旗红枣经济林规模已达1.7万亩,且发展势头良好。
“只有把‘绿起来’与‘富起来’、生态与生计有机结合起来,做好生态的产业化,才能真正实现点沙成金。”郭建忠表示,达拉特旗正在走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记者补记
“大风刮一晚上,沙子就把房门堵住了,得跳窗出去。”“那时候交通不便,生病了也去不了医院,每家都会备止痛片,不管得了什么病,就吃止痛片。”在达拉特旗,当地村民回忆起曾经的生活,不少人至今仍心有余悸。风沙、饥饿、穷困,几乎是当地人对过去共同的记忆。
这样的苦日子,和眼前所见片片铺展的绿色、笔直宽阔的公路、整洁敞亮的新居形成了鲜明对比。“没有科学治沙,就没有现在的好光景”,村民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关键。
这些实实在在的巨变令人振奋,“绿富同兴”的生态经济学更发人深思。达拉特旗人认为,只有找到“生态、经济、民生”的利益平衡点,才能激发治沙动力、积累治沙财力,实现可持续治沙。正所谓,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眼下,正在大力发展的红枣经济林种植就是其中一个有力的举措。
添绿,更要添金。只有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才能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同频共振。达拉特旗的生动实践,对于那些依然饱受生态环境之苦的地区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