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调查报告总第203期 >2019-08-30编印

感受中原大地的文明
——陕晋四县市考察报告
刊发日期:2019-08-30 阅读次数: 作者:政协供稿

    近期,旗政协基于《达拉特旗地名志》重新普查及《达拉特文史》征集编纂的需要,也为了学习借鉴友邻地区文化文史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由赵谦宇副主席带队,组织边疆、高明、刘建光、温云耀、王昆、王耀阁等同志分别于5月21日-24日赴陕西省神木市、府谷县,6月18日-21日赴山西省河曲县、保德县就文化文史工作进行了考察。

历史古迹:历史的丰厚馈赠

    神木等四县(市)远古时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由于地处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融合的前沿,是历史上守卫中原、抗击外夷的塞上重地,因此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这次考察中,先后观摩了神木的石峁遗址、高家堡古镇;府谷的府州古城、荣河书院、七星庙;河曲的娘娘滩、文笔塔、明长城,保德的故城、关帝庙等历史文化遗迹,同时深入有关镇村考察了若干处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古宅大院,所到之处,考察组一行无不为神木等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而赞叹。

    石峁遗址位于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经初步研究距今约4300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峁遗址面积逾400万平方米,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头结构城址组成。“皇城台”底大顶小,呈“金字塔”状,四周包砌了多达9级的层阶状护坡石墙。内城墙和外城墙呈半包围状将“皇城台”环抱,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遗迹,城外还有数座“哨所”预警遗迹。石峁遗址除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玉器、石器外,还发现大量的骨器和数千枚骨针,以及20余件形式多样的骨制口弦琴,这些器具其制作之精美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此外,遗址出土的纺织物残片、用于占卜的骨板、贝壳等古代钱贝,壁画、石雕人面像、陶鹰,以及建筑结构中出现的纴木等,都一次次使我们惊叹不已。站在“皇城台”遗址,远眺周围的山丘、河谷,我们一行人的民族自豪感由然而生:谁说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只是传说?石峁遗址就是中华文明的实证。

    相对于石峁遗址带来的那种心灵上的震撼,位于府谷县孤山镇的七星庙带给我们的就是另外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了。七星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万历五年进行了重修,现保存下来的有大殿、前庭两处主体建筑。七星庙最大的看点是它独特的建筑风格,从外表看,七星庙的建筑风格似乎与普通庙宇大致相同,但内部结构奇特,其室内墙壁底部四周直立,后变为八面收缩,最后一砖盖顶,整体建筑无梁无柱,故又称“无梁殿”,寓意“四面稳定,八方平安,一统天下”,是活生生的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的典范(蒙古包建筑元素)。据孤山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民间流传当年巾帼豪杰折赛花和北宋名将杨继业曾在这里比武招亲,有这样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点缀,更使一座古板的历史建筑增添了许多浪漫的人文色彩。

    作为历史上扼守中原门户的重镇,神木等四县(市)都建有防御性质的古城,我们实地考察了府谷和河曲两县的古城,两座古城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城外建有坚固的城墙,城内建筑布局合理、气势恢宏,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陕晋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出过许多巨商大儒,因而也留传下大量的民居古宅。我们先后考察了神木马镇古街、府谷黄甫镇李家大院、河曲古城黄进士宅邸以及保德康家滩欣院等民居大院,这些古宅虽多数已经残破,但从其建筑规模及其装饰的精细来看,仍然能看到当年的风光无限。其中一部分建筑现在仍然有人居住,这些古建筑从外面看起来古香古色,走进去却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考察中我们也不无遗憾地感受到,我们所看到的古城、古宅大都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有的已经被改造的面目全非,有的则只剩下残垣断壁,随时可能倒塌。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对于四县(市)来说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文史研究:厚重的文化底蕴

    作为本次考察的重点,我们就文史工作开展情况与四县(市)政协的同志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做为政协的一项特色工作,神木等地区对文史工作的重视程度都很高,基本上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的三重保障。其中,神木、府谷的文史资料已经出版了20多辑,其内容基本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本地历史文化的发掘和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府谷县连续7年荣获“全省政协文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此外,神木的高家堡镇、马镇还编辑出版了镇志,前者打造成“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德则为全县341个行政村整理出版了村志,汇编为《保德村庄》。四县(市)在文史工作方面取得这样的成绩,当然不是仅仅依靠文史委几个人的力量,更多的是得益于每个县市都有一支较为稳定的文史爱好者队伍。特别是神木市聘请文史专员,对反映当地历史题材的书稿给予免费出版;保德县启用当地走出去的名人、文人牵头撰写本村村志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本次考察中,令考察组一行深有感触的,则是陕晋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在此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大量历史文化爱好者、研究者。每到一地,我们都会和当地政协的同志以及文史工作爱好者进行交流,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可以称之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专家级人物。民间的历史文化研究者姑且不论,这里只选择政协的几位同行略加记述。

    神木市文史委副主任赵雄是一个80后,他不仅是陕北地区小有名气的诗人,也是神木历史文化研究的爱好者,目前已经编辑出版了《神木历代诗词精选集》《青青山上松:神木重要人物辑略(1620—1978)》《蔡雪村研究》等著作。府谷县政协专职常委吴来如曾经当过教师、任过残联理事长,在府谷考察期间,他一路为我们介绍府谷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河曲县政协主席丁二明也是一位专家型的领导,他对河曲历史文化尤其是对“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曾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以至于对达拉特旗的许多地方都相当熟悉。保德县政协秘书长戴旺才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研究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每天在办公室查阅资料会查到凌晨三四点,我们在保德县委宣传部发行的一本期刊上看到了他写的关于保德历史上34位进士生平介绍的文章,据介绍他目前正在研究曾在保德当过州官的人物,已经基本完成。四位同志以其实际行动充分印证,有一大批历史文化爱好者、研究者,是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保障。

经济发展:腾飞的陕北晋北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非本次考察的课题,但出于职业习惯,每到一地还是要不由自主地关注与了解一下。神木等四县(市)地处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立地条件差、基础薄弱,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近年来,随着煤炭产业的发展,神木等地区经济已经实现腾飞,2018年神木市实现GDP129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7.6亿元;府谷县实现GDP53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4亿元,分别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48位和第70位。河曲县和保德县经济也位居所在的忻州市前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四县(市)着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其中的一些特色、亮点工作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从达旗出发三个多小时,便进入神木市区。一进入神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现代化的高架桥,接着映入眼帘的便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道路两旁干净整洁、绿树成荫,整体感观上神木已经是一座具有都市气息的城市。神木从2009年起实施了全民免费医疗政策,这一政策一度使神木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神木市政协的同志介绍,神木全民免费医疗政策目前运行情况良好,市财政每年投入的经费大约在1亿元左右,这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想。目前在榆林市推广。此外,神木还实行了“十五年”免费教育,并在全县建设了75所农村幸福院,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入住,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为保障“三免费”等惠民政策的实施,神木成立了一个“民生慈善基金会”,该基金会由政府倡议,当地煤炭企业集资,初始金额5亿元,目前净资产已达26亿元,年投资收益超2亿元,免费医疗等惠民政策超过财政支出的部分,都由“民生慈善基金”来承担。神木的做法充分证明,一项好的惠民政策出台,除了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必要的财政支持外,还要广泛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参与。

    府谷与保德两县隔河相望,直线距离仅800米。虽然两县地域特征相似、资源禀赋趋同、发展模式类似,但因行政区划隶属于不同省份,多年来形成了各自为政、不相往来的局面,甚至曾经还为争夺黄河滩地而出现过纷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并于2017年开通城际公交,发车间隔时间为5分钟1车次,极大地方便了两岸群众的往来。今年,双方又进一步签署了《两县同城共建合作公约》,计划在道路公交、城市设施、商贸物流、市场供给、科教文化、劳务用工、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强化交流合作,实现“两县一城,两城一市”的发展目标,助力两县高质量发展。府谷、保德两地推进同城共建的做法,对我们推进与包头市的“同城共建”,具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河曲县西临黄河,总人口15万,其中农业人口11万,辖4镇9乡314个村。与达拉特旗一样,河曲也存在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河曲立足村域自然禀赋、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型、土地运营型、服务创收型、资产收益型、资本经营型、合作共赢型、政策扶持型”等7种发展模式,实现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的双赢。同时,河曲试点推行了村集体特别法人证书制度,向全部314个行政村发放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登记证书》,由村集体创办、领办、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限公司,此举全面打通了村集体经济对接市场和财政资金的通道。通过上述举措,全县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5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0.6%。河曲的经验告诉我们,村集体经济发展必须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创新经营模式,切不可一哄而上;同时要用足用活上级政策,并大力解放思想,破除条条框框的限制。

学以致用:经验的实地运用

    重视历史文化的记录和保存。文化、历史需要积淀、需要传承。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档案资料、历史文物、文学艺术等整理保护,应将其放在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实。首先是各苏木镇、街道办事处、各机关各部门要记好大事记,旗史志部门要做好《年鉴》,使各个历史事件和每位历史人物都有源头、有来头。鼓励当地走出去的名人富商,牵头编写乡村史志,特别是针对撤并了的乡镇、村社应该尽快予以抢救。

    重视文史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和友邻市县相比,我们的文史人才严重匮乏,对本地历史文化全面系统地了解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对此,首先是从全旗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员工、社会组织、自由职业者中发现有文史特长的爱好者,通过编写村史、镇志,整理《年鉴》,撰写文史稿件等形式,培养可用之才,聘为达旗文史专员。其次是为有培养前途的文史人才创造进修深造、学术交流的机会,逐步提升他们的能力水平,成为文史专家。三是借力友邻市、旗县文史专家,帮助我旗整理历史资料,如蒙文版的资料。申请建立友邻市、旗县文史交流长效机制,每年举办一次活动。

    重视文史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历史需要世代延续,要让文史资料“活”起来,需要大力度的推广和普及。一是在继续扩大《达拉特文史》赠阅范围的基础上,在新建图书馆开馆布展时,专辟文史室(馆),使所有想了解达拉特旗历史的人能够共享文史资料,进而“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二是应用新媒体工具,在“政协达拉特旗委员会微信公众号”下开辟《文史大观》栏目,满足年轻受众学习了解的需要。利用传统手段,在《同心圆读书会》开设“文史故事”专题,在《长河》杂志开设“达拉特文史”专栏。三是与教育部门互助互动。即学校的历史、语文老师业余(特别是假期)参加文史资料的采访、撰写、编纂工作,将文史成果赠送学校图书馆或班级,让学生了解地方历史,传播乡土文化,弘扬奋斗精神,起到一举三得的作用。(政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