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旗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围绕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着力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牧业大旗向农牧业强旗转变。
坚持质量引领,夯实乡村产业基础。依托资源禀赋,积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不断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筑牢乡村产业发展基础。一是推进优质化。粮食产量连续14年保持在10亿斤以上,油料产量2.97万吨,果蔬产量近40万吨;发展饲草种植50万亩。肉、蛋、奶、绒产量分别达到3.83万吨、0.34万吨、3万吨、0.35万吨;水产品产量近6000吨;认证“三品一标”产品56个、产量近60万吨。二是推进规模化。建成规模养殖场(户)971个,其中:肉羊绒山羊养殖场(大户)898个、5000头以上养猪场2个、中小型养猪场29个、肉牛养殖场10个、蛋鸡养殖场16个、奶牛牧场16个,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2.6%。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约135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60%以上。
坚持绿色导向,提升乡村产业优势。突出绿色发展,提升农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加快推进农牧业提质增效。一是推进标准化,对90多项玉米、马铃薯、大豆、小麦、水稻、向日葵六种作物主推标准及技术规范和70多项肉羊、生猪、奶牛、肉牛等畜种主推和配套标准及技术规范进行全面推广,同时,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宣传推广和使用指导,建成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标准化生产面积100万亩以上。二是推进减量化,实施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化肥同比减少1.8%,农作物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农药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种植业农药使用量降到340吨以下,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开展区域性残膜和滴灌微喷管回收与综合利用,残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废旧滴灌微喷管回收率达到90%以上。三是推进资源化,开展玉米秸秆燃料化、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试验示范点和收储运体系建设,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依托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改造完善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的粪污收集、处理、利用等整套粪污处理设施,形成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发展的产业格局,全旗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粪污设施配套率达到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坚持特色补位,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依托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发展“一村一品”,树林召镇林原村(“保善堂”蔬菜)、昭君镇沙圪堵村(“二狗湾”大米)、树林召镇东海心村(“大树湾”黄河鱼)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二是发展特色种养,在盐碱地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种植2.2万亩,在南部梁外沟洼地区发展绿色、有机五谷杂粮种植7.6万亩,在梁外发展獭兔400余万只、产蛋鹌鹑60万羽,引进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700亩,填补了全旗水产养殖单一性空白。
坚持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水平。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建成保善堂、金泰禾、惠民、四季青、风水梁、恩格贝6个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物流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500万元以上流通企业分别达到11家和8家,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全旗依托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的农畜产品加工体系。以乳、肉、绒、菜、饲草等产业为基础的农畜产品输出基地初具规模,农牧业一产业通过二产业链接三产业,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有效推动了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让农牧民分享到更多的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坚持科技先行,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坚持把科技兴农放在首要位置,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签署《校地战略合作框架性协议》,全力打造玉米产业基地、乳业产业基地、水产业养殖基地、休闲旅游产业基地“四大产业基地”,以创新驱动为特征、政产学研资紧密结合的战略合作模式,使学校的科技、人才、智力优势与达旗的资源、产业优势有机结合,谋划大发展、作出好文章、产出新成果、实现新跨越,把专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发展项目,推动农村的全方位发展。
坚持创新思维,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能,让农牧民充分分享增值收益。一是创新土地合作经营方式,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党员+农户+产业”等模式,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党建和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联户经营、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等方式开展联合生产 18.68万亩,有效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二是建立产业化联合体,组建以龙头企业牵头、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为基础的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26个,以点带面、抓村带户,形成农牧业经营组织联盟,逐步走出分工协作、要素融通、产业链闭合、利益共享的路子。
坚持主体带动,激发乡村产业活力。培育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评选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领头雁”15名,培育科技示范户620余户、新型职业农牧民543人,认定家庭农牧场90家,登记注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突破1800家;全旗培育涉农企业达到579家,其中,市级以上涉农龙头企业50家(国家级2家、自治区级10家、市级38家),农企利益联结比例达到65%。坚持稳中求进,全旗第一产业增加值38.68亿元,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4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