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新闻总第208期 >2019-09-17编印

从小渔村到全国示范村
刊发日期:2019-09-17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丽

图1.jpg

    黄河几字湾的南岸,有一个傍在黄河畔的小渔村,东海心村。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为养鱼,这个昔日的小渔村成为今天的全国示范村。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东海心好地方,又出鱼儿又出粮”。

    渔村的故事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4年,东海心村北桥梁社村民王二板仁利用黄河改道后留下的旧河支道,养起了鱼。东海心村养鱼协会会长武二才告诉记者,要说村里真正养鱼第一人,那就是他了。

    “当年,王二板仁养鱼,跟土地盐碱化有直接关系,种不起庄户,只能试着养鱼。没想到他这一试竟然试出了一个渔村。”武二才说道。

    有了头雁引领,后面养鱼的人自然多了些勇气。1985年,村里多了几户养鱼户。“李七,王源,李四换,杜秀,白三……”武二才从记忆中找寻着。

    住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养着黄河鱼,李七算是个养鱼专业户了。虽然李七是个半路出家的渔民,凭借着努力与付出,三十多年来在当地闯出了一条养鱼致富路。

    回想起养鱼,李七的儿子李永强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艰辛。刚开始养鱼,鱼苗都是父亲赶着骡车从包头二里半拉回来的。那时没有汽车、没有增氧设备,骡车后面用两扇弧状柳笆子拼接成一个大斗子,斗子里铺上厚厚的塑料布,把鱼苗和水一起倒入拉走。一走就是半天,等回到家后,三分之一的鱼苗会因缺氧而死亡。

    没有经验,没有设备,李七没有放弃养鱼。靠着一步一步的摸索,李七成功了。从开始的2亩,到后来的12亩,再到38亩,李七养鱼的规模逐步扩大。

    过去,每个鱼塘边几乎都有一个标配——小土房,便于临时存放一些鱼料、渔具,或者有的人家在小土房里盘上一盘小土炕,垒上一个小灶台,能躺一会或者做一顿简餐。

    李永强回忆,1990年来鱼塘钓鱼的人越来越多了。刚开始,他们只是拿一些面包、方便面之类的食物当作便餐。吃便餐时间久了就会腻,后来有个人想让父亲用灶台炖鱼,父亲当时就答应了。没有精致的调料配方,只是最土的炖法,没想到炖出来的鱼让吃鱼人赞不绝口。有鱼,有灶,为什么不能炖锅鱼卖呢?有了朋友的建议,父亲就开始用土手艺炖起了鱼。

    那时的鱼餐馆便在这小土房里诞生了。由于吃饭的人多了起来,1996年,李七家的土房旁多了三间砖房。1998年,三间砖房又变成了八间砖房。

    现在,八间砖房的旁边是一幢建筑面积为1800平米的三层鱼楼。年收入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再到最高时的40多万元。

    也就是从1998年开始,东海心村“前塘后店”的水产养殖模式逐渐明朗起来。当年,东海心村被评为自治区水产养殖先进地区,“前塘后店”的水产养殖模式被推广到了通辽等地。2005年,东海心村养鱼协会从全国1000多家协会中脱颖而出,与其他139家协会共同被评为全国优秀协会。

    2018年7月,东海心村(“大树湾”黄河鱼)入选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的示范村镇。

    现在,东海心渔村精养鱼面积2800多亩,自然养鱼面积2000余亩,有养殖户108户,30多家鱼餐馆。

    现如今,东海心村的养殖技术也在与时俱进着。

    见过集装箱养鱼吗?东海心村就有。见过鱼塘水面上种植绿色蔬菜吗?东海心村也有。受控式集装箱循环水养殖项目是农业部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及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主导的一种绿色生态鱼类养殖模式。

    东海心村刘家营社西边的乡村小路边上,有两个绿色的大集装箱,箱内的鱼儿不时地上下翻腾着。集装箱西边的鱼塘水面上,试种的空心菜长势旺盛。

    东海心新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福宽介绍说,这个新型的养殖项目就是受控式集装箱循环水养殖项目。

    据了解,受控式集装箱循环水养殖项目在技术上通过对水体交换与循环、养殖密度、生态调控等技术参数的科学测算,实现控温、控水、控苗、控料、控菌、控藻,在综合利用模块上进行的粪便收集、尾水利用(鱼菜共生和农业灌溉)和智慧渔业,实现绿色生态化、资源集约化、精细工业化,形成景观化的产业化发展新趋势。该模式也为土地集约化利用及与大农业协同发展开创了新模式。通过该项目的示范,不仅转变了渔业发展方式,也可以加快推进我旗现代水产养殖新技术新模式在产业中的应用。

    张福宽介绍说:“传统养殖中,一亩鱼塘产出2000斤鱼,这一个30立方米的集装箱就能产出5000斤鱼,而且还能养一些鲈鱼、黑鱼等名特优品种。”

    张福宽的养殖心思不仅仅在鱼上。

    “看看吧,这是我今年试养的螃蟹,马上就能上市了。”张福宽让养蟹工人捞起螃蟹让记者看。今年,张福宽从农民手中承包了1200多亩闲置盐碱地,用其中100亩土地养殖了8万余只螃蟹。

    站在国堤上,张福宽指着国堤外水面上的水禽说:“这些也都是今年试着养的,有绿头鸭、红嘴雁、白鹅、地蹼等2300只水禽。”

    张福宽按着自己的计划一步步走着。下一步他打算养殖稻田虾、稻田蟹,以生态种养殖改造更多的盐碱地,调整水产养殖结构,提升水产品品质,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今时今日,这个黄河渔村一改旧貌。

    鱼香,荷韵,田园,乡间,这就是现在的东海心村。

    来东海心渔村,除赏花钓鱼、品味美餐外,美丽乡村特色休闲游也非常值得体验。如今,很多人冲着“大树湾黄河鱼”的名气,来到东海心村品鱼、休闲、度假。

    东海心村依黄河而居,因黄河而富,鱼米之乡的美誉,吸引着无数观光者的仰慕。黄河鱼不仅吸引来了游客,还留住了投资者。

    近年来,东海心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产业、人文优势,在 “大树湾黄河鱼”本土品牌的带动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四年前,周蒙来到这里考察项目,天蓝、地绿、水清的东海心让他萌发了一个想法。不久后,以餐饮、娱乐、民宿、体验等为一体的乐筑微旅休闲度假村就建成了。

    这几年中,周蒙结合树林召镇的发展规划,加强旅游与农业、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完善了服务设施,优化了游客体验,升级了活动内容。2018年,海心岛非遗小镇正式建成迎客,这也是目前全区唯一一个非遗展览馆,里面共包含剪纸、扎染等13种非遗传承工艺技术,这里成为了时下当地和周边地区学生研学旅游的首选。

    2018年,来东海心村旅游的游客达20多万。

    乐筑微旅休闲度假村负责人周蒙说:“今后要进一步打造精品旅游项目或路线,实现乡村旅游活动要常态化,把乡村旅游推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不再是过去传统的农家乐、渔家乐,在吃好、住好、玩好的基础上,让游客体验乐筑,感受精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旅游+”“农业+”真正落户东海心。”

    在乐筑微旅采访时,记者碰到了专程从呼市赶来参加同学聚会的孙先生。他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这儿了,这次聚会的地方是他推荐的。“田园、乡村成为时下的热门,这儿的环境非常好,饭菜又满意,是聚会的好地方。”

    “在旅游的带动下,2018年养鱼户户均收入增加5万元左右。”武二才告诉记者。

    碧波荡漾,鱼跃龙门,水禽群鸣,好一幅渔村新景。

    东海心,这个小渔村的变化还在发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