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昭君镇沙圪堵村,天空高远湛蓝,白云朵朵飘浮,阳光暖暖地照着大地,田野上稻浪滚滚,一株株水稻郁郁葱葱,正在贪婪地吮吸着阳光雨露。微风吹过,稻田碧波荡漾,阵阵稻香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静静地闻一闻、嗅一嗅,顿感心旷神怡,宛若置身于秀美的江南水乡。
“看看,我们这里的稻田很美吧,农民的日子也靠种水稻美了起来。再过一段时间,这些水稻就要成熟了,到时候金灿灿的一片,十分壮观!”望着村里的一块块稻田,沙圪堵村党支部书记李清云高兴而又感慨地说,“2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长盐蓬草,不长棉和粮。”
拓荒——大胆尝试种水稻
昭君镇沙圪堵、羊场等村社,地处黄河南岸,距离黄河堤坝较近,致使沿黄河一带土地大面积盐碱化,而且涝灾严重,不利于玉米、葵花等我旗传统种植的一些大田作物生长。特别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土地盐碱化程度更高,当地百姓辛辛苦苦耕作一年,收入却十分少,有时候甚至连本钱都收不回来,苦不堪言。“当时大片大片的土地就像撒上了白面一样,地上白茫茫的,种什么也不长,许多村民们都想弃耕撂荒。”李清云回忆道。
然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倘若大量盐碱化的土地被弃耕后,当地百姓如何生活生存?一道难题摆在了原四村乡党委、政府的面前:是放任不管,任由其继续盐碱化?还是改造利用,让盐碱地变废为宝?乡领导们一致倾向于后者。可怎么改造利用,大家心头都没有底,一切只能且行且看。
“既然种我们当地传统的大田作物不行,那就试验种其他农作物,争取让老百姓在盐碱地上发家致富!”乡领导们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与决心。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领导者们的这一决定与决心,彻底颠覆了当地百姓“盐碱地上甚也不长”的观念,也彻底扭转了当地百姓贫穷的局面。
乡领导们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实地调研论证,最终大胆提出发展水稻产业,原因有二:一是外地已经有在盐碱地上种水稻致富的成功实践;二是当地气候条件适宜,光照光热充足,年积温2800-3300℃,土层深厚无污染,空气环境质量好,且黄河水过境水量大,水资源较为丰富,是水稻生长的好地方。
1998年,原四村乡政府正式开始发动辖区内沿河土地盐碱化严重的沙圪堵村、羊场村村民种植水稻。水稻怎么种?种在盐碱地上长不长?即使种出来了,效益怎么样……祖祖辈辈种惯了玉米、葵花等大田作物的村民们,心里犯起了嘀咕,不敢贸然尝试。为此,乡政府的领导干部们只好给村干部们不断做思想工作,让他们率先带头示范,并动员各村思想先进的村民尝试种植水稻。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包括沙圪堵村、羊场村村干部在内的30多户农民于当年种植了140多亩水稻,就此拉开了当地水稻产业的发展序幕。
“为了提振信心、鼓舞民心,当年,乡政府组织乡里的许多领导干部和当地一所中学的广大师生们,共同走进田间地头帮助种植户门插秧,场面十分壮观,简直就是一场大会战。”李清云说。
待到秋收时节,村民们的疑惑一一有了答案。盐碱地上不仅种出了水稻,而且长势良好、产量较高、效益喜人,30多户种植户分外高兴,令其他村民羡慕不已。
此后,在高效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水稻,竟然逐步发展成了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
“现在提起昭君镇的水稻产业,很多人都会竖大拇指,直夸这是一个好产业,直夸这里盛产的大米好吃。这不是一朝一夕顺利发展起来的,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艰难。”李清云说,种水稻毕竟是一件新农事,不同于以往种玉米、葵花等,它需要新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机械,当时政府虽然从外地聘请了技术人员指导农户,但机械设备却跟不上——
搭建简易小拱棚进行育苗,其面积仅有33平方米,所育秧苗成活率不高,一棚秧苗只能种2.5亩稻田;无插秧机,全部人工插秧,每人每天最多能插秧0.3亩,种1亩稻田需要3天多时间;无收割机,农户用镰刀一把一把收割,每人每天最多能割1亩;无稻米加工场,需要拉到河对岸的巴彦淖尔市加工……从种到收全靠人工,劳动强度十分大,直接制约着水稻产业的发展。
“当时育苗、插秧、收割全是人工进行,费时费力,特别是春季插秧的时候,人要站在冰冷的河水里,不停地弯腰劳作,男人们干上一天都累得够呛,女人们就更不用说了。说实话,那时候种水稻效益确实不错,但是劳动强度实在是太大了,连续种上几年我们就种不动了。”沙圪堵村51岁的苏小金是第一批种植水稻的户子,当时他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然高强度的劳作让他连连叫苦。
正因技术设备落后、劳动强度大等因素影响,村民们于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未种植水稻,水稻这一产业也因此中断了两年。
壮大——高歌猛进创辉煌
“既然手工种植阻碍了水稻产业发展,那么就要想方设法在机械设备、种植技术上取得突破。”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镇村两级领导干部及时调整思路。从2005年开始,当地着力推动水稻种植从人工耕作向机械化作业推进,水稻发展大幕再次被拉开,一直持续蓬勃发展至今。
2005年,引进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种植户无需再弯腰插秧,而是站立在地上把秧苗撒抛在空中即可,具有省工、省力、省苗和发苗快、分蘖多、高产等诸多优点,每人每天可栽植3-5亩,效率大大提高。2007年,经过镇村两级领导干部积极争取,旗农机局给种植水稻的村社赠送了3台手扶式国产插秧机,每台每天可插秧20亩,实现了机械化插秧。2008年,购置了一台小型收割机,每天可收割水稻40亩,实现了机械化收割。2009年,改进育秧技术,开始用大棚育秧,所育秧苗成活率较高,一棚秧苗能种100亩稻田,共建成22个大棚。2011年,购置了一台大型收割机,每天可收割水稻60亩。2012年,购置了一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每天可插秧60亩,效率空前提升。2014年,建起了第一个大型稻米加工场,日可加工稻米10万斤……
现在,昭君镇共有水稻联合收割机30多台、大型插秧机30多台、水用作业拖拉机60多辆;育苗大棚300多个,可育3万亩稻田所需秧苗;大型稻米加工厂5个、中小型2个,日加工能力280吨。水稻从种到收,已经从传统落后的人工种植迈向了现代先进的机械化种植。
仅有先进的设备还远远不够,必须还得有过硬的种植技术来支撑,只有这样,产业才能够发展壮大。为此,昭君镇于2008年引进方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种植水稻,引领带动农户规模化、科学化种植。该公司每年都要从全国水稻种植先进区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公司科学种植,并为全镇所有水稻种植户免费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技术服务指导,及时解决种植户生产中遇到的困难。此外,昭君镇还于2012年12月份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协会,为种植户提供各类技术指导与培训……
公司的引进、协会和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有效提高了种植技术、扩大了种植规模、提升了种植效益,而且改变了过去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模式,逐步走出了“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了水稻种植的统一经营管理。
2005年恢复种植以来,随着机械设备的一次次更新、种植技术的一次次升级、经营模式的一次次创新,昭君镇水稻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实现了一次次量的巨变和质的飞跃。从1998年到2019年的21年间,全镇水稻种植户由30多户增至2500多户,增加了80多倍;种植面积从140多亩增至2.5万亩,增加了170多倍,已走出了一条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品牌化水稻发展之路。作为昭君镇水稻的主产区,2017年,沙圪堵村凭借这一特色产业,被原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黄河浇灌稻米香,价格高来农户乐。昭君镇盐碱地上种植的水稻由于其独特的生长条件,所产稻米富硒弱碱,营养价值丰富,且颗粒饱满、口感较好,质优价高,一斤能卖到4元钱,为广大种植户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让他们从贫穷走向了富裕。
“保守估算,每亩水稻至少能产稻谷900斤,出米率70%多,能产稻米600多斤,每亩产值2500元,今年全镇2.5万亩水稻可实现产值6250万元左右;每亩纯利至少1800元,2.5万亩至少可获利4500万元!”李清云高兴地说。
一路走来,许多种植户不仅富了口袋,而且富了脑袋——经过多年的实践,他们早已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土专家”,经常受邀到旗内外给一些水稻种植户“指点迷津”,颇有成就感。“过去是我们花钱请技术人员来给我们指导,现在反过来了,别人开始请我们指导,有时候打电话请教,有时候实地去指导,不管哪种形式,大伙儿都很高兴,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是我们的荣耀!”李清云自豪地说。
21载探索实践,21载辛勤耕耘,昔日不长棉和粮的“碱圪卜”,如今华丽变身为稻谷飘香的“米粮仓”和老百姓致富的“聚宝盆”。
又是一年秋好处,无边稻田美如画。秋风起,稻飘香,喜悦荡心头,醉了农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