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新闻总第211期 >2019-09-27编印

看看“保善堂”蔬菜的三级跳
刊发日期:2019-09-27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韩茹

看看“保善堂”蔬菜的三级跳.jpg

    眼下正是蔬菜收获的季节,在树林召镇林原村保善堂社菜地里,菜农们正忙着采摘青椒、芹菜等,背菜工帮忙装袋并装车;在贵才种养殖合作社院内,大大小小的三轮车载着刚从田间采摘下的新鲜蔬菜……等待整理装车,一片繁忙景象。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树林召镇林原村保善堂社村民谭林保开始种菜,并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骑车卖菜,由此“保善堂”蔬菜开始起步发展。

    1996,见到谭林保种植蔬菜收益可观时,周围村民纷纷效仿,开始广泛种植蔬菜,村里种菜的户数激增到20多户,保善堂的蔬菜种植初成规模,也是从那年开始,“保善堂”的蔬菜不用拉出去卖了,有菜商直接进村就地将蔬菜运走。

    2000年,林原村组建成立了“保善堂”蔬菜协会,并组织22位村民作为蔬菜经纪人,帮助菜农找市场、拓销路,并对蔬菜种植进行科学指导。

    2002年,林原村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覆盖周边学校营子、郑守坝、五股地等村子。蔬菜质量高,十分畅销,菜农收入也高。因为市场上出现假冒蔬菜,村民们逐渐有了品牌意识,也就是在这年,成功注册了“保善堂”蔬菜这个品牌,慕名而来的菜商也就更多了。

    2008年,新建的200亩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带动了大批农户由露地种植向保护地种植转变。2012年,蔬菜种植面积达8400亩,平均亩产2000公斤,种植户达850多户,2800余人。

    直到现在,“保善堂”蔬菜已经发展到10000多亩,凭借着绿色、有机成了全国有名的蔬菜种植基地,出产的青椒、尖椒、芹菜、圆菜、茄子等远销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实现了从“斤”—“吨”、从“田”—“棚”、从“无名小卒”—“知名品牌”的三级跳跃发展巨变,并且还在不断发展着……

一级跳  从“斤”到“吨”

    谭林保种植蔬菜,起初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吃,吃不了的只能浪费掉。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别人卖蔬菜,他也决定试一试,便骑自行车走村串巷去卖。谭林保回忆说:“那会儿卖就是按斤卖,就是卖起来比较费时间。”

    这一试不要紧,还真成功了,不仅蔬菜没有因为吃不完浪费掉,而且卖蔬菜的利润还是大田农作物的好几倍。周边村民看到效益后,也纷纷开始尝试,由几亩逐渐发展壮大为几百亩、几千亩以致现在的上万亩。

        如今,“过秤称论斤卖,菜农骑车摆摊卖”的销售方式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过秤称按吨卖,菜商就地拉走”的销售方式。这其中,蔬菜经纪人就是“保善堂”蔬菜热销的动力之一。在这些经纪人中,有不少了解外地市场行情、本地蔬菜商情和种植布局的农民,他们从种植行业里走出来,成为专业经纪人,在销售季节专抓蔬菜销售。一旦蔬菜大规模上市后,这些经纪人就会联系各地的蔬菜老板,按照订单付款装车。经纪人靠一部手机,足不出户,蔬菜远销全国各地。

    如今,这些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经纪人,搞活了林原村蔬菜产业,跑活了农村经济。张贵才就是其中一员,他一年只种十几亩蔬菜,算不得蔬菜大户。可经由他手的蔬菜,年年不下二十万斤。他有个20多亩的“大摊账”,每到“蔬菜季”,车来车往,熙熙攘攘,过磅的过磅,装车的装车,跟赶交流似的。蔬菜经纪人张贵才告诉记者:“菜商来了都是按订单按吨拿货。现在,每天来这里的菜商络绎不绝,蔬菜也是供不应求,但是今年的蔬菜相比去年明显有所下滑,去年平均日销售量达100吨左右,是销售最好的一年”。

二级跳  从“田”到“棚”

    近年来,林原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带动了大批农户由露地种植向保护地种植转变,实现了由“田”到“棚”的演变。

    如今,这里的村民们开始积极利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一年种两茬,既延长了蔬菜供应期,又错峰了蔬菜上市时间,蔬菜收益进一步提升。菜农张喜说道:“大棚不仅能育苗,还能种菜,收益较露天还可以翻一番,我现在自己就种的7、8栋大棚蔬菜。”

    分茬、分时段的耕作模式,让蔬菜大棚总是绿了又绿。林原村村主任麻三占说:“下一步,计划与鲜农农牧业合作,运用设施农业补齐露地蔬菜空缺短板,打造蔬菜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把‘保善堂’蔬菜经过加工、包装、冷链,销往全国各地。通过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实行从种到收一系列跟踪服务模式,继续把设施农业和反季节蔬菜做大做强。目前一期共流转土地2533亩,已建成厚墙体钢架结构温室374栋。”

    如今,通过协调和广泛宣传,林原村使土地流转向种植大户、科技大户、订单大户集中流转,解决了蔬菜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没有土地瓶颈问题。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出现了大户承包,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吸纳的良好局面。农民们通过打工种植蔬菜,学到了技术,转变了观念,了解了市场,逐渐发展成新的蔬菜种植大户和科技大户,使得“保善堂”蔬菜种植走出“一家一户”传统的种植模式,向着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公司化经营的方向迈进。正在菜地里采摘青椒的菜农谭永亮乐呵呵地说道:“从来没想过还能从土地里刨出‘金子’,如今收入是一年比一年高”。

三级跳  从“无名小卒”到“知名品牌”

    靠着良好的质量,“保善堂”蔬菜在2008年被评为全区知名产品。从“无名小卒”走向“知名品牌”是“保善堂”蔬菜的三级跳。据了解,该地在推动种植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严格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不断加大科技服务力度,开展蔬菜标准化示范栽培、管理技术培训,让广大农户自觉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农业、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严把质量关,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检查,从源头上确保蔬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为了更好地推广“保善堂”蔬菜这一品牌,蔬菜协会的会员们还带着菜农们的蔬菜连续多年参加“杨凌中国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中国蔬菜学术年”等农业推广活动,使得“保善堂”蔬菜在国内的知名度大幅提高,产品已进入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宁夏、陕西、山东、山西、辽宁、吉林等10多个省市。

    如今,林原村勤劳勇敢的菜农们与时俱进,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更新品种,调优结构,从最初的种青、尖椒为主,慢慢变成了今天的十几种常类菜的种植,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种植技术和标准,使得“保善堂”蔬菜成为“抢手货”,年复一年的吸引着各方菜商前来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