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222期 >2019-11-12编印

无悔的军旅梦(上篇)
刊发日期:2019-11-12 阅读次数: 作者:梁仓

timg.jpg

花石峡休整

    1958年初夏,根据总参命令,要从内蒙古抽调两个骑兵团赴青海玉树地区参加平息叛乱。内蒙古军区于6月初向十三、十四两个团下达临战准备的命令,部队立刻整装待命,休假的干部一律归队,对枪支弹药、装备物质进行全面清理补充,还把剩余的物资通过铁路运送到集宁北的新建营房内储存起来,留守待用。

    在此期间,当部队里的干部战士得知要去青海平叛,打击消灭叛乱分子,大家都难以理解,不能接受,认为全国解放都快十年了还有叛乱分子?再就是大家听说到青海西藏,感到那个地方特别神秘,有点顾虑,因为对那地方气候、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一点也不了解,语言又不通无法交流,这样的行军打仗肯定是困难重重,真可谓是天时、地利与人和没有一点优势。

    不管怎样,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7月1日我们从萨拉齐的小巴拉盖村如期出发。那时包兰线不通,我们只能连人带马、及辎重全部上火车,绕道北京、郑州、西安,走了五六天才到了西宁。下火车又转汽车,人马与辎重又上了汽车,一个班正好一车,这J牌汽车还是德国人制造的,相当笨重,马槽一人多高,车身自重就有8吨,一个班的骑兵战士和军马挤在搭着帆布车篷的大卡车里,唱着歌颂伟大领袖的革命歌曲一路前行,经青藏线过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

    就这样,内蒙古调集的两个骑兵团在西宁火车站紧张休整后马不停蹄,再次出发,几十辆汽车行驶在西宁到玉树的青藏高原上,浩浩荡荡,日夜兼程,在沿途的兵站上填充些给养后便继续前行。特别是到了夜晚,蜿蜒曲折的车队在车灯的照射下,好像一条巨龙,光这阵势也把那些散落在青藏高原上的叛乱分子吓得闻风丧胆、落荒而逃了,又是三四天的急行军,好不容易到了青海与西藏的交界处“花石峡”,这个地方是果洛、海南、玉树三个州的交叉路口,海拔并不高,只有4200余米,可人们给这里送了一个挺瘆人的名字,叫“鬼门关”,这个地方确实如此,只要是进藏,到这里必须停下来适应几天,否则就连这口气也出不上来。因为这里是边关要塞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花石峡应该是个条件不错的地方,要不然怎能有那么多的群众居住生活在这里。

    这里建有一个兵站,我们来到这里后,还受到了先期到达这里的我们的团长虎日乐巴根,玉树前线总指挥青海军区代司令孙光与玉树州委书记的热情接待,大家深受鼓舞。休整期间,本来呼吸就困难,加之旅途劳顿,应该好好休息,可我们这帮年轻人,就是不甘示弱,“欲与天公试比高”,休整之余还组织篮球比赛,十四团通信股长打完篮球,晚上睡觉前有点反应,第二天早上就去世了,这就是高原反应的恶果。这件事引起了较大的波动,各级领导又费了好大劲儿耐心细致地做安抚思想工作,以稳定军心。

    这个花石峡真也是个是非之地,文成公主进藏,在此一气之下摔坏了镜子,摔出一座“日月山”来;樊梨花的阅兵台,薛刚反唐,源头也在此;八百里“倒淌河”在此折返西流。杜甫的《兵车行》最后两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就是对这里在遥远的历史年代最准确的概括。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这仅仅是白骨遍野的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这里实行的是天葬,白骨自然也就没有人收了,现在听起来都令人生畏,于是这里被称为“鬼门关”也确实名副其实。

    不管如何,花石峡的休整是无法回避的,那段时间领导们除了稳定军心以外,还要给大家传授一些生活小常识,我正好是团里的医护干部,与领导们一起搞健康教育,当然这也是我的职责。记得最管用的当数“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枕头垫高”这句谚语,在这里休整集结了好几天,然后在汽车的帮助下继续前行,待7月底翻过巴颜喀拉山进入清水河后,我们便开始了平叛作战。

 搜山奇遇藏民

    青藏高原的夜晚格外寒冷,戈壁滩上没有任何避风的遮挡物,西北风如锋利的刀子,直刺人的肌骨。可怜的战士们不适应这种气候,有的战士缺少足够的御寒衣物,由于出发一个来月了,所带给养也越来越少,不只是将士们是这样,就连军马也越来越不适应,此时我们面对的“敌人”,除了叛乱分子,还有寒冷和给养。

    晚上宿营,那顶布帐篷难以抵挡夜晚的寒冷,战士们无法躺平而眠。七八个战士常常是围坐一圈,趴在膝盖上,大家头顶着被单,中间燃起一堆篝火,所谓篝火,无非就是一些牲口粪便,以及一些芨芨草根等,根本着不起火来,只是冒着缕缕青烟。就是这样,这烟火仍像是给大家增加了热量,仿佛是大家的希望之火。第二天清晨,我们顶在头上的被单根本无法折叠,因为被单结着霜雪,已经冻硬了,就连帐篷的底边、放在地上的马靴也与地皮黏在了一起。

    刚刚在清水河安营扎寨,侦查员就有情报,在此往南有个叫卡纳滩的地方,在那里聚集了不少敌人,还有称多县也有一部分叛乱分子。于是团部决定:先打卡纳滩,由十三团改编的31部队从西北部包围;由十四团改编的41部队从东南方向包围,最后合围消灭叛匪。我所在的31部队在向导的带领下向预定地点出发,可路上到处是水草沼泽地,我们的人马根本不适应,特别是军马,一路上抬出这匹,再去抬另一匹,加之空气缺氧,人马都滚在了泥浆里大张口喘气。好不容易赶在天亮前到了指定地点,而且看到有100多顶帐篷,我们便冲进帐篷群,结果空无一人,此时天已大亮,在此往西四五里的山沟里,好几百个叛匪叽理哇啦向我们冲来,我们立即进入作战状态,占领有利地形,等匪徒靠近了再打,结果有个机枪手在匪徒还有500米开外时就扫射开了,其他战士也跟着一齐开枪,叛匪听到密集的枪声后分散逃回西山。这些叛匪本来就是些乌合之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来去自由。

    第一次战役后,我们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沉着应战、稳扎稳打。

    接下来我们就以营地为中心,开始地毯式地搜山。第二天我随连队一起搜山,排与排之间的距离以相互目睹为限,山里没有发现叛匪的踪迹。到黄昏时发现一个山洞,洞口旁好像有人走过的痕迹,于是我们让翻译向里面喊话,让里面的人出来投降,不然就向里面扔手榴弹了,一会儿从里面哭喊着出来一个妇女,她说里面还有9个小孩,我们让她把小孩儿叫出来,她喊叫一会儿这群孩子连滚带爬全部出来了,全是些五六岁的小孩,翻译进去看了一回说没人了,战士们又进去搜出一支枪来,此时天色已黑了下来,两个连队按信号集结准备回团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这几个人怎么办?丢在这里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野外洞穴里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喝的,还面临着豺狼虎豹的危险,我们决定把这群人带回去,于是让每一个骑兵都捎带一位藏民,翻译和那个女的骑一匹马,我们每个人带一个娃娃,开始向团部进发,一会儿又下起了暴雨,大家一路泥泞,直到深夜才回到团部,政治处首先给这些孩子们吃了一顿饱饭,让她们暖和暖和,然后移交给当地群众,这件事的确是对群众影响不小,后来家长们陆续来认领孩子,后竟然住在了团部驻地的附近,和我们和谐相处。有的还能积极主动地给我们帮个忙带个路啥的,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方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