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综合新闻总第230期 >2019-12-10编印

从“一盆水一碗沙”到“四盆水一杯沙”
刊发日期:2019-12-10 阅读次数: 作者:鄂尔多斯日报记者 孟瑞林 马利军 贺龙

    (上接一版)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达拉特旗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把黄河流域治理和保护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担当,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项目带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围绕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建设的理念,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当年,我跟着老干部们下到河洛图村植树造林,见到那么多、那么深的侵蚀沟时,我被震撼了。”张云飞所说的侵蚀沟,主要出现在植被稀疏的缓坡地区,它们撕裂土地,蚕食耕地,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流域内降雨集中,几场暴雨,洪水就能‘贡献’大部分泥沙。”张云飞说,黄河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干流沙量占全年沙量的80%左右,而支流接近100%。

    近年来,达拉特旗在“十大孔兑”分布的丘陵沟壑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国家重点小流域治理、京津风沙源二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等一系列国家水土保持工程为骨干,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实施了坝系工程、沙棘减沙工程、小流域治理等水保重点项目,对“山顶山坡山腰沟底”进行综合治理,建成淤地坝220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达到320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1.1%,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生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

    在治理小流域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袍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淤地穿靴子”等治理模式,而今正在向“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建设迈进,小流域的“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正在逐步提升。

    一棵棵油松、一株株柠条、一簇簇牧草……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坡已被各种植物覆盖。这是记者在以干旱少雨、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闻名的河洛图村见到的景象。

    极易流失的水土保持住了,生态效益就凸显出来了。“以前这山上甚也没有,你看现在绿茵茵的,多好!即使下雨,顶多流点小水,再也没发生过洪灾。”张云飞笑着说。

    以河洛图小流域综合治理来看,现已基本形成上坝拦洪、下坝淤地生产,坡面林草植被建设和沟道坝系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防护体系,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改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成为助推黄河达拉特旗段长治久安、促进“十大孔兑”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治理模式样板。

    “你看这淤地坝下,之前都是沟沟壑壑,现在还能种粮食,我家还养着200多只羊。”与过去相比,苗侯玉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保持水土,需从源头减沙。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积极争取‘十大孔兑’综合治理项目,加大沙漠治理利用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力度,以更加坚决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保护母亲河,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张云飞信心满满。

(转自《鄂尔多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