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综合新闻总第260期 >2020-06-23编印

赵庆利:“草帽书记”的初心
刊发日期:2020-06-23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杜鹤

赵庆利.jpg

万太兴村位于达拉特旗中和西镇,是一个偏远的梁外山村,因常年少雨、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这里生活条件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偏低。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万太兴村作为全市脱贫攻坚重点嘎查村之一,包联单位达拉特旗纪委监委派出了一位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赵庆利,到万太兴村帮助村民抓生产、奔小康。

能不能被村民接受,会不会辜负组织的重托与期望,对一个不懂方言更不会说方言的“外地人”,说要带大家脱贫致富,村民们心里怎么想?驻村之前的赵庆利给自己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自己虽然从农村考学出来,可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城市工作,没接触过农村工作,心里没有一点底。

“我是乡镇干部出身,知道农牧民的苦,更知道他们的心,驻村就是让我们把心留下,把根扎住,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满意。”达拉特旗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乌尼尔吉日嘎拉的一席话,给迷茫的赵庆利吃了一剂定心丸。

初到万太兴村,正值3月,“荒凉”是他对万太兴村的第一印象。这深深触动了赵庆利心中最柔弱之处,仿佛时间倒流,他想起了20年前那个自己拼命学习想要逃离的东北小村庄,“改变,改变,一定要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纪检人敢于碰硬的精神在赵庆利身上显得愈发坚毅。

村党支部书记王平第一次见到赵庆利的时候,打趣道:“小赵,带这么多东西来不回家了,媳妇想你呀哇?”赵庆利也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媳妇想我自然来看我了,既然来了,就不能白来。”

工作从哪里破局?如何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怎么样才能脱贫致富?这些都是摆在赵庆利面前的一道道考题。

刚开始,村民都不信任这个“外地人”,背地里叫他“小东北”,这些都没有挡住他前进的脚步,最戳赵庆利心窝子的,是村里的水和电。梁外地区全年降水稀少,农民种地全靠打井上电提水滴灌,水和电就是农民的命。

解决水源问题,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给变压器下户和完成通电。“我老家也是种地的,也缺乏水源,靠天吃饭那种感觉就像你的命运永远抓在别人的手里,特别难受。”赵庆利对群众说道。经过多方协调努力,8台变压器落户成功并全部验收通电。村里一下子增加水浇地2000多亩,按照种植玉米估算,纯收入可达到100万元,效益可观。

从解决通电破局到全面铺开工作,赵庆利一点一点从各方争取支援。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他跑了十几个部门和企业,争取资金11万,已落实资金6万;争取网围栏5000多米,一户一户规划、一片一片发放;争取青砖11万块、水泥25吨、瓷砖318件;PVC管道400米,改造文化大院与宿舍600平方米;美化围栏40米;计划改扩建村委会200平米,材料已全部到位,计划7月份开工建设;打造2处2000平方米微公园,规划4家“美丽农院”;安装太阳能路灯4盏,让夜里的万太兴村从此亮了起来,处处充满温情。

万太兴村一天天变好,村民们也从最初的不信任,到慢慢熟悉、接受这个踏踏实实为村民办事的“小东北”。

村民们态度的转变,与赵庆利从驻村的第一天开始大事小情都事必躬亲有关。达拉特旗纪委监委派驻万太兴村的另一名干部孔建军说:“村民们有什么事都会去找他,比如说今天邻居吵架了、供水不及时了、孩子读书咨询学习方法了,首先想到的就是找赵庆利。”

“我的爸爸原来白白的、帅帅的,可是现在晒得黑黑的,有时候一个月也不怎么回家,我很想念爸爸。”赵庆利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在一篇日记里如此写道。赵庆利的母亲看见儿子晒得脱皮了,心疼得买了草帽,让他出去的时候戴上。

现在,草帽成了赵庆利外出必带的“装备”之一,这既是一份牵挂也是一份提醒和嘱托。与村民的朝夕相处,赵庆利早已成为了“万太兴人”,“小东北”俨然成了“草帽书记”。

现在,赵庆利正带领村民绘制发展蓝图,把种养殖结合起来,注册万太兴商标,发展壮大万太兴村的种养殖产业。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赵庆利说:“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万太兴村的面貌,在离开的时候,村里人能说小赵还是做了一点实事的,我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