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走好乡村振兴之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新时代在发卷,我们在答卷。
党的十九大以来,达旗白泥井镇锁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着力于乡村振兴的探索,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新图景正在黄河达拉滩上渐次展开。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高效益产业
白泥井镇,因境内一眼开采“白泥”的矿井而得名,全镇总面积242平方公里,位于素有“五梁、三沙、二份滩”之称的达旗“二份滩”膏腴之地,属黄河冲积平原。
从2005年开始,白泥井镇大力实施国土整理及节水灌溉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镇着力调优产业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农牧业产业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奠定了乡村发展的扎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三农”发展新蓝图。从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到土地流转试水,再到“土地经营模式”深刻改革,白泥井镇的农村综合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新时代的改革开放,面对的更多是新课题。有时候,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白泥井镇党委书记赵瑞东说,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农业是关键,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建立何种模式、农民如何参与、怎样才有利于后续发展”……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在一次又一次的“破”与“立”之间,如何落实各项改革部署,答案不断明晰。
仲夏时节,行进在白泥井的广袤田野上,生机勃发,万物生长,满目皆是平畴沃野、如画风景,到处涌动着喜人的变化、实干的热潮,遍地洋溢着现代农业的新气息,一场场打破传统观念的“土地经营模式”深刻改革正在进行中——
“入股分红”模式:以侯家营子村官牛犋社土地入股联合经营模式为代表。在社集体的组织下社员全部自愿将耕地入股成立土地合作社,并采取成本共摊、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联合经营方式发展种植。依托社党小组,合作社成立由种植经营经验丰富的5人组成的社管会,经营着全社247人的3161.6亩土地,去年年底全体社员按股分红,人均增收4220元以上;
“全程式土地托管服务”模式:鄂尔多斯市金泰禾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构建的 “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牧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为代表,公司为合作生产经营者提供低息金融贷款担保、低价统购生产资料、粮食银行免费代储等一系列的服务保障。通过农企合作经营,每亩土地增收96元,人均增收1152元;
“联合经营(代耕代种)模式”:以海勒素村黄胡圪梁社为代表,在种植过程中,农户联合以灌溉园片区为单位与合作社合作购买社会化服务进行代耕代种,通过这种经营模式,社会化服务企业每亩可获得纯利润200元,农户每亩可以节约成本100元。同时,合作社与农户抱团对接市场,玉米出售价格每斤可高于市场价0.03元,总体计算农户较单一的流转土地每亩可增收360元,人均增收3393元;
……
2017年以来,白泥井镇18.93万亩耕地,累计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15万亩、发展订单种植17.43万亩、实现社会化服务种植10.2万亩,通过各种模式参与土地合作经营14.2万亩,全镇农牧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发展农牧业产业,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和新型农民典型示范。近年来,我镇引进涉农企业5家、电商企业2家,培育农业合作社132个、种植大户66户。”赵瑞东说,实践证明,农牧业一产业通过二产业链接三产业,实现 “接二连三”,为“一产”插上“二产”“三产”的翅膀,可有效推动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让农村成为有活力的高品质家园
乡村振兴,美丽同行。
穿行于白泥井镇沃野乡村,所到之处、目之所及,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公厕户厕洁净卫生、庭院门前规整利落……合着时代的脉动,聆听古诗里田园牧歌渐行渐近,一个个美丽乡村星罗棋布于白泥井土地上,成为真实风景,随处可见。
“近年来,我镇以实现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三生共美’、融合发展为根本目标,以绿为脉、以净为美、以文为魂,提出全域规划、带状推进、集镇核心、绿化同步、设施配套的行动指南,强化组织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赵瑞东介绍,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努力做到“内外兼修”,既要求“外在美”,又力求“内在美”。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在具体实践中,白泥井镇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统筹实施碧水、蓝天、净土工程,加大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全面开展“四控行动”,推动农膜回收和秸秆无害化利用,从而推进农村牧区绿色发展。二是高质量开展“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全域提升乡村居住环境。三是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
同步,大力开展基层社会治理、乡风文明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发挥、农耕文化传承、“五美庭院”创建等工作,妥善处理“面子”与“里子”关系,由“表”及“里”深入推进镇村联动建设,全镇美丽乡村建设呈现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发展态势。
“2018年,我镇被确定为全旗基层社会治理‘3+X’网格化试点乡镇。”白泥井镇党委副书记王东介绍,按照“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的工作理念,全镇划分大小网格85个,配备专兼职网格长、网格员373名,全面负责各类基本信息采集、民生需求反映、矛盾隐患摸排等事项,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达到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很大提升。
步入七份子村,只见亭台廊道、绿树环绕,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放眼北眺,远处的阴山山脉云雾缭绕、依稀可见……真可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我村总结出‘一网三化’环境治理模式,每个社配备1至2名保洁员,资金来源于镇里配备和村民自筹,并健全农村公共设施及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形成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新格局,不断提升生产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七份子村党总支书记田茂介绍。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与美丽蜕变同频共振的,不仅有广大党员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激情,还有广大群众“响应号召,积极参与”的热情。
在七份子村麻黄圪旦社党群服务中心门口,64岁的白重谈起自己的保洁工作一脸自豪,他扬手一指。“你瞧!这条路的名字。”顺着他手指方向看去,只见不远处的一块路牌上赫然写着“白重路”三个大字。
“生活变好了,环境卫生搞上去了,人的精气神也不一样了,社里党群服务中心每天都有人来活动……”白重谈起发生在身边的新变化,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