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是一个国家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深厚,有崇仁爱、崇礼仪、重秩序的伦理意识,有重义轻利、诚实信用、宽容谦让的处事原则,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有“舍生取义”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这些宝贵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达成共识、恪守规范、形成文化认同的根基所在。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心相通相聚,重在价值观一致、理念相通,其基础就是文化认同。有了文化认同,人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有着相同的文化符号,有着共同的生活理想,有了融进血脉中的文化理念,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排斥、距离和隔阂,凝聚和赓续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基础。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
五色不同,交织而成章;五音各异,交响而成乐。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交流交融,他们在不断创新丰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塑造了中华文化多元与一体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结构特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形成了中华文化精彩纷呈的多样性和蓬勃绵延的生命力,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在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并行不悖的。所以,无论是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还是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属于偏执狭隘的文化观,必须坚决加以纠正。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才是文化的基本特性。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和平宽容的襟怀气度,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基石,为人类文化的沟通和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正确理解一元主导和多元共生、核心价值和多样文化的关系,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思想基础、凝聚精神伟力。
(转自《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