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记者节专题总第296期 >2020-11-10编印

聆听新闻背后的故事
刊发日期:2020-11-10 阅读次数: 作者:

在抗疫阻击战中,他们以极其可贵的奉献与担当,高频次、多角度采制发布这个特殊时期的日常。他们投身疫情风险地,用笔触、镜头记录全旗干部群众与时间竞速、与疫情抗争的壮阔局面;他们赶做现场微视频、编制爱心长图,在疫情肆虐最焦灼的时刻,传递力量,鼓舞信念;他们全天候编审发布,每夜挑灯工作到凌晨,“端网微屏”矩阵发力,以媒体融合的生动实践,汇聚起抗击疫情的达拉特力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他们内心曾掀起过怎样的波澜?背后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在此,我们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片段,那是整个抗疫期间奋战一线的所有采编播人员们共同的心声。


战“疫” 小分队的故事

王耀宗

王耀宗.jpg

疫情期间,我几乎每天都在检查站、人民医院、疾控中心、东源新村等地收集第一手素材。每天走出家门,我没有恐惧的心理,就像上前线的战士有了第一次上战场的经历,根本无惧第二、三次。出去不怕,但回到家门口时心里感到了害怕,怕自己身上携带病菌,传染给妻子和女儿。我知道,怕是没用的,必须防护措施到位,每一次回到家门口,我都要让妻子用装有酒精的小喷雾器进行全身消杀。 

那时候,面对疫情大家都奋不顾身,为大爱舍小家,随叫随到,多次身赴疫情风险地,就希望尽可能多地贴近现场,只为送出一份及时可靠的讯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锴,因为怕自己身上携带病菌,传染给父母和女儿,他好多天都不敢见他们,实在想女儿,就站在小区门口和爸妈、女儿聊几句话,就又投入了采访。  

白晶晶作为一个女孩子,在疫情暴发后,从来没有退缩过,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有一次我问她采访怕不怕,她回答我说:“宏哥,会害怕,但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这是我的职责。”一句话,让我对这个女孩子肃然起敬。为了工作方便,她还成立了一个名称为“战疫小分队”的工作群,也就是这个战疫小分队工作群,让我们同事间的感情更加紧密。到现在,这个群还在一直使用中。

今天,我在这里讲了我们战疫小分队的故事,其实社会上还有无数个这样的小分队,也正是这一个个小分队,为我们的防控工作筑起了铜墙铁壁,使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疫”不容辞

高玲

高玲.jpg

编辑部是融媒体中心内容汇总、生成的中枢,负责报纸《达拉特快讯》,微信公众号“达拉特发布”“达拉特新闻”,客户端“达拉特云”内容的编辑、制作,以及其他外宣平台的内容发布。

编辑原来在大家眼中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工作,不用像记者一样风吹日晒,还掌握着记者稿件的“生杀大权”,但现在新媒体编辑在行业里是让人“谈之色变”的工种。用12个字来概括一下就是:随时待命、常态加班、全年无休。2019年,编辑部全年周末和节假日值班101天,今年到10月底,“达拉特发布”已经发送712期,3622条内容。

回想起今年疫情期间的工作,编辑部的每一人都说,这是这辈子也忘不了的事情,真的是累得让人刻骨铭心。疫情期间,“达拉特发布”每日发布的期数由原来的每日1次变为6次,编辑的工作量变为原来的4.3倍。编辑们早晨六七点钟着手工作,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每天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一期做完又马不停蹄地做下一期。我们忙得顾不上去厕所,手里端着饭,眼睛还盯着电脑,吃饭根本分辨不出滋味。很多同事在疫情期间落下毛病,武娟颈椎疼,直到现在每周还得去按摩,我从那时候开始睡觉不敢枕枕头。有一天晚上一点多,石会琴还在改图解,她在微信上突然问我:“你说咱们会不会猝死?”我不敢回答她,因为这个问题也在我的脑海里闪现过,每次想到我都庆幸那一刻我还好好的。

让我尤为敬佩的是我们的领导,她们都五十多岁了,一直坚守岗位,编辑是几个人轮班,而王枝莲副总编几乎是每一天、每一期,从早忙到晚,连续工作了几个月;郭小青主任一个人协调着全单位的事情,广播、电视、新媒体每个平台的内容都需要她去审核。我们都佩服她们哪里来的精力!在领导敬业精神的鼓舞下,新媒体编辑部的编辑们没有一个人掉链子,任务来了大家毫不推脱,相互鼓劲,凝聚起新媒体编辑部的战斗力。

我觉得当时大家的心理都是一样的,这是我们的岗位、我们的责任,我们是在一起战斗!这个时候,全中国人民都在共同抗疫,我们不上,谁上呢?

疫情期间(2月-3月),达拉特发布发布信息近2000条,点击量达1000多万,及时透明的信息发布消除了群众的恐慌情绪,汇聚起了社会各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力量,达拉特发布也成为了达旗百姓最信任和关注的媒体,这让我觉得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编辑常年在幕后工作,是需要奉献精神的。在新闻生产的这场接力赛中,编辑是关键的一棒,和记者、制作、编审领导合力完成一次报道的接力。编辑稿件,就像沙滩拾贝一样,虽然付出也总是有惊喜和收获。我们会一如既往精心竭力地完成新闻报道的一次次接力,兢兢业业当好“幕后人”。


做最美的“女汉子”

袁娇

袁娇.jpg


疫情那段时期,我采访了许多感动的人和事,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2月16日,达拉特旗人民医院的3名医务工作者组成医疗队驰援武汉。临行前,我们采访了女护士贾翠萍,她告诉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非常时期,就应该挺身而出!”话语虽然平凡,但又如此有力量。我用镜头记录下了每一个感人的画面,我深深体会到,其实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有这么一帮非常可爱的人在默默地为我们作贡献。真的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这段时间,大家都在我们的平台看到一篇红薯滞销的新闻,这些红薯是由树林召镇的刘金黎种植的。刘金黎和她的老公由于身材矮小、体弱多病,打工受限,2016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好在这几年通过帮扶让她脱了贫。可是去年,她的老公又得了脑梗,需要长期吃药治疗,即便脱了贫,可目前生活并不富裕。但刘金黎认为不能光靠帮扶,自己也应该靠双手奋斗。今年,她种植了30亩的红薯,产量达到7万斤。可是让她忧心的是,红薯面临着销售难的问题,由于这个品种的红薯皮非常薄,对存储的温度、湿度都有严格要求,需要专业的仓库才能长时间存储。可是,刘金黎的钱都投入到前期种植中,没有资金建设专业的仓库,所以红薯急需出售。

通过各级媒体的报道,一些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与刘金黎取得联系,主动购买了红薯。她说,现在还有近4万多斤没有销路。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更加不易保存。我希望有更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去帮助她渡过难关,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


因为热爱  所以坚守

闫娜

闫娜.jpg

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杨门五父女抗疫故事,可以说是全家总动员了,父亲杨志恒是一名环卫工人,三个女儿都在社区工作,巧的是,儿媳妇也姓杨,是新能能源公司的一名工人。记得这一家人接受采访时是三月初,虽然只有一天的接触时间,但是这一家每一个人都给我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先说杨志恒吧,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是疫情期间,他每天准时从李快圪卜赶到自己的责任片区清扫卫生,一天假也没请过。他说:“越是这样的特殊时期,我就越应该搞好环境卫生,我一直就教育我的子女让他们吃苦耐劳,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父亲,这个时候我可不能后退了。”因为三个女儿都是在社区工作,在疫情最吃紧的那段时间里,他们几乎就把办公室当成了家,每天加班到凌晨,一天三顿饭几乎都是方便面。为了做好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几个女儿年后就没见过母亲,偶尔能跟父亲路上路下碰个面,但也就是简单的问候一两句就匆匆离开。三个女儿说,看着父亲每天骑着那个略显破旧的三轮车,穿着已经被消毒水浸泡的有点发白的防护服,心里是既心疼又愧疚。儿媳妇杨晓燕看到全家人都奋斗在抗疫第一线,自己也深受感染,于是她就动员单位的职工募捐,为我们达拉特旗的抗疫行动贡献一份力量。

在采访这一家人的时候,我都会问他们同样的问题“疫情过后,你最希望做什么”,而他们的回答也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全家人坐在一块,吃顿团圆饭”。确实是这样,现在想想疫情期间我们所有人都努力和坚守,不就是为了早日和我们的亲人团聚,早日让冷清的街道恢复往日的热闹,重新找回属于我们达拉特旗的那股烟火气息吗?

其实这几年我也确实采访过不少的脱贫户,大家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那股子不服输的精气神。前不久我和同事去王爱召镇榆林子村采访脱贫户吕光荣,在当地驻村第一书记杨雄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吕光荣家中。一走进院子,就给人一种栓整人家的感觉,院子被吕光荣夫妇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整整齐齐,玻璃也被擦得亮亮堂堂。聊了几句,吕光荣就牵着杨书记去看来他今年刚从地里收回来的玉米,从老吕那笑得合不拢嘴的表情就知道,今年他肯定是获得了大丰收。而在一旁的阿姨开始跟我拉起了家常,原来2016年阿姨被查出患有直肠癌,治疗费用前前后后花掉了几十万元,家里一下子从当地的富裕户成了欠债户,这时儿子儿媳也闹起了饥荒。阿姨一边含着泪一边对我说:“女子,你是不知道当时我那个心情,几乎每天都睡不着觉,杨雄书记来了我们这驻村,知道了我家的这些情况,就开导我,让我不要灰心。去年冬天,杨书记给我拉来了2吨炭,让我过了个暖冬,今年春天眼看就要播种了,我和你吕叔想着多种点地,可是我们手头不宽裕。杨书记就东奔西跑给我们送来了玉米种子,还和其他驻村队员一起开车到乌审旗给我们拉化肥,为了给我们多省点钱,杨书记他们就多拉了十来袋化肥,当时车超了重,走在半路就爆了胎。现在想想也是后怕, 几个人一直忙到半夜才把化肥给我拉回来,放到我的院子里,就冲着人家杨书记这样的好干部,我们咋也得把这些地种好了,不然都对不起人家杨书记他们帮我们的那份心。今年呀,阿姨可是好收成,玉米每亩能打个两千来斤,我和你叔叔再把这些猪呀、羊呀、鸡呀好好的喂大喂肥,杨书记说还要帮我们卖了。你说我们这日子是不是越过越有奔头?”我一边听着阿姨的话,一边回想着杨书记说过的一句话,他说 :“只有让我们的办公室冷起来,咱们百姓的炕头才能热起来。”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懂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们越来越多的干部走出办公室,来到了村子里,更“驻”进了百姓的心里,这样我们的老乡在奔小康的路上才会更有底气,也更有力气。


用后期剪辑叙写抗疫篇章

王璐

王路.jpg

在从事后期制作这份工作后,今年我们同心协力抗击疫情的这段时间将是我永生难忘的。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在工作,有时需要加班到很晚,但我们不觉得累,反而因为可以传达最新的疫情消息和防疫知识而感到荣幸,能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这场疫情阻击战中,让渺小的我也充满庞大的力量。

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我们也根据当时的情形增加了一些节目。例如主持人带领大家解读防疫公告,使观众能够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还有一些防疫知识小短片,让大家做好防疫措施;实时播报领导会议下发的相关公告及政策;跟进报道抗击疫情一线的工作者;宣传在疫情中积极捐助的企业及个人;播放“做好个人防护,抗击新冠肺炎”的海报。

2月3日,在疫情肆虐最焦灼的时刻,我的同事薛瑞强和策划部主任郝晨光以及台领导一起加班至第二天凌晨2点多,制作了微视频《加油!达拉特》,点击量达5万,并登上了央视新闻网和人民日报客户端,以抗疫勇者向险而行的精神,激发全旗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信心,汇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我们通过后期制作向观众第一时间完整、清晰、流畅的传达了真实有效的内容。虽然我们后期工作者没有奔赴在前线的记者们辛苦,但在幕后的我们也从未停下努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