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度年华》是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刘建光的第二部诗歌作品集,收录了作者近百首诗作,这些诗歌大多取材于诗人身边的物事,语言凝练精妙,意境优美纯净,诠释了作者的初心、信仰和情怀,极具可读性和艺术价值,深受读者及业内人士的喜爱与赞赏,小编选取了几篇本土作家、诗人对《诗度年华》的评论文章,带你走进诗人刘建光的诗意年华……
熟悉的陌生人
翟冬梅
在中国西部散文年会暨刘建光新书发布会上,我拿到了诗集《诗度年华》,会毕回家,专门找了一段静谧的时光,关起门来,细细翻阅。
读一个人文字的过程,就是走进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过程。
《缪斯之恋》
……
热爱诗歌
如同热爱尘世的一草一花
一颦一笑
春天 草木换装
诗歌也被春雨淋得生机勃勃
……
《21根白发》
……
孩子,即使爸爸的头发全部白了
爸爸的内心也永远黑发丛生
爸爸会保持一颗和你们一样
永远年轻的心
……
《商山四皓》
把身躯隐在最低处
把名声留在最高处
胸中有丘壑
脚下无大道
王旗变换
白了谁的头
刘建光先生诗歌中呈现出的那个诗意的世界,和他在生活工作中传递给我们的感觉是大大不同的。
生活中工作中的刘建光先生,我是太熟悉了:多年前,他在信访局当副局长,我们就认识了。那时他时有小诗发在我们的报纸之上,我们当时的感觉是,信访那样的环境,还有情怀写诗,真是与众不同。后来,他去文联当了主席,我与他的接触越来越多,他给我的印象也越来越平实、朴素、家常,我也越来越感觉他像一位邻家大哥。
有一回,团委举办一个活动,发动社会各界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他在QQ空间看到我认领了一个孩子,马上说,有这样的好事怎么不给他说一声?他也马上联系团委,表示愿意结对一个困境中的孩子——他把力所能及帮助别人当做是一份美差。
他经常会在群里发帖子,帮人家卖东西,有时是帮农村的亲戚,有时是帮包扶的贫困户,他从不觉得他身为一名正科干部就需要端着,摆架子。
平实的人,很多不擅于创新性思维,但他不是。他总有许多创意与金点子,在他任上,我亲眼见证了他做了许多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的事情,有些是非常细微的,他都亲力亲为,并且每件都完成得很好。我在作协服务多年,有些事,和他议一议,就觉得心里很踏实,知道无论有什么事,他都会替我们想周全了。
我们这些围绕在他周围的各个协会的会员,都把他当作我们的带队人,而对他作为诗人的身份,关注得不多。平日里,我们在一个诗歌群,偶尔他也把一些自己创作的小诗发进群里,我们碰到了都会读下,评下,感觉总是清新向上,永远乐观正向,与很多尖刻与沉郁的诗风迥然相异,我们都觉得非常好读,但内心又会想,现在这样的诗风好像不流行了啊,所以大家肤浅地读下,点个赞,就完事了,总认为那只是他的业余消遣,不必太当真。
显然他并不像我们所认为得那样,仅仅把写诗当作玩票——他继《小诗度日》后,又推出了《诗度华年》,在我们不经意间的几年时间里,他竟于繁忙的日常中又写出了这样一本厚重精美的诗集,不能不让人意外与惊叹!
诗歌里的刘建光先生,善感、多情、细腻、深刻,还有丝丝伤怀与忧郁,一朵花,一棵草,一粒种子……这些细微的事物,竟都与他发生了关联,激起他内心巨大的涟漪……诗歌中的他万种柔情的形象,让我想起之前的一个场景:第一届鄂尔多斯诗歌那达幕,几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在康巴什集聚。那天,我们一起从酒店出发,去另一个场馆参观。路不远,大家都步行前往,有些诗人,大步流星绝尘而去,而我和刘主席等作为东道主、服务人员,走得慢些,招呼大家。掉队的三三两两的诗人中,包括曾引起全中国热议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作者,女诗人余秀华。余诗人因为有先天的残疾,走路非常费劲,尤其有一段有台阶的路,对她来说,更是艰难。刘建光先生见状,马上过去挽起了她的手,陪着她走了长长的一段。我们从没见过刘建光先生和哪位女士有过如此亲密的举动,过后,我总拿这个开他的玩笑,也会把这个场景当作段子讲给文友们听,文友们听后都觉得惊异,大家哄笑一气,但笑归笑,其实都被他感动到了。
刘建光先生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变为优美的意象,用简单干净精妙的语言,安静地表达出来……陌生的读者,读他的诗,不会想到他其实是身处最基层的各等杂事缠身的地方官员——每天需要迎来送往,需要开会,需要学习,需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他的诗,甚至有一种超脱的纯净与美感,适合在流水梵音的背景中阅读……
生活中的刘建光先生,是我熟悉的。
诗歌中的刘建光先生,是我陌生的。
“创作语言需要陌生化。”在各种场合,听许多诗人这样表达过,是他们多年创作的经验之谈。
“陌生化”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西方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人们往往会对身边的、眼前的东西习以为常故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把平淡无奇的事物变得不寻常,从而增加新鲜感,有了新鲜感,阅读兴趣也就自然随之提起来了。
刘建光先生,这位从我的角度来讲,这位“熟悉的陌生人”,他是的的确确做到了这点。
诚实的人写朴实的诗
——刘建光小诗印象
吴得胜
文如其人,文章的风格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我与刘建光高中时候就是同学,他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身上带有朴实的农村气息,这个特点在他的小诗中有充分的反映。经过不懈的奋斗,他考上了大学,然后又成为一名行政干部,工作之余进行文学创作,诗歌里既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又有行政干部那种踏实厚重的特征。小诗里无处不在显露着作者追求理想、自我奋斗的情怀,以及实现人生目标的精神境界和心路历程,读来给人励志、向上的指引。
例如《黎明在奔跑》:“太阳西沉了,我独自一人,在茫茫夜色里穿行,像一只不倦翱翔的鹰。风来了,吹响战斗的号角;雨来了,我也接力张迎。人在旅途,唯一的希望就是不断前行。山上面还有高度,水深处仍有波澜,我所追求的只不过是一个,于生命少留遗憾的目标。光明总连着黑暗,所以我并不惊奇这夜的漫长。群星隐没了,我看到山的那边,隐隐有黎明在奔跑”。语虽浅,意幽深,反映了作者工作上不屈不挠的奋斗和斗争精神
诚实的人写朴实的诗,刘建光的诗不是美文,很多都朴实自然,自然流出,但朴实并不苍白,大道至简,道法自然。例如《老屋》里写道:“老屋,不足四十平方米的你,与十亩薄田不离不弃,让五口之家,安身立命。老屋,离开你整整二十个年头,二十年你与母亲相依相伴,二十年你让我知道,什么是故土难离。”自然地表达中流露出作者浓浓的乡情和“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诗人是积极向上的,诗中无不反映着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信仰。例如小诗《向阳花》:“一朵开放了,一朵也正在努力,生命就应该这样,再恶劣的环境,也应努力朝向太阳。”这些励志的诗,不仅对年轻人是一种引导,对成年人也是一种示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在一起,我们的生活是充实的。
诗歌是文学艺术皇冠上的瑰宝,诗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且行且思,把思考的结果通过艺术的形式反映出来,用这种优秀的作品去感染人,给人以启迪,既是自己充实人生的体现,也是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担当和使命。我祝愿刘建光老同学艺术之树长青,写出更加动人的作品。
《诗度华年》的温度与诗韵
高彩梅
当我手捧这本厚重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刘建光(九曲黄河)先生的诗集《诗度华年》时,有点迫不及待,想一口气读完。这部诗集作品取材于诗人身边的物事,诗人始终抱着一颗赤子之心,用诗作诠释自己的初心、信仰与情怀,宣泄了超现实的情绪,表现出一种人格的清纯、意志的坚韧和思想的丰厚。
纵览诗坛,在当代的诗人中,很多人生活于现实的空间,而刘建光(九曲黄河)先生则存在于超现实或者游走于现实和超现实的交叉点上,主要体现在于《诗度华年》的温度与诗韵。在这个时代,有时超现实比现实更真实,更有穿透力、张力,这就是艺术的可贵之处,也是刘建光(九曲黄河)先生的诗的独特价值所在。
生命乡土情感的温度
细细品读诗集中的每一首诗,如《疼痛》《母亲的一双手》《悼念岳母》《爱》《妈妈在乡下》等写给母亲的诗篇显现了母子深情,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母亲的养育之恩的感激,更多的是对母亲坚韧、隐忍品质的崇敬。写母亲自然也是写故土,诗人对母亲的爱溶于对乡土深情的爱。如诗篇《老屋》以一种浪漫叙事抒情歌吟的方式唱出了一个本真而高远的诗意世界,诗里有浓厚的故土意识和家园情结,有挥之不去的“乡愁”,随性而至,即事即景,但不滥觞于抒情,而是在克制地叙写,把诗意引向某种超现实的境界,诗人也常常将故土作为牧养诗歌的营养地。这种基地辽阔壮美,成为一种格局与视野,从而催生独特和创作的自信感。如果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很难表现出关于乌托邦的虚幻想象。诗人带着轻轻的感伤和坚韧的希望,同时又充满生命的活力与质感地赞道:“老屋/你在我的生命里/不是过客/而是一首根植血脉的不老情歌”。从前读《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中的故乡之咏。而九曲黄河的诗篇《高家堡》也写出了故乡所召唤、赐予一个离乡游子发出的百感交集的叹息:“剪断脐带/一步一步离开家乡/八百里西口路/八个日日夜夜/奶奶挑着全家/妈妈挑着我/高家堡/从此烙在了记忆深处/黄河几字湾落成了新的家园”。从心灵暖意的诗句呈现中,尽显出一个诗人的成熟。
深藏诗韵中精致的心魂
刘建光(九曲黄河)先生是颇有实力、洞察力的诗人。作为一个“捕梦者”,刘建光(九曲黄河)营造出了一个绝世、缤纷的“幻想”世界。在某种意义说,梦境与幻想是刘建光(九曲黄河)先生诗歌的深渊与动力。如《 风吹绿了梦想》中这样写道:“雨水的梦在泥土里/翅膀的梦在蓝天里/江河的梦在大海里/我的梦/在一朵桃花里/在一首小诗里/在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里……草尖把梦摇在春风里/明月把梦寄托在相思里/母亲把梦开在/两亩玉米地和一头小肥猪里……”这首诗诗人敏感动情于生命、自然、爱和生活的淳朴之美,以沉吟低唱或欢歌赞叹,让人回想起诗歌来到人间的最初理由。又如《缪斯之恋》这首诗,诗人始终恪守着内心的诗歌信仰,保持着自己的艺术性和创造力,他的诗意象纯净、笔触细腻、思致深沉,既对美好事物,也对现实生存,既有神秘内倾的情感关注,也有直击本相的哲学觉解。《荒度》一诗中,这些外在的意象符号诸如“夕阳”“流水”与主观的情感抒发,人生才能真正充实、完美。刘建光始终保持对修辞的高度敏感,并用致密的意象与沉郁主题抵达诗歌的本源。读他的诗每次都会在语言修辞的内核中给人思想的撞击和提升。又如诗篇《夜路》:“在夜晚走路/我会把每一颗星星/都想象成灯/把每一处灯火/都想像成美好”。诗人从生活中掘发诗意,挥洒激情,透过生活表象进行精神探究,他说:“一群人走路/走着走着就走出了道路/一个人走路 /走着走着就成了坐标”。这充满哲诗味道的诗句,是诗人咀人世嚼酸甜苦辣后,丰沛智慧的吐露。如诗《我是一个赶路人》:“在季节之末/储存一抹绿色/在雪花来临之前/储存/一点热量/我是一个赶路人/我得备足水和干粮/我是一个怕冷的人/我得备足温暖和希望”。情感饱满的诗句,把人引向思致的深处,为读者展现出诗人另外一种丰饶的灵魂。诗篇《九峰山追梦》这首诗是刘建光(九曲黄河)先生2016年参观骆驼酒业集团后写的。诗中的画面、场景、和细节,在艺术的神奇笔端里。一场梦往往具有幻化的色彩,牵连诗人的情感和想象,酒圣李白“把胸中的鸟气、吐成万千诗行”,大概在一首诗中更能照见诗人的内心处境,能引发某种心理情境,形诸笔墨,自然会带来某种新异的效果。
多样性独特的诗美
作为多重身份的刘建光(九曲黄河)先生,赋予他的诗歌以多样性。又因诗人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才会写起诗来更加游刃有余。他创作了一些题图诗如《黑暗与光明》,诗情丰富画意,画景渲染诗境,两者相得益彰,获至一种精妙”的艺术效果;一些写怀乡、念友与游历的古体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诗人游走于新旧体式诗之间,得心应手,给我们呈现出了色彩缤纷的唯美境界。另,《手机没电了》这首诗短短的三句话,去掉抒情,用简单、朴实的日常微观叙事和近乎“瘦削骨感”的手法直击生活的事实与本真。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林语堂曾说:“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当今丰盛的物质,刘建光(九曲黄河)先生偏偏选择了诗歌这样的心灵栖息地,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不愿放弃对一种有精神风度的生活的向往。没有诗歌,这个世界就会少很多真实的性情、优雅的气度。当乏力、贫血的文学遍地,我尤为看重诗歌中那种有重量、有来源、在大地上扎根和生长的经验与感受。确实,刘建光(九曲黄河)先生不仅要强化自己写作中的及物能力,还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情感温度的人,惟有如此,诗歌才有可能再次感动读者。他的诗里,总是藏着他对事物的挚爱之心,这就是诗歌的情感,或者说,这就是诗歌的体温。
度诗思华年
——读刘建光诗集《诗度华年》有感
曹小楠
作为文学领域的一个爱好者、后进生,能拜读刘建光(九曲黄河)先生的诗作并参加《诗度华年》发布会,非常荣幸。
人生流转不定,能辟一处静,铺一张纸,执一支笔,以诗歌,写意寻常所见,写意草木山河,写意人生百态,这样的笃信让人崇敬!刘建光先生便是文学的忠实者,生活的热爱者!
诗,记录的常常是诗人行走的痕迹。
“悲莫悲兮生别离”,高家堡,是他的第一故乡。从那里,刘先生走出故乡的襁褓,就像被剪断了脐带的初生婴孩。诗行写出别离家乡时的不舍,“八百里”是空间之遥,“八个日日夜夜”写时之艰辛。尾段,写出难以割舍的别乡之情,一个“烙”字写出切肤之痛,用词炼达精准可见一斑!
而这样的乡土之恋于我们,又是多么熟悉,谁与家乡的别离不是如同与母体的别离呢?作者正是以一己拳拳之情牵动了观者之意。
从高家堡走出,在黄河几字湾生了根发了芽,黄河几字湾是作者的第二故乡,在诗集中多次出现,也是一个有温度的意象。
经过多年的生活,这片土地氤氲了更丰厚的情感。例如,有对母亲的爱,描摹到母亲的那双手,绿意生机已不在,在刘建光先生笔下,这双手仿若虬枝,又像根系,为子女无怨无悔的输送着汩汩的精神营养。目光所触,情思所及,字字动情,写出了对母亲的思恋从未随着无情的时间而减少分毫。
这样的爱又延续到对子女的守护中,与女儿相处的点点滴滴入诗,如《21根白发》,这首诗中,有形的、可数的白发是青春的逝去,但是,作者并未因此缅怀伤感。“当孩子为我拔去那历历白发后,瞬间还了我一头青春!”这青春,亦是内心的欣享之情,子女之爱让青春回归。
延续的脉脉亲情,在人生的干燥和枯索中,无疑是明媚的、闪光的。
除此,还写到对自然的爱,刘建光先生语言不着浓艳粗涩,意象取材不慕壮美,常常关怀几颗微不足道的沙粒,几声清婉低徊的鸟鸣,沙漠中一株孤独顽强的沙柳,一幕路过的无声雨雪,于细微处见其走笔之纤细,送怀诗觉之敏锐。
“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今天,我走进这一片诗歌的世界,寻心迹于诗行,且行且叹!
“赶路”诗篇韵自华
高志林
临近春节,我拿到了刘建光先生新近出版的诗集《诗度华年》。伴着过节,我认真阅读了这部诗集,其中的许多诗篇来回看了多遍,咀嚼回味感慨系之,品读诗心如履春江,真乃好诗。如此揽胜,对我来说不枉牛年一度,有如佳节之中凭添一桌大餐,又多了道道美味。概括地说,刘建光先生这部诗集给我的印象有三点:其一是思想品位好。整部诗集充满阳光,抒发了奋发向上、无怨无悔、坚定自信的人生追求。诗言志,墨含情,它向人们传达的信息就是,为了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要守初心志不移,践理想担道义,心忧天下责无旁贷。这样的诗篇对青少年来说必会产生积极的砥砺作用,对普通人来说也会有诸多正面影响,充满着正能量。读着这样的诗,你可以听到时代前进的鼓点,可以摸得着民族复兴的脉搏。其二是艺术上有新的突破。综观整部诗集,作者在遣词择句上是更加用心了,但也并非一味追求辞藻华丽。其用语直白、朴实、简洁明了。可以看出作者很在意诗的意境和深度,而把辞藻上的雕琢放在其后。用心看他的诗,可将读者慢慢地融进他的诗境当中,情感也随之起伏波动。特别是某些饱含深义的诗句,更让人不得不深长思之,唯其如此,才可尽量探知作者的原意并与作者同频共振。这部诗集中的许多诗篇其实也很随性,乃有感而发,长短自便,无拘无束,恰如大地之江河溪流,长短多寡悉出自然,源自其内心。他的这部诗集里,有好几首诗仅有20—30字,不出10句。《母亲的一双手》仅有4句22字,最短的《手机没电了》只有3句21字。而有些篇什则很有体量,如《回乡》《老屋》《妈妈在乡下》《老牛湾纪行》《悼岳母》《兄弟你不要走》等。这些较长的诗篇给人的感觉,仿佛作者早有说不完的话萌于心底、蕴于胸中,此刻借着诗的语言决堤而出。读着这样的诗让人感觉情景交融,内心不由波澜起伏、浮想联翩。至于我之所谓的“艺术突破”是特指两点:首先是作者在诗中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巧妙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其拓宽了诗词创作的路子,提高了艺术境界。除此而外,作者还一改过去不甚写古体诗的习惯,大胆涉猎古体诗,本部诗集中已有多首呈现,而且写得也是风生水起。这俨然是一种自我突破和超越,从而在古体诗的写作上开了个好头。其三是以真聚心、以诚感人。说到写诗,如果缺乏激情和真诚是断然不可的。刘建光先生的这部诗集便是把真诚与激情融为一炉,从而使整部诗更加鲜活、更具魅力。其中的一些诗篇内容虽长一点,但却能让人看得牵肠挂肚、难以平静。如写母亲、家乡、岳母和同事(兄弟)的那些诗篇,可说是长而不腻、言之有物、情文并茂、十分感人。诗中所表现的那种强烈的情感宣示,那种真挚的心语流露,让人看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时你会不由地想:只有品格高尚的人,才会有此等饱含真情实感的诗句流淌出来呈于笔端。
怎样用最简短的语言就某一角度来概括刘建光先生这部新诗的精神风貌呢?当我看到诗集中《我是一个赶路的人》这一篇,顿觉眼前一亮。“赶路”二字牢牢地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这难道不就是一个极好的选择吗?建光的这部诗集中大约有10多首是以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这即是“赶路”。诸如《再一次出发》《夜路》《诗和远方》《九峰山追梦》以及《我是一个赶路的人》等等。岂止如此,若从泛意的角度去理解,整部诗集都贯穿了这种精神。“赶路”这个平凡的词汇此刻突然变得不平凡起来,我分明从中体悟到了它的份量,它的坚韧不拔和坚定信念。若以此来概括建光这部新诗集的价值所在,我想这样的诠释似乎更为有力,更加形象生动一些。所谓“赶路”,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决不肯停止前进步伐的定力,就是一种勇于自我超越的坚持,就是一种为文和人生的追求和态度。这里我仅从诗集中《我是一个赶路的人》这一篇引两段原文:
在季节之末
储存一抹绿色
在雪花来临之前
储存一点热量
我是一个赶路的人
我得备足水和干粮
我是一个怕冷的人
我得备足温暖和希望
我眷恋着
朝气蓬勃的年轮
也深爱着
这片充满生机和伤痛的土地
我悲悯
用黄天和厚土喂养着我的
又无可奈何的父老乡亲
每一次耕耘
都擦亮眼睛
每一次离开
都噙着盈盈热泪
无需多言,诗的字里行间已充分表明,一个“带足水和干粮”的赶路者正在朝向何方。诗中说“我是一个怕冷的人”,一个“冷”字饱含深意、耐人寻味。其实在作者心中,一切父老乡亲的“苦”和“痛”才是让人最可怕的“冷”啊!只有加紧赶路,才能将温暖和希望带给他们。顺此思路,作者在《夜路》中用浓缩的语言又有如下表达:
一群人走路
走着走着就走出了道路
一个人走路
走着走着就成了坐标
这正是作者的心声与渴望。末了我要说,没有“赶路”的诗人,便写不出“赶路”的诗篇。刘建光先生从政多年锐意进取、勇于担当、不怕困难、一路向前。他的诗可以说言出于心、文如其人。这正是:
为文何需问大家,
真情堪比昆仑霞。
喜见文苑多春色,
“赶路”诗篇韵自华。
望作者继续努力,能有更多好作品呈现给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