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332期 >2021-04-15编印

我和达旗中学的不解之缘
刊发日期:2021-04-15 阅读次数: 作者:杨凤英

        我在达拉特中学旁边生活了一辈子,因为达拉特中学就在我家附近,想看她,举步就到,但回忆她,却贯穿了我的一生。

达拉特中学奠定了

我事业的根基

        人生有序,不可逆来。只有踏准时令,才不会蹉跎岁月。我在小学毕业之后,顺利考取了达拉特中学。达拉特中学毕业后,我又考到了伊盟一中,读到高二时辍学, 被伊盟文教局分配到了海勃湾镇新华书店工作。后来因国家经济困难,大量裁员,我被精减回家。还好,不久后,我被伊盟粮食局保送到内蒙古粮食干部学校,在会计专业学习了一年。回乡后被分配到达拉特旗粮食局工作。人生念书的时间很短,往往错过一次, 就错过了一生。尽管三进不同的校门,但我真正受到完备良好的教育,是在达拉特中学的这三年。她从知识、德育等方面奠定了我一生事业的根基,使我以后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做到得心应手。

达拉特中学锻炼了

我的意志和品格

        1957年9月开学后,我们就投入到了任务繁重的建校劳动:铲高垫低、平整校园、清理建筑垃圾、开辟操场、挖坑浇水、种树绿化、搬运砖瓦石……1958年上半学期开始,学校陆续开办了砖瓦厂、墨水厂、缝纫厂、养猪场、养兔场、粉坊、豆腐坊……我和大家又一起投入到了各种劳动量很大的勤工俭学活动中。记忆犹新的是打井劳动,我和杜秀英、李秀英、张国英、祁文海、营保生、靳文华、温占清、裴文华等同学被编在了一个组。男生轮流下井作业,女生用柳管往上吊土、吊稀泥。手上打起了血泡,肩膀被吊绳勒出了道道血印子,也从不叫苦叫累,每当想到我们吃的、喝的和生活用水,都是用我们自己打出来的井水,就感到十分欣慰。当看到美丽的校园从风沙弥漫的荒郊拔地而起,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幸福要靠自己劳动的双手去创造,只有自立自强,埋头苦干,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在紧张的学习和繁重的劳动中,我获得了各种奖励,还被评为“炼钢劳动尖兵”。当走出达拉特中学校门时,我们再也不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文弱书生,而是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担当的一代青年了。

在达拉特中学我收获了

恩师和友谊

        我一生的人脉交集,多数源于达拉特中学的同学和老师。他们对我有知遇之恩,在人生关键时刻给予我的帮助,让我没齿不忘。李春耀老师,是我在万太兴小学读书时的校长,又是我考入达拉特中学后的班主任,他身上的许多优秀品质,对我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记得当年的万太兴小学围墙残破,有多处出入口,很不安全,我们女生宿舍是双开门,摇晃即开,锁不死。经常有社会流氓半夜敲门。李校长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制定了由男老师轮流值班、彻夜守候的制度,他带头执行,使我们深受感动。在达拉特中学三班打井时,他始终守候在井口,随时关注井下的安全。为了使井下作业的同学免受冷冻,他自掏腰包买了白酒,放上红糖,让同学们喝酒取暖。他爱护自己的学生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马玉中老师是三班第二任班主任,他讲课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平常和同学们和谐相处,深受大家的爱戴。杨映权校长、闫风威书记、武承轲主任和武守仁、郝万章、李白玉、周成章等老师,敦品励学,德高望重,既是我们求知的恩师, 又是我们做学问的楷模。我在达拉特中学三年,与同班和同届四班的所有同学,交情很深,友谊纯厚,大多数到了晚年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他们对我的帮助,让我很感激,也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永远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关爱。

达拉特中学培养了

我热爱家乡的情怀

        我于1940年出生于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年幼时随父母迁居到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我从读书、成家、工作,包括退休后的生活,都是在树林召镇度过的。达拉特旗是我的福地,达拉特中学培养了我热爱家乡的情怀和建设家乡的志向。我热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库布齐大沙漠的生态变迁,赋予了我认知世界的灵感,陪伴我走过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岁月。随着沙葱的抽芽,沙土地开始分娩生命,连一度白茫茫的盐碱地,也泛起了无边的绿意,接着便是山川草木的苏醒……在这片养育了我的热土上,我经历着冬去春来、岁月轮回。我先后在达拉特旗粮食系统和金融系统工作,工作中我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心甘情愿为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奉献青春和汗水。在长期的奋斗中,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还获得过各种荣普称号。到退休年龄,我从工商银行科级职务上光荣退休,我感恩达拉特中学的培养,感恩党的教育,让我有了完美的人生。

达拉特中学让我收获了

完美的爱情

        我能考取达拉特中学,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但是学费是大问题。我的父亲是革命老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后在达拉特旗粮食局工作,不久就因病去世了,全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这时,母亲终于同意了父亲生前给我提过的亲事,对象叫李文华,是粮食局的干事。父亲认为他人品好、能力强、说话办事靠得住,还介绍他入了党。两家商定的结果是: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后,李文华每月给我十元钱的生活费。为了不影响我念书,开学后,我住校;放假后,我回娘家住。我们这种名义上的夫妻生活维持了六年。婚后的家庭生活证明,李文华是一个值得我托付终生的好人,于公,他是国家的好干部,于私,是我的好丈夫,孩子们的好父亲。他还是粮食局篮球队队长。然而终因天不假年,在七十岁时离我而去,从此我痛失恩爱一生的伴侣,我非常怀念他……

        时代的浪潮,摆布着人们的命运。然而不论社会如何变迁,达拉特于我是一个固定的世界。年年岁岁,时序更替,我漫步城乡,眼前一派心仪的风景。我坚信,当我辈走出了人间的繁华,了无踪迹的时候,任凭母亲河日夜东流,涛声依旧,依然淘不尽我们师生书写的达拉特中学初创时那火红的年代、浪漫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