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344期 >2021-09-23编印

登泰山
刊发日期:2021-09-23 阅读次数: 作者:杨廷华

  2021年5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我把刚刚在“五嶽獨尊”石刻前的自拍照发在了朋友圈,并配上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名句——年逾花甲的我终于站在了泰山之颠 。

    小时候,我不知道有泰山,只知道我们村的泰山坡。我的故乡在晋北的农村,从我记事起,村中央就有一条石头砌成的坡道,所用的石头都是从本村的河槽里就地取材,未经任何加工,石头有大有小,颜色多以黑蓝为主。坡道长约百米,宽四五米,它纵贯南北,幅射东西,把一个高高低低的村落连在了一起。记得坡道最高处的正北面墙上,曾经有过“农业学大寨”五个红色的大字,每个字好像比成年人还要高。坡道的两边分别是大队、供销社、学校和大戏台,堪称全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遗憾的是至今我也没弄清楚这条坡道修筑的年代,更不知道是谁为它起了这么恢宏的一个名字——泰山坡。

  小学上到四五年级时,开始学《毛主席语录》,背诵“老三篇”,从此我记住了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的一段话:“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那时候我隐约感到,泰山一定是中国最高最大的山,因为只有最高最大才能最重。

  后来我知道了,泰山在山东省的泰安市,它的海拔只有1545米,却有“五岳之首”之称。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说泰山为盘古开天辟地后其头颅幻化而成。因此中国人自古崇拜泰山,历代帝王君主多在泰山进行封禅和祭祀,而且据说泰山是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文人墨客们也就慕名而来,附庸风雅,在山上留下了许多经典诗文石刻,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一个地方。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8年前,我曾跟团去山东旅游,按照旅行社的行程,我们头天下午从鄂尔多斯飞往济南,第二天就登泰山。结果因为雷雨当日的航班被取消,直到第二天下午我们才赶到了济南。旅行社的做法是,给游客退泰山部分的费用,随后的行程不能改变。来到山东却与泰山失之交臂,成了我此行的一大遗憾。

  今年5月,我和妻子自由行再去山东,终于了却了登泰山的心愿。听说纯徒步登泰山,需要登12000多级石阶。出于体力和安全的考虑,我们避重就轻选择了捷径,坐观光车到中天门,再乘缆车到达南天门,然后徒步穿天街、上西神门……最后登上了泰山的最高处——海拔1545米的玉皇顶。

  名曰登泰山,其实我们真正的徒步登山是从南天门开始的。南天门为城楼式建筑,上书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这里所说的“三天”,包括“一天门”“二天门”(也叫中天门)和“南天门”。我站在南天门向下望去,徒步登山的人们正在陡峭的石阶上奋力攀登,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十八盘。“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是说在十八盘上可以领略到别处看不到的景色。仔细想来,我们坐着缆车上山,减轻了一路登攀的艰辛,也舍弃了对沿途众多庙宇、丰厚文化和别样美景的欣赏。

  我曾在网上看过泰山上一幅石刻的图片,感觉有趣,印象很深,这次却因为坐了缆车,没有实地看到。图片显示:一块奇形的石头上刻着两个字:“虫二”,让人莫名其妙,据说迷底是“風月无边”。

  和我曾经登过的西岳华山、北岳恒山有所不同,站在泰山顶峰——玉皇庙向东西望去,两侧延伸出了数百米长的平缓地带,“五嶽獨尊” “孔子小天下处”等著名石刻都在这一区域,高塔耸立的气象台和广电发射台也设在这里。

  “五嶽獨尊”是泰山首席打卡处,众多游客聚集在这里等着拍照留念,不时还因拍照顺序而发生争吵。为了节省时间避免纷争,我在人群的外围自拍了几幅,自我感觉良好。

  “孔子小天下处”是一座青石碑。相传孔子当年在此俯瞰天下,由小鲁到小天下,我想这应该不仅仅是他视野的扩大,更是一种对空间的超越。一个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对世界、对人生有一个恰当的理解。

  在上山的缆车中,我曾偶遇了几位农民模样的人,他们是利用农闲时节,从河南农村包车来的,十几个人中有男有女,专程上山旅游敬香求平安,他们中很多人都不是第一次上山,对山上的情况很熟悉,这次要住上一晩,在泰山顶上亲眼看看日出。

  第二天清晨,在泰山观日出的人群中,一位穿迷彩服的老人,引起了我的关注。老人今年80岁,曾当过兵,退休前在济南钢铁厂当工人。老伴10年前去世后,他一直是一个人单独生活。他有一儿一女,都在济南市工作生活,儿子曾准备开车过来,并陪他上山,但他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头天看到天气很好,就只身一人赶过来了,他要在泰山顶上再看一次日出。他说,他第一次登泰山是25岁时,那是在济南当兵时利用星期日上山的,后来还上过几次。老人说这是他最后一次上泰山了……

  从泰山回来已经有3个多月了,途中的不少细节已经淡化,而那位泰山顶上观日出的老人形象仍清晰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

  忽然想起了尼采的一句话:人需要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