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特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了,这是许多家长们期待已久的事情,也是令许多爱书人高兴的事儿。
都说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那么一个大型图书馆就是一座城市最高级的灵魂了。听说新的图书馆正式开放运行后,人们纷纷前往感受这一全新的读书氛围,体验借书阅读的轻松和便捷。
我作为一个书虫,自然要去这家门口的图书馆尽情体验一番了。于是在一个轻松的午后,坐公交车直达图书馆。其实说家门口有点夸张,因为我家在小镇的西边,图书馆离我家又不远,所以才这么认为。
从家门口上了公交车,一路徐徐前行,经过许多小区、学校,大约二十分钟就到了图书馆门口。虽然不知道哪一座高楼是图书馆,但单从大楼形状就能判断一二了。抬头一看,几个豁然的烫金流体大字“达拉特图书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一刻除了激动,便是满满的幸福,心想从此可以任性看书了。
年轻时虽然爱书,但从来不敢奢望有好多书可以随意阅读,也不敢奢望当个书店的工作人员。上班后终于可以稍微满足一下爱书心愿了,只要喜欢的书省吃俭用也要买回来,从开始的零零星星购买,到现在的习惯性狂购,几十年下来,家里快成书店了,但是还是有好多书想买。如今家里到处都是书,便期望家门口能有个书店,可以尽情借阅,想看什么看什么,且不用如此狂购。但是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如愿,就无端羡慕起大城市的资源来,不仅有多功能的大型图书馆,还有藏书千万的新华书店,以及各种功能的个体书店,让你尽享看书的乐趣。这个心愿久了似乎成了一种心病,以至于后来每到一个城市旅游,都要到当地的图书馆、书店看看,哪怕是短暂的逗留也是一种满足。最疯狂的是今年到上海待了十来天,基本逛遍了当地的网红书店,什么云朵书店、多抓鱼书店、西西弗里书店、张爱玲书店,还到了几家旧书店,当然上海的新华书店和图书馆也是打卡留念的必去之地。我对书店的痴迷就如同小时候对甜食的渴念,不论多老也无法改变,而且愈老愈严重。
也许真的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没想到在临退休的年龄,家门口真的有了一座大型图书馆。
图书馆规模宏大,分好多区域,而且阅读空间也很宽敞,这让喜欢阅读的人们可以尽享阅读的乐趣。大城市的图书馆,阅读席位特少,基本没有可坐的地方,去得晚了只能站着看一会。这真是大城市有大城市的风景,小地方有小地方的优越性。图书馆的藏书种类也很多,各种书籍分不同楼层和区域摆放,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我最喜欢的散文随笔类的书籍很多,古今中外的都有,而且许多都是成套成套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所以一下子就选了好多本,明知道选择这么多看不过来,但还是无法取舍。
图书的借还都是智能式的,方便快捷。尤其是查找什么书在电脑上搜索一下就能知道有没有,在哪一个货架,只要移动鼠标就能一目了然。我最后选择了一本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和两本年度最美散文、随笔集。这几本都是我早已想看的,当然想看的书还有很多,只能下次再选了。
我选好书后又在文学类的书架前徘徊了许久,觉得看着那一本本书的封面也是一种享受,好像从各位名家门前经过一般,尤其是看到自己曾看过的作品,有种遇到老朋友的熟悉感。
因为恋恋不舍,又到阅读区看了一会杂志。说实话好久没有翻阅杂志了,所以一下子就选了好几本,觉得哪一本都想看,有种久别重逢的喜悦感,这其中包括《散文》《小说月刊》《特别关注》。尤其《散文》的文章,每一篇都是精品,文字给我的冲击力特别大,犹如一下子进入空气清晰的大草原,满眼都是自然奔放的花卉草木,有种沁人心脾的味道,极具时代气息。于是有了订阅《散文》的想法,是的杂志从来都是紧贴时代的,我们必须经常关注新鲜的事物,不然文字会老,如人会老一般。
图书馆很是安静,读者不是很多,大多是学习的年轻人。他们坐在角落里沉静在自己的理想国。大概不是周末的缘故,看书的都是几位中年男女,悠闲的神情如旁若无人。我沿着书架一排排看过去,看得很细,好像扫描一般一本都不放过。我都为自己的贪婪吃惊,一直在图书馆磨蹭了一下午。明知过两天还会来还书借书,但就是不舍得离开。
走出图书馆,已经夕阳西下。我兴奋地与文友“汇报”我的心情,告诉她新图书馆是多么美好。朋友听我这样说,表示也赶紧去呀。其实我更想告诉给所有爱书的朋友们,如果真的喜欢看书,那就千万不要错过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毕竟买书无止境,不如图书馆既方便又省钱,还没有藏书的后顾之忧。如果实在想买,也只买一些特别心爱的就可以了,大部分还是借阅吧,毕竟书海无涯,而我们房子的空间有限,钞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