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综合新闻总第354期 >2021-12-09编印

道劳窑子村:支部强起来 村民富起来
刊发日期:2021-12-09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王耀宗 敖胜军

1.0压题.jpg

    初冬时节,走进白泥井镇道劳窑子村,村民吴建成家正在举办杀猪宴,亲朋好友们围坐在桌旁,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饭菜,一边笑谈着这几年村子的变化:“村里发生变化的关键是村党支部强起来了,现在的村干部每天不是忙着往村里引项目,就是忙着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跟着支部的脚步,咱的生活有奔头。”

    “我们村没有什么矿产资源,自然风光也很普通,世世代代就是依靠种养殖业过日子,因此,村民们一直也就是过着吃饱穿暖的生活,质量不算高。三年前,我们村还是镇里‘有名’的村集体经济空壳村,为了改变现状,我们村‘两委’干部开始四处奔波,寻找适合村子发展的项目。”村委会副主任陈柱介绍说,“为了能够把产业搞上去,我们村抓住新发展机遇,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小麦和麻子是道劳窑子村一直以来种植的传统农作物,考虑到麻子单位面积产量小,单一种植的收益少,在村党支部的引领推动下,道劳窑子村开始大规模推广麻子和小麦套种的模式,实现单位面积上的双重收益。目前,全村小麦套种麻子的面积达到8000多亩,几乎占了全村耕地的三分之一。

    为了提高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进一步带动农户增加收益,道劳窑子村通过引进项目、争取资金,先后建起两个面粉加工厂,每年能加工面粉100多万斤,每斤小麦经加工后的附加值增加了0.5元,平均可为农户增加收入4000元。此外,村党支部在种植、加工方面为村民提供帮助的同时,还在销售方面持续发力,每年帮卖代卖道劳窑子村生产的面粉5万多斤。

    为了发展壮大养殖业,2019年,道劳窑子村由村党支部牵头,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经“四议两公开”程序研究通过,申请产业发展资金50万元投入丰旺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项目,目前,全村的肉牛养殖规模扩大至120多头,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不少于4.5万元。

    村里在发展种养殖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道劳窑子村老油坊建于1962年,采用传统压榨制油工艺制油,生产出的油品没有任何添加剂,质纯、味佳、营养丰富。近年来,面对市场冲击,村党支部一方面积极为老油坊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方面协助老油坊每年销售产品8000余斤,为村集体带来了约1.5万元的收入。老油坊还吸纳了不少当地村民就近打工,村民吕福成就是其中的一员。坐在窗明几净的家中,吕福成笑着说:“我家种着10来亩地,农闲时还能在老油坊打工,一年下来一家三口人纯收入能有3万余元。”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道劳窑子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收入逐年提高。村党支部书记李东说:“今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近2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大力发展小香米特色种植业,再引进企业新建农贸市场,力争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村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