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356期 >2021-12-23编印

赵大剪和黄河鱼
刊发日期:2021-12-23 阅读次数:162 作者:高娃

32.jpg

33.jpg

    口感确实不一样。

    吃了许多地方的鱼,虽说各有特色,终归不如黄河鱼来的鲜嫩细腻。就像冰心在旅行日记中写的:“黄河鲤鱼,自前天起已吃了三顿,清腴肥嫩,入口即化,其味之美,只有西湖醋鱼可以仿佛一二。据说鲤鱼最肥是在春冰初泮时,顺流群趋而下,有长至二三尺者。”

    喜爱黄河鱼的人非常多。每年开春之时,见证开河鱼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涌往鱼村。达拉特旗大树湾就是一个有黄河鱼的地方,因黄河鱼有了名声。赵大剪文化大院就是其中的一个鱼店。

    赵大剪,并不是她的真名。是因她的一把剪刀出名的。剪刀不是用在鱼身上,而是用在了剪纸上。走进为剪纸盖的长长的平房中,红色扑面而来,剪纸化成的故事掀起了过往的尘埃。赵老师,在剪纸面前笑靥如花,娓娓道来的语言如黄河中翻飞畅快的鱼儿,生动自如。她的剪纸大都是按系列分类,有历史故事、纪实故事。在展厅中央一个长条竖立的架子上挂着装裱好的剪纸作品,讲述的是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民的生活故事。赵老师说,她用了三年的时间。期间对人物、对故事不停地修改,纸不知道用了多少。从赵老师嘴里飘出的本土方言,亲切风趣,故事一下子从纸里走了出来,把我们带到了农村生活的场景中。

    我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一切觉着新鲜质朴。扬场的温馨,让我回到了秋收时的记忆。记忆中是暮色时分,天边挂起了色彩艳丽的晚霞,我与爱人走到了他们村儿扬场的地方。场面中有男人有女人,一家一块地方,散落在硕大平整的场地上。谷物贴着大地,在飞起的一瞬完成了分离,收获的喜悦沉浸在人们有一句没一句的交谈与笑声中。穿行在这样的氛围中,心头相逢着浅浅的甜蜜。同行的张姐一声惊喜地呼叫,猛然打断了我的思绪,她喊道:“我的花书包,我妈妈当年给我缝的书包就是这样的。”大家寻声而去,果然剪纸中的孩童,一人背着一个用碎布做成的花书包,欢乐在放学的路上。我从画面中找到了跳皮筋、捉迷藏的童年。上了年纪的男同志被熟悉的农具吸引,互相说着当年使用它的过程,每一个节点每一件事情,成了大家交谈的资本。赵老师把一代人的情思用剪纸流淌了出来,过去的苦与乐在笑谈中成为了生活的美好。 

    我问赵老师:“您是怎么创作的?怎么能记起那么多事情?”赵老师腼腆地笑着,把我领到了她的工作室。屋中除了一张床就是一张2米多长的桌子,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纸张,还有连环画的故事书。赵老师说:“我的人物造型都是从这些书上得来的,而且我亲身经历了农村的发展,感受到了党给我们带来的好政策,我就是想把它说出来。我的文化不高,平常的消遣就是剪纸。剪着剪着就回到了过去的记忆中,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就出来了。”“刚开始给周边的人看给周边的人讲,没有想到喜欢的人非常多。我一下子有了信心,剪完农村的故事,剪历史的故事,剪中华民族的故事,也剪现在发生的故事,比如廉政。”

    在展示厅, 一组版画样式的剪纸让同行的王老师赞叹不已。赵老师寻问式地问道:“大家喜欢这样的剪纸吗?这是我的创新。”我惊叹眼前已并不年轻的赵老师,她是如何让剪纸丰富了色彩,并不是单一的色彩,突变的思维在保持固有模式的魅力下,有了新鲜感,让剪纸有了魔力?因着剪纸的故事,赵老师的两个大鱼塘也有别于其它的鱼塘。门口大大堆叠的玉米仓,红色为主的农家餐厅,特制的餐具,独属赵老师的气息如溪水般淡淡地流淌而出。

    还记得第一次去赵大剪的文化大院,是3年前应本地的一个朋友相约。记忆中的鱼村还是90年代上班时的样子,鱼村位于大树湾的东海心村。在一条东西而行的路上,跑动着数量居多的拉煤大车,从高头窑而来的大车把路面压得坑坑洼洼。小车走在其中,像是受气的小媳妇。那时的交通不便捷,去一趟并不容易;那时去兴昌的次数比较多,从未听说过赵大剪的鱼店。

    兴昌的起步是两间小平房,两张圆形的餐桌,简单的餐具单一的凉菜,但鱼的味道非常好,老汤大锅炖制,皮焦黄肉细腻,鱼汤炖豆腐,二米饭更是招牌,更喜欢不远处一个铁皮棚子中的油炸糕,百吃不厌。我很好奇家中的炖鱼,总有一股土腥味。老板说,黄河是眷恋这片土地的,从兰州滚滚而来时,携带着洮河泥沙,在这里形成了一条支流,润泽着这方水土。喝了黄河水的鱼,有了灵性,肉质气息自然不同于河道里的鱼。

    赵大剪的牌子并不显眼,不是熟人带路还真找不到。水泥路走尽了,沿着土路走了一段,在路的东面,看到有一个长长的平房,正在大兴土木,通向房屋的路隆起了一个坡。登上坡再下去,迎面遇到了一个老年的妇人,咧着嘴笑眯眯地迎着我们,身上的大花衣衫长过臀部,里面裹着一条体型裤。头发烫成了城里时兴的样式,却因疏于打理有些干燥,经朋友介绍她就是赵大剪。

    第二次来到赵大剪鱼店,赵老师依然是笑眯眯地热情接待着我们,此时已二年有余。她的衣着更时尚了些,鱼店像是舒展了筋骨。展厅后面堆杂的地方,沿着两个鱼塘由一条有顶棚的走廊延伸到了一个新盖的别墅区域,区域里的设施按照五星级宾馆建设,主要面对度假群体,赵老师请来了专业的职业经理人进行规划管理,一个年轻的穿戴整齐的男士走了过来,手里拿着宣传图册,耐心细致地解答着我们的问题。针对不同人群设计的方案,瞬间打动了我们,而且收费并不贵。我们来到别墅中,顺着窗外极目远方的水天一色,蓝天中的阳光分外耀眼,一丝宁静悄然涌进了内心,好想在这里醉一场。

    男士说,他来自北方一家著名的餐饮公司,专门负责赵老师的鱼店。鱼店越做越大了,一不小心激活了当地的旅游。人们在满足吃鱼的过程中,又有了新需求。在新时代新农村的建设中,赵老师用一把剪刀晃醒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整合在餐饮中,不失为一条好路子,可赵老师并不这样认为,每一个来这里的客人,她都会问:“咋样才能做得更好?”我问她:“赵老师,您是说怎样把您的鱼店规模扩大吗?”赵老师说:“不是。我在想,不能就我一个人富裕了,我想让全村的人都富裕了。”

    听着赵老师肯切的话语,我似乎听到了幸福敲门的声音,是那样地清晰、那样地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