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357期 >2021-12-30编印

我的童年
刊发日期:2021-12-30 阅读次数: 作者:韩成元

31.jpg  

    我生于1954年12月1日,今年六十八虚岁,家住东梁外盐店乡盐店村根成壕社。我在农村长大,经历了农村的贫穷与发展变化。我于今年3月8日做了脑膜瘤手术,挖出43MM大的肉瘤子(良性,一级),目前在家修养恢复。手术很成功,但恢复仍需时间。修养期间,我想写点东西,一来打发时间,赶走孤独与寂寞,二来为写自传积累资料,给后人留点东西。说起来,我也算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了,今天就先从我的童年说起吧。                                                                                                          小不点儿

  我属马,天生好动,在我仅有十个月的时候就会走路了,赶到十二个月过生日时,就穿烂了一对小虎头鞋。过生日那天,大人们给我在桌子上放了四样东西让我挑选,皮鞭子(象征长大放牛羊当农民)、碳(象征长大当挖煤工人)、书本(象征爱念书)、钢笔(象征当干部),我当时毫不犹豫地拿了钢笔。大人们一致喝彩,连连称赞这小子长大是要当干部呀!凭着这支笔,我很快读完了初中,参加了工作,成为了一名旗级放映员,之后转正、转干、入党、调动,由一个农村娃娃成长为了一名党员干部,从放映员、放管宣传,再到影院经理;之后在旗委宣传部工作两年半,任新闻宣传组组长;在组织部工作七年半,任干部科科长;在耳字壕任乡镇长五年、党委书记六年半;回来在旗城建局任书记一年半。五十周岁坐下,六十周岁到龄退休。凭着这支笔,我自学成才,先后拿到四个大学专科文凭,最后从中央党校党政管理专业毕业。我的一个选择,决定了我的一生,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立志与努力的作用吧。

吃食堂 

  我五虚岁的时候,母亲由于生了二弟,又怀着三弟,加上还要做饭、劳动,无暇照顾我。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我便跟着爷爷奶奶,去了离我家五里多路的马二格卜队房大集体食堂。奶奶是妇女队长,带领着几个妇女为食堂做饭。爷爷是生产队长,领着社员劳动。那时候每人每天供应一两米,三个人三两米,每天早上给我做一碗酸粥。我每天早上起来 要干七件事。爷爷奶奶太阳不露头就为我做好酸粥下地劳动了。我起床后要赶紧穿衣服、叠被子、洗脸,吃了酸粥、洗了锅碗后,便锁了门,把钥匙挂在脖子上,顺着田野的小路,从比我高的枳蒺滩走过,去队房找奶奶。社员们白天下地劳动一天,晚上经常加班夜战,一天也休息不了几个小时,但人们的热情高涨,积极性很强,好似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记得那年秋天,社员们白天割地,晚上夜战背庄稼上场。有两辆二饼子牛车,由四个有力气的年轻人赶着拉运,其他人都是人背上场。食堂为大伙炖了羊肉,那时候大集体放养的羊廋小,十大几斤重,再放上两筐土豆在一起炖,等炖熟了,一碗土豆上面放两三块肉,岂不美哉。好多人还舍不得吃,拿回家和老婆孩子一起吃。每天晚上,奶奶都搂着我讲故事,在故事中慢慢进入梦乡。讲得最多的就是一顿糕不容易的故事。农民伯伯春种、夏锄、秋收、打场、加米、储运、汤米、捣米面、蒸糕、包糕、炸糕,一顿油糕要经过多少人的辛勤劳动,才能吃上。我也因此从小就懂得了“锄禾日当午,粒粒兼辛苦 ”的道理。这也许就是上学后课本中“千人糕”的雏形吧。

过大年

  那时农村过年虽然穷,但也挺有意思的。既能吃到母亲亲手做的美味,也能学到好多习俗与禁忌。农村人老早就准备上了,大年前就打扫了室内外的卫生,糊窗户、刷家、洗衣服、洗被褥、做新衣服、蒸糕蒸馒头、做豆腐,还有的人家做席面。过年当天一大早,母亲就起床,做好粉汤泡米饭,全家老少围坐一起吃接年捞饭。饭前必须放一个麻雷炮,洗净手才吃饭。吃了饭便开始贴对子(春联)、绑灯杆、挂灯笼、垒旺火,工作量大的时候要下午才能干完。中午一般吃猪骨头烩酸菜,蒸油糕和馒头,也要饭前放炮洗手。到了晚上,先要挂出擦净的灯笼,然后点燃旺火、放炮、洗手,准备吃饭。晚饭也叫吃年夜饭,一般是坐席,长辈在上中坐定,其他人按年龄大小依次落座。有凉菜,还有硬四盘(红烧肉,酥鸡,肉炒粉,肉丸子),有条件的人家会外加一个炖鱼,还有油糕、馒头、细杂烩菜合后手(有的人家生活困难不做席面,但细杂烩菜是必须的)。席间老少互敬美酒,畅谈一年来的收获,好不热闹。有的还猜拳行令,有的欢歌笑语,预祝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晚饭毕了,玩耍开始。大家用自己制作的扑克打牌,有六个人玩的游戏叫出溜炸,有四个人玩的游戏叫打对家,还有不分人多少的玩法叫赶毛驴、争上游。在这中间,要有人经常定时出去放炮,给灯笼填油,看看火垄的燃烧情况。一晚上不得大声说话,干活也需要小心翼翼,不能发出大的响动。一直玩到十一点半,准备接喜神(迎春接福)、放炮、依火垄烤肚子及全身,哪疼烤哪,据说能驱除病魔,来年一年免灾没病。等接完喜神,已十二点多了,这时,热腾腾的水饺上来了。饭后,熬年开始了,大家又开始玩牌,这时,老年人开始为每个家打醋碳,即一手端着个盛醋的碗,一手拿火剪夹块过火碳往醋碗里一咂,放出一股烟气,一方面有提神作用,另一方面能驱除妖孽,寓意来年风调雨顺!这样,一直熬到大天明才睡一会儿。天亮了,各自换上洗过的或新做的衣服,吃过饭,拜年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背书

  我六岁那年,回到了家里。由于父亲患了肺结核病,去包头治疗一段后,在家疗养恢复,不能下地劳动,这个只上过两个冬书的老父亲给我当起了老师,教我念书。当时家里只有一本《百家姓》,还是父亲上冬书时用过的。我每天的任务是一早吃了早饭,出去挖一萝头野菜喂猪,然后由父亲考我。我趴在炕上,炕头迎北脚迎南,从北边紧靠铺盖处写起,一直向南,等到曲起腿才终于写完。后来就能背写《百家姓》了,这无疑为我上学及以后打好了基础。上了学,领到新书一看,语文大部分认得。所以,我七虚岁秋天便报名上了一年级。有了这个功底,直到毕业,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

因故逃学

  记得刚上一年级那年冬天,家里杀猪,我与两个同村的同学相跟着,走在上学的路上,由于担心猪尿泡落入二弟之手被弄坏,而选择了撒慌逃学。三个人在半路上,吃完了干粮,冻的实在不行了,便跑回来家里,给大人们撒谎说学校上了两节课,这一节是劳动课,老师让回来找萝头捡粪了,每人需捡一萝头,第二天让早上带去。谎撒得天衣无缝,大人们信以为真。这时猪才刚吊起来,时间还早着呢。那时候玩具少且买不起。接下来就是如愿以偿拼命地玩猪尿泡,使劲地吃猪槽头肉和杀猪菜。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逃学。

 赶交流会

  我们当地一年一度的文化物资交流会在七八月份举办,地点在乡政府所在地盐店村。一般七天左右。上午,我们穿上新衣服,吃了饭,带上母亲烙好的烙饼出发了(为了省钱,一般不在会上买饭吃)。为了赶上中午的戏还得快走,看完午戏,下午逛集市,大人们购买布草及用品,有土产、特产、日杂、百货等,任你挑选。还有马戏、杂技、桥头(牲口市场)。晚上还有戏和电影,老年人爱看戏的多,老早就占地方坐下了,年轻人大部分看电影。我第一次看电影,演完不解地问放映员,刚才的人和武器车辆等都哪去了?放映员风趣地说他收起来放在袋子里了,明天还要看。我当时信以为真。等长大当了放映员后,我才知道了电影的原理。但当时的那种好奇心,驱使我立志成为了一名电影放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