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370期 >2022-05-12编印

漫谈读书
刊发日期:2022-05-12 阅读次数: 作者:刘杰

漫谈读书.jpg  

    笔者不揣浅陋,谈一谈自己几十年读书的体会,也谈及前人读书治学的经验,裨使后学或许能有点滴启发,见笑于通人。

 一、买好书、读好书

  读书人买书时,要买第一流出版社出版的书,比如: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百花文艺出版社、东方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特点是质量高(纸张、印刷、装帧、校对各项)、名家名著多。买到好书后,在书的扉页恭书自己的名字,加盖印章,陈于书架。读书时衣冠整洁,意念专一,揩净桌椅,不生杂念。

  买书时,先看作者是谁及书的水平,切莫盲目崇拜砖头一样、枕头一般的大书。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吕叔湘的《语文常谈》、王力的《诗词格律》、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都是十余万字的篇幅,我通读过三遍。我把这类“大家小书”看得像高山一样厚重。

  所谓好书,是指传世之作或公认的名家名著。学数学的,爱读宋朝大数学家秦九韶的《数书九章》、现代大数学家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学军事的,爱读《孙子兵法》以及斯特劳斯的《战争论》;我是文学爱好者,就向青年文友简略介绍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著:

  《诗经》《楚辞》,李、杜的诗,苏、辛的词,韩、苏的文,唐宋八大家,元曲四大名著,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史记》五十余万字,是杰出的史学著作,也是杰出的文学著作。司马迁写《史记》时,是把《诗》《书》《左传》《国语》熔于一炉的。后学首先应对《史记》中的《太史公序》《高祖本纪》以及六十九篇《列传》精研细读。现代文坛首推“鲁、郭、茅、巴、老、曹”,“人中之龙”钱钟书的小说和文论。现代作家创作的历史小说,我以为扛鼎之作是姚雪垠的《李自成》、徐兴亚的《金瓯缺》。杰出的诗人有柳亚子、郭小川、贺敬之、李瑛。词学大家有夏承焘、唐圭璋、饶宗颐、钱仲联。张炯主编的《中国文学通史》是大部头著作,视野宏阔、思想深邃,文学创作者应案头必备。

  鲁迅先生当年为子侄辈开列出十二部中国文学入门书。顾颉刚为青年开列的书单有十四种。梁启超曾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为学人拟定必读书目,书名叫《国学必读书及其读法》,列举国学著作一百六十种。大师慧眼独具,推荐的书都是经典,有文史名著,有哲理名著。可恨自己懒散,只通读过几本,选读过几本。

  西方大哲柏拉图说:“在现实中最大的天赋是靠迷狂状态得来的”。我的理解是,对自己的专业要长期迷恋和追求。《梁实秋散文鉴赏》精选文坛巨子梁实秋散文101篇。我先通读一遍,读第二遍时选最精彩的篇章:《脸谱》《孩子》《骆驼》《火腿》《谈徐志摩》《谈闻一多》《槐园梦忆》《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记张自忠将军》《钟》《汽车》《唐人自何处来》,把这十二篇反复读,烂熟于心。

  近年来,学界研究鲁迅的旧体诗可谓注家蜂起,释者纷至。我赏读过六十五首,并细读了郭沫若、臧克家、钟敬文、赵景深、周振甫等十几位名家的赏析文字。综合起来,体悟和思索这些诗的思想、哲理、文采,觉得获益匪浅。

二、精读书、勤动笔

  所谓精,是说应有自己的一片耕地。熟于斯,精于斯,才能创造于斯。梁启超说:“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讲清了精与博的关系。《淮南子·说林》里说:“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方之明”,意为精准、集中至为重要。

  上小学时,班主任老师把高尔基的名言“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恭书条幅贴在教室的墙壁上,用以激励学生。上初中时,新华书店的书架上摆放的,只有“毛选”四卷和浩然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艳阳天》,此外无书可读。而现在呢?书报杂志出版得太多太多,书映古今中外,开卷展读未来,可让读书人在知识的海洋里翔游。

  遍地是黄金,还需要明眼人,勤劳的人弯腰捡拾,读书要做有恒心的人、有毅力的人、有韧性的人。无论是读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书籍,还是读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书籍,都要执著地去追求,全身心投入——心勤、脑勤、手勤,心向往之,边读边思考。发现精彩的词句、段落,随时抄录。

  我年轻时,常去《人民日报》记者刘亮明的书房翻阅书籍。参加他和杨桂香先生新婚庆典时,看见新房门上的婚联,是刘记者亲笔撰写的:“月落日出,高山慕流水;星移斗转,杨柳恋春风。”雅、趣、妙,好联!我及时记在卡片上。美国总统尼克松出版了8本回忆录,我向文友转借读过2本,翻译者的大名已忘记,只摘录了几段精炼的文字。尼克松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有幸接触了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没有一个能在敏锐的才智、哲理的通达、阅历带来的智慧方面,能够超过中国总理周恩来的”。

  西汉经学家刘向的《说苑》一书,记述诸子言行,其中有子思的一句话:“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是说通过读书学习,能涵养学识,增长才干,要像刀刃那样经过磨砺和锤炼,才能利刃出鞘。

  在我读书的过程中,遇到名著艰涩难懂,一知半解,甚至半解之半,也要硬着头皮读下去,相信攻读多遍后,能有助于打开心灵的智慧之窗。例如读顾炎武的《日知录》、钱钟书的《管锥编》。特别是读经书,更须一字一字去读。《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精读了,受用不尽。只背会几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离登堂入室还很遥远。

  为学要有根基和次第,根基就是扎实的基础知识,比如读古典书籍,先须知道古字、古音、古义、古代语言结构。次第就是读书应循序渐进,先读哪些书,后读哪些书。比如攻读语言文字,就必读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力的《古代汉语》、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我的体会是:泛泛地读十本普通的书,不如精读一本名著收益多。我每年都会把读得书和在报纸杂志看过的重要文章,记在笔记本上。年终再翻看、思考,为的是加强记忆。

  精读应咀嚼品味,弄清艺术风格。

  自然。从从容容,自然而然,如谢眺的“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纤秾。纤细稠秾,绚烂多姿,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典雅。古奥庄重,雍容雅致,如曹雪芹的“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红楼梦》)。

  隽永。滋味深长,意味无穷,如刘鹗听王小玉的唱“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老残游记》)

  沉郁。情感深厚,浓郁忧愤,如辛弃疾的“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冲淡。冲而不薄,淡而有味,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读完一本书,应写一篇读后感,至少三言五语,写一些眉批,就是收获。这样,集字成句,集句成章,集章成篇,为日后作文打下基础。“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青年文友,老刘愿和你一起精读书、勤动笔。日积月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苦心人天不负,坚信那铁杵终将有一天会磨成绣花针。

 三、多抄书、多背书

  先讲三个自己抄书的故事。

  故事一:在达一中上初中时,学校纪律严明,每天7节课,晚间上自习,午饭后按时午休。我不满足学校规定的课程,想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于是和白宝光老师借了一本古诗词选,五十多首,偷时间抄录下。上午上完最后一节课,我偷偷地把教室的窗子拉开一扇。午饭后同学们午休,我溜出去,跳进教室抄录,用7个午休时间抄录完。中途被生活指导老师发现,批评了我,我给他承认了错误。

  故事二:20岁刚参加工作时,旗委分配我到梁外地区的罕台村下乡包村,住在光棍汉家,每天吃派饭。到社员郭永清家吃饭时,得知他姐郭永华是老教师,家里堆着几摞书,我选了一本美国马尔腾博士的随笔集《怎样创造你自己》,10万多字,谈人生,有思想、有文采。我白天和社员搬石头、垒石坝,晚上借助麻油灯光,把这本书全抄下。

  故事三:年轻时,和文友去伊盟师范学校,拜访伊盟教育界一代名师赵继志老师,先生循循善诱、指点门径。他用先贤读书向学的名言激励我:《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诸葛亮《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欧阳修《诲学说》“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临别时借我一本苏联著名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17万字,是一本谈创作经验的书,用清新优美的散文笔调写成,《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我用两个月的业余时间抄录完,将书归还先生。真是好书难寻,人师难得啊!

  史书记载,苏轼把史学名著《汉书》手抄过两遍。近代翻译大家林纾,为学好韩愈的文章,把韩愈的名篇抄录下来,贴在墙上,天天吟诵。前人的经验对后学有很大启迪。抄书的好处很多,能锻炼人的毅力和韧性,能提高书法水平,能加强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再说背书。古人背书不感到是苦差事,而觉得是一种乐趣,习惯久了,成为自然。理学家朱熹说:“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苏轼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切身体会,是经验之谈。

  新文学史料介绍说,前辈学者有熟背四书五经的,有通读二十四史的。矛盾先生在一次文人聚会时,整段整段地背《红楼梦》,博得有识之士的喝彩。毛主席一生读《资治通鉴》17遍(《资治通鉴》300万字)。相比之下,我辈读书人只称得起翻书、浏览。不少老文人说,他们幼时在私塾先生指导下熟背经书,《唐诗三百首》《千字文》《格言联璧》,当时不懂文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感到真正读懂了,认为幼年死记硬背书本,是值得的,受益无穷。

  受前辈学人的启发,几十年来我也背过不少诗文。比如在小学当民办教师的时候,早上母亲早早起床,给家人做酸粥,我到家门前的小树林里背唐诗。参加工作后住在镇内,街上高音喇叭喧响,电影院人声嘈杂,不远处交流会场人山人海。我避开势利繁华,拉住窗帘,独自闭门背诵《古文辞类纂》里的名篇。翻看过去的笔记,抄录的诗文有屈原的《离骚》、《韩愈文选》、李瑛的长诗《一月的哀思》、王梓坤教授的《科学发现纵横谈》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笨人下了一点笨功夫。

  名篇佳什,经常背诵,才能了解前人创作的甘苦,艺术手法及其作品中蕴含的深情远旨。通过吟诵古诗中的绝句,品味出西北民歌的宏阔嘹亮、江南民歌的柔缓悠扬、巴蜀民歌的幽咽清怨。

  昔者,禹惜寸阴,陶侃惜分阴。时间宝贵,时间有限,读书人应抢时间多读书、读好书,不可虚掷光阴。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多抄书,多背书,可以积累知识,提高识见。比如,读诸子百家的书——中国思想的第一道门,对先秦诸子就能有个大概了解:老子,绝顶哲人,五千言睿语;孔子,文化昆仑,人类社会的精神坐标;墨子,苦行侠,摩顶放踵而利天下;孟子,刚强正义,勇毅在胸;荀子,公正平和,学识深广;庄子,独往独来,若垂天之云;韩非,矢志改革,直面惨淡人生。读诸子的书,有如享受天赐福祉,亦能看到他们不同的人格理想、绵邈哲思、灿烂文采、严密逻辑、奇警思想。为人们开阔视野、涤除俗情,令人望而生畏、望而生敬。

  “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陆机《文赋》)。读好书,像书架藏金一样,时时眷恋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