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382期 >2022-08-04编印

鄂尔多斯汉族人的婚礼
刊发日期:2022-08-04 阅读次数: 作者:林金栋

  娶媳妇、聘闺女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中的大事。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婚俗文化。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太槔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婚俗文化的雏形。又因时代、地域、民族文化之不同,中华民族的婚俗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查看历史资料,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婚事,大致有六项内容,也可以说是六个阶段,叫做六礼,它们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与鄂尔多斯地区的汉族习俗是差不多的,换句话说,鄂尔多斯地区汉族的婚俗基本沿袭了“六礼”的做法。

  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青年到了一定年龄,就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过去的家庭孩子多,挨肩肩一串,生下第一个儿子,就开始思谋娶媳妇的事情了。大儿子十三四岁时,岁数并不大的父母就把眼睛睁得通明,看左邻右舍前村后社谁家有一个对时的闺女。所谓对时,就是门当户对,家庭经济条件、门风、人品以及健康状况相当。我们梁外人还讲究个门三户四,就是有没有狐臭,这个东西是前提条件,似乎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还有就是属相不能相冲,姓王的人家不找属羊的女子,认为会克冲婆家,这当然是封建迷信的说法。

  农村有专职的媒人,因为女人居多,所以叫媒婆子。媒婆子和介绍人的区别在于,媒婆子是有偿服务,除了烟酒肉茶等礼品外,还有跑腿费,所以是一个高贵的职业。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胜任,媒婆子自有媒婆子的本事,能说会道,善于沟通,会编故事,故弄玄虚。还有一招就是掌握方圆百里大部分家庭的基本情况,张家有几个小小,王家有几个女女,年龄大小,甚至知道李家和赵家纷繁复杂的血缘亲戚关系,简直就是一个人才库。而且,孩子找对象,似乎必须有媒人从中穿针引线,传递消息,是一个少不了的角色。“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也就是说,一男一女,没有父母之命而自由结合,是家庭和社会都不允许的。

  待男方家与媒人把这些前提条件合套好之后,男方家就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这次礼物不会多重,往往是一半条纸烟、两瓶烧酒。凭媒婆子的三寸不烂之舌和女方平时对男方的了解,开始艰苦的拉锯式谈判。有女百家求,因为女方占有主导地位,即使对对方十分满意,也总要出抽出抽,告诉媒人再考虑考虑。媒婆子自然有非常丰富的说媒经验,察言观色,心里早已有了底,寡谝几句,高兴地离开。没过几日,再次登门,即可大功告成,达成战略性合作框架协议,基本选定了订婚的日子。

  在订婚之前,还有一个环节,就是看家。先是女方要求未来的女婿上门,接受三姑六姨的检阅,看看长样、智力和待人接物的能力。众目睽睽之下,有问这的,有问那的,有耍的,有笑的,小伙子经受最严格的考核,绝不亚于现在公务员考试的面试环节。如果考核过关,接下来就是女方看家了。闺女去未来的婆婆家,需要小伙子上门去接,一定要吃一顿好吃的,临走前还得给几百块钱的零花钱,包括随行的弟弟。

  进入订婚这个关口,婚事已接近成功的一半。订婚的重头戏在女方这头,订婚的日子择下来,男方就开始筹备所需要东西,一般来说,一只四个牙的山羯子,两瓶拴了红毛绳绳的烧酒,两条上档次的香烟,两块川字大砖茶和足够多的水果糖,当然也要给对象准备一身新衣服和三百至五百不等的订婚钱,还有给女方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礼金或一身衣服。为表示诚意,必须由男方的父亲出面,至少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主家,当然少不了媒人。

  订婚最重要的环节是要彩礼,奶奶、姥姥、姑姑、姨姨、妗妗、婶婶,包括出嫁的姐妹及还在闺中的黄毛丫头都是主角。彩礼包括三部分,一是给娘家的财礼,这是无需退还的,早先人民币值钱的时候不过千数元,一些财礼较重的地方达到半万,即5000多元。男方除拿出全部的积蓄外,还需要东奔西走和亲戚朋友转借,日后再逐年还上;二是新娘子的衣饰,包括冬衣夏衣、内衣外衣、头巾袜子和金银首饰。从市布到化纤,从毛线到羊绒衫,从布匹到成衣,足足需要包几大包;三是成家的必需品,房子不用说也得准备,生活用品与时俱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称为“三转一响”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级家电所取代。九十年代中后期,彩电、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电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更成为新人结婚物品清单上的必备品。那时自行车已经逐渐被摩托车所替代,小轿车也开始被一些富有家庭列入了婚礼物品清单。今天的年轻人对结婚的要求是除了房子、车子、票子之外,还必须具有正式体面的工作,这是后话。

  结婚之前,还有一个礼节性的程序,合婚,要确定典礼的时间及主要礼节,包括娶亲、送亲的人数,迎送车辆,娶女羊、烟酒茶之类的东西数量。

  典礼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两家人都在忙着请人、宰猪杀羊、捣糕蒸馍、扫家刷墙,嫡亲们会早早过来帮忙,乐在其中。这时需要请一个名代东,替你计划安排好一切。

  以前办喜事一般为三天。第一天,嫡亲们在晚饭之前就过来贺喜或帮忙,称“人攒”、夜坐或喝宵夜酒。这天晚上,最重要的一个议程是请娶亲的或送亲的,一般来说都是娶三送四,据说神木人送亲人数达二三十人,我未亲眼得见,不得而知。

  次日早晨汤糕伺候后,爆竹一响,娶亲队伍即刻出发。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金银首饰、离娘馍馍离娘糕、娶女羊、压柜钱、未交完的彩礼钱以及烟酒糖茶等财物,一路上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倘若遇上另外一支娶亲队伍,更须快马加鞭,谁家跑在前面,谁家就占了上风,日后的日子也就走在了前头。

  与此同时,女家也按协议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组织送亲队伍。当娶亲的队伍到达新娘家的门前时,女方家里会把门关紧,不让迎亲人进门,这种习俗称为拦门。女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叫拦门盅,以示欢迎。饭后,女方家总管向娶亲领头人交代陪嫁之物,一切就绪,准备起程。婚宴喜事,三天没大小,众多亲戚们都可以耍笑新女婿,尤其是小姨子、小舅子们玩着各种游戏要糖要烟出狼相。

  这时,一个重要的角色伴女婿该出场了。伴女婿一般由新郎的姐夫担任,必须是嘴皮子溜,能说会道,精通礼仪。只见伴女婿手拿快板,站在当院,吆喝起来:“远的亲,近的邻,隔壁邻居看的勤,房上的,地下的,铡草的,喂马的,厨房里炸糕煮面的,提茶烧火扫院的,那穿绸的、摆缎的,搽油抹粉的,架眼镜的,拄拐棍儿的,眼看阳婆半天高,我把亲戚们全请到,不结亲,两家人,结了亲一家亲,常来常往留美名。说的不好礼路上差,一片心意你们全收下……”接着组织小舅子为新郎插金花,解决掖车轮胎等耍笑事宜。一阵爆竹声响,娶戚婆已为新娘换上了嫁衣,蒙上“盖头”上轿,娶送婆姨抢着上马上车。此时,闺女出嫁,母女相拥,泪流成行,称之为哭嫁。一是因为在过去,交通条件很不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二是当时出嫁后的女子不像如今,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此外也有以下的说法:说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不公平的婚姻制度。我则以为是母女分离,感情之自然流露。

  娶亲和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回到男方的村子时,家人应遮盖碾、磨、水井,怕青龙白虎“冲喜”。老远便爆竹传信,村邻纷纷过来围观,热闹非凡。此时,公公婆婆进入洞房,夹起枕头走一圈,俗称“抱孙子”,再在院子里拉着扫帚转三圈,称“引孙子”。

  迎送队伍进门后,分设专房招待,新娘需由新郎背着进入洞房。早有一个小姑娘端水让新娘洗脸,新娘得给少许钱,以示酬谢。还有一个程序叫开脸,就是说将一根细绳拧紧在女方的脸上细细地刮一遍,将新娘子脸上的细小绒毛去除,让新娘子的面庞光洁白皙,并重新梳头,盘成髻状,象征着姑娘时代结束,已为人之妇。新娘上炕,将四角已压之物收存起来,谓之“踩四角”,后静坐前炕。新郎则要出去与远路亲戚打招呼,看望长者。

  饭后举行上头仪式,将红枣、花生从新人头部倒下,夫妻二人争抢捡入自己衣兜,意为早生贵子。随后,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结拜兄弟还要闹洞房,吃和合饭。闹房毕,老人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盼望早日抱孙子。此晚洞房灯光应彻夜不熄。半夜里,会有姐夫等人凑在门窗外听门,看小夫妻感情如何。

  第二天清晨,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饭后举行“拜人”仪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礼。新郎与新娘在司仪的引导下进行跪拜行礼,拜祭祖宗之后,夫妻对拜,叫拜堂,后来演变成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是孝道的体现;至于夫妻对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中午,是正式宴请亲朋的时候。在代东的精心安排下,厨师、看戚、记礼以及打炭烧火的、洗锅涮碗的各司其职,酒席上娶新耍旧、划拳打杠、山曲儿蛮汉调此起彼伏,红红火火好不热闹。喜宴的上菜顺序、菜名、宾客座位也有讲究。大体来说上座为媒人长者,下座为宾客,原则是上尊下卑,左尊右卑,客人按照长幼,身份和地位从高到低依次入座。大小事宴三喷子,先客人后主人,亲戚按一姥二舅三姑四姨五亲家排序,姑舅也分上坡姑舅和下坡姑舅,礼节繁琐。酒席宴前争高低,安排得稍有差错,倘若遇到较真的人,能借着几杯酒大发脾气直至翻掉桌子。这时,代东的就会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说好话、敬烟酒,在大家的打帮下化干戈为玉帛。

  太阳落山后,戚散主人安。客人们说着、笑着、打着、闹着、哭着、唱着,各自回家,一场婚事基本落下帷幕。主人则安排感谢帮忙的、会亲家等事宜,这里不再赘述。

  现在的婚事,已大为简化。不过,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