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综合新闻总第386期 >2022-09-01编印

黄河水“滴”进灌区田
刊发日期:2022-09-01 阅读次数: 作者:郭彩梅 马利军 贺 龙

01.jpg

       这段时间,黄河岸边,达拉特旗王爱召镇西社村12000亩“黄河水滴灌”玉米进入生长“冲刺期”,玉米籽粒正在灌浆。远远望去,一块一块高标准农田葱茏蓊郁,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经过前期的精耕细作,目前长势还不错。换作以前,想都不敢想能种6000多亩玉米,现在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护航’,种再多的地心里都有底气。”种植大户孙根看着眼前近两米高的玉米,言语中满是自信。

       孙根所在的西社村,种地过去靠大水漫灌,浪费严重。为改变落后用水方式,达拉特旗在西社村等地因地制宜实施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也就是大家说的“黄河水滴灌”。

       黄河水由扬水站加压提水,进入到沉沙池,经过沉淀后,水流穿过沙石过滤器、碟片过滤器,再由管网输送到农田中每一株作物的根部——过去的大水漫灌变成了如今的精准滴灌,每一滴黄河水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精准感知、按需浇灌,一人管理千把亩,十来个人就轻松实现了村里万亩农田的精细化灌溉。

       孙根算起节水账:“精准滴灌让浇地变成了浇作物,过去单次漫灌一亩地平均大概需要40立方黄河水,现在用精准滴灌只要25立方左右,加上水肥一体化配套技术的使用,肥力利用率也在提高,可以说是省水、省肥、省人工,一举三得!”节水账连着增产账,浇地施肥方式一变,孙根的玉米亩产也多出几百斤,过去一亩玉米的产量在1400—1500斤,现在亩产达到1800—1900斤之间。

       见到张柱时,他正忙着在村合作社的蔬菜基地里摘尖椒,一个个水灵灵、绿油油、细长饱满的尖椒不一会儿就抱了满怀,待分拣打包后,发往北京。忙里偷闲,张柱告诉记者:“家里有21亩耕地,过去满满忙一年也挣不下几个钱。自从地里安装滴灌设备以后,土地‘身价’立马翻番。今年,我把耕地以每亩980元的价格流转给村里的种植大户,实行统一耕作、集中经营。我专心在村里的合作社打工,一个月领着5000元的工资。”

       滚滚黄河水,滴滴润心田。黄河边的人,更清楚母亲河水的宝贵。在节水和增收之间,他们收获了“双赢”。

(转自《鄂尔多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