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居住在黄河滩区一带的村民来说,由于河水退得比较迟,每年的春耕春种都要推迟到五一以后进行,但在王爱召镇德胜泰村田家圪旦社,今年村民们提前开启了“春忙”模式,因为滩区迁建工作早早地就开始了。
仲春时节,记者跟随着第三方测绘人员,来到了田家圪旦社村民李二亮家中,他家是村里第一批签订了迁建协议的户子。一个上午,主房、凉房、棚圈、院落等全部完成了测绘、制图,李二亮的搬迁之路又近了一步。
“我和老伴打算今年秋天就搬,孩子们在城里给我们买了楼房,等交了钥匙就开始装修。”李二亮对记者说。
李二亮世代居住的田家圪旦社是一座位于黄河国堤外的小村庄,每到黄河水涨之时,村庄就被河水围成了“孤岛”,护村坝年年往高筑,村子却还是年年被水围,村民们种地,一年的收成全要看黄河的“脸色”。在李二亮的印象中,1981年的那次洪水,全村人白天、黑夜轮流守坝,用手一摸,脸上、头上全是蚊子;2012年的那次洪水,全村人苦苦与洪水周旋了三个月,临近秋收,坝口决了堤,眼看吃到口的粮食全部泡在了河里。滩区迁建工作开始后,他第一时间响应,在迁建协议上签了字,决定带着老伴进城享受晚年生活。
更让他高兴的是,今年村里还引进了一家农牧企业,以每亩800元的价格跟村民承包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
“原来我们这里一个人的地,大概有七八亩,全部承包出去也就给上400块钱左右,今年一亩地的承包费就达到了800元,从来没有这么高的价格,村里大部分人都把地包给了企业。我今年70多岁了,种不动地了,一开春就把地全部包出去了。”李二亮说。
临近中午,李二亮的老伴王挨如在灶台旁忙碌着准备午饭,对未来的生活,她侃侃而谈。
“我也跟着老伴儿进城享两天福,等搬到城里,住上楼房,就再也不用受这烟熏火燎的苦了。”王挨如一边往炉灶里填着玉米轴,一边憧憬着搬进城里的日子。
结束了在李二亮家的采访,记者返回田家圪旦社滩区迁建指挥部时已到正午时分,但指挥部里前来咨询、办理迁建手续的村民仍络绎不绝。
“年后,这里几乎每天都是这种情况,原先是我们挨家挨户到村民家里做工作,现在村民主动跑到我们这儿来了。”田家圪旦社滩区迁建指挥部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乔红艳说。
田家圪旦社共有674户、1561人,截至目前,已签订迁建协议370户、8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