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乡驻村蹲点,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通过工作锻炼和思想淬砺,能让人体验生活、学会独立、积累经验、结交朋友,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大有帮助。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本是达拉特旗原展旦召沙站一名插场锻炼劳动的知识青年。1977年5月15日,我正在参加劳动时,突然接到治沙站通知,要我与单位两名职工共同参加全旗第三批梁外地区路线教育工作。当时,我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原旗招待所报到,接着参加了为期七天的路线教育培训,后被编入高头窑路线教育工作团吴四圪堵工作队。工作队队员由5人组成,队长是我插场锻炼劳动单位的副站长刘芝茂,副队长是已参加过两批路线教育的借调干部苏志明,其余3名队员分别为公社下乡干部齐二社、单位老职工吕万苍和我,工作队秘书由我兼任,负责向工作团报送信息和反馈工作进展情况。
工作队组成后又经过工作团短期培训,按照全旗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农会议精神和旗委如何搞好路线教育具体安排开展路线教育工作。培训结束后,我们被早已等候在公社的吴四圪堵大队负责人用马车接上,从西柳沟河畔开始由南到北通过近四个小时坑坑洼洼的颠簸到达吴四圪堵大队队部。经过晚饭及短暂休息后,连夜召开由工作队全体成员,大队党支部组成人员参加的队部连席会议,大队党支部书记柴世忠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工作队长刘芝茂宣布了路线教育开展的时间及任务,并进行了明确分工,我负责吴四圪堵小队,从此开始近9个月的路线教育工作。
吴四圪堵生产队是这个大队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比较好的一个生产队,人口居住较集中,土地肥沃,地下水位高,且紧靠西柳沟东岸,灌溉条件较好。队里还有一座年纯收入近万元的车马大店。特别是到了冬季,解放滩、昭君坟、乌兰沿滩的公社和包头郊区等都到高头窑拉煤,这里是必经之地,胶轮拖拉机、骡马胶车等车来车往、川流不息,人称“小香港”。
我到了生产队后,通过对32户村民走访、接触、交谈,发现这里的农民勤劳善良、忠厚朴实,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具有中国农民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他们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待人接物实实在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我搞好路线教育工作的基础。
按照“路线教育”工作的统一部署,在工作队的统一领导下,我通过摸底调研,结合“路线教育”有关文件的宣讲,集中时间和精力狠抓基层组织建设,配齐了大小队领导班子,选好用好大小队干部。经过整顿,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抓工作、促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干部群众逐渐认识到,“路线教育”工作队不是要取代大小队干部,而是要通过整顿,把干部们服务社员群众的能力提上去,为基层干部出主意、想办法、谋发展,帮助他们树立威信、发展生产;在完善规章制度、化解矛盾纠纷中,协助班子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为当地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那个时候,除我和工作队长住在大队队部,其余工作队员都是吃住在老百姓家中,我也与全体工作队员一样,由队里安排到农家吃派饭,一户一天,每天需给粮票一斤、钱5毛。每天吃完饭习惯性地将粮票和钱交给主人,但刚开始老乡硬是不要,就此我再三解释:这是上面的规定,切不可违反纪律!推来推去,久而久之也就收下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每当我到农户家吃饭时,主人都要认真准备,粗粮细做,精心煎煮,把平时省吃俭用保存下来的肉蛋米面留着给我们吃。淳朴、憨厚的农民视工作队员来家吃住为莫大的荣耀,尽管他们的生活比较困难,可总想方设法做点可口的饭菜招待我们。我们与农户边吃饭、边唠嗑,在吃派饭的过程中,就了解了群众内心的想法、诉求,体验感受到他们的疾苦,连着吃几次饭,大家就不把我们当外人了,只要有个大凡小事,都愿意和工作队员们交谈,由此就慢慢和群众拉近了距离。
当年,吴四圪堵生产队生产条件、土地质量、经济基础、社员生活水平虽比魁洞沟、敖包檐、华尖、侉子湾四个生产队好,但也有的农户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可是他们每户人家却总还饲养着家畜家禽。记得大雪节令前后,天气转冷,各家各户都在张罗着杀猪宰羊。当工作队员们到农家吃派饭时,他们便使出浑身解数来做最好的饭菜招待,如现猪肉烩酸菜、烙油饼炒鸡蛋、猪肉勾鸡、猪灌肠、羊杂碎、糕荞面等。更让我感动的是,有的农户十分贫困,家里孩子多,连衣服穿得都是补丁落补丁,可我们到农家吃饭时,主人还是会提前去小卖部买一瓶当时达旗产的黑儿马白酒,以及一盒较好的香烟来招待我们。遇到这些农户我们都婉言谢绝,实在不行的话,爱抽烟的同志用白纸条卷一支旱烟算是接受了老乡的心意,并报以感谢!
在驻村蹲点的日日夜夜里,我除回家住了7天外,其余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大小队度过的。白天劳动在田间地头,晚上学习开会在队房炕头,而且都是在煤油灯下进行。记得当时正处于农忙季节,白天在田间地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有好多内容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如锄地、拨小麦、割玉米、高粱、糜、黍等,头两天还好,赶到第三天就会感到腰酸腿痛,劳动十几天后,也就习惯了。除了天阴下雨,天天如此。每天晚上又要召开社员大会,学习文件、领会精神,在此基础上,还要让社员们边学边查摆问题,落实整改。由于农户白天劳动,晚上回去要做饭、喂猪,加之多年形成的散慢习俗,晚上九点开会十点到,零点散会是常有的事。正值大集体年代,春种夏锄秋收,生产队不违农时,统筹布置农活,按时出工,统一收工,合理考勤,评工计分,农情安排有条不紊。我们和大小队干部一样,每天坚守岗位,参加劳动,协助小队干部严把小麦收割、碾打入库关,农田作物田间管理关。另外,我在完成组织社员学习、开会、劳动任务的基础上,还要完成开展“路线教育”阶段性工作总结上报,每半月还要完成一期反映大队“路线教育”开展近况、农业生产情况及通过开展教育出现的村风村貌的《战地快讯》,由此还被评为全旗“路线教育”优秀工作队员。
在驻村蹲点的日日夜夜里,我们工作队员和当地社员从早到晚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彼此相处十分和谐融洽。记得临近出村那几天,各家各户争抢着请我们工作队员到家吃饭,恋恋不舍,依依话别,真实再现了干群之间的鱼水之情,仅近一年的功夫,工作队员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情厚谊。
现在,万名干部下基层,脚踏实地助推乡村振兴,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当年下乡驻村蹲点的延续。回想起那段经历,我不仅深感到基层会培养人、锻炼人、检验人,也在俯身实干中提升了思想境界,锤炼了意志作风,增长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我由一个知识青年成长为了一名共产党员,由工转干,被党组织提拔到了正科级领导岗位,并多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市级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劳动模范等,这些都是与那段经历分不开的。那段驻村蹲点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