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们聊起儿时帮父母亲做家务过程中有趣的事儿,大家七嘴八舌地讲了很多,我想起了过去拉风箱的往事并讲了一段,激发起了大家的兴致。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我的家乡一般住户做饭取暖用的都是快炭。快炭燃烧值低,需要穰柴和硬柴引燃。当年穰柴多用麦秸和糜穰,有时也去磺厂仓库木工组搂一些刨花;硬柴一般把家中的废旧家具,比如凳腿子、旧柜子的档板用快斧子劈成大拇指粗细,长约五、六寸的棒子。先把穰柴点燃,再把硬柴放进去,然后把快炭块倒进炉腔。由于快炭燃烧值低,有时在炉腔内就熄火了,这样风箱就派上了用场。
我家的风箱安装在春灶前炉子旁边。风箱呈长方体,一般躺倒放在春灶前炉子旁,侧面和前炉子炉腔有吹风管相连,朝外的立面有手柄,和手柄相连的是两根修得比较光滑的木杆,风箱里面与两根木杆相连的是一块木板。风箱拉动时,木板在风箱里前后运动,产生的风有助于快炭的迅速燃烧,从而加快了大人做饭的速度。
儿时母亲做午饭和晚饭,拉风箱便是我和弟弟的营生。刚开始我俩兴趣盎然,觉得挺好玩儿的,到后来也觉得索然无味。但如果不拉风箱,饭肯定不会早吃上,有时硬着头皮也得去拉。上小学后,边背儿歌边拉风箱:“小木船,两头翘,两边用力摇而摇。抓革命,促生产,粮棉丰收传捷报。”“夜色浓,月西斜,民兵演习回了村,路过村口王大爷家。王大爷坐灯下,左手捧宝书,右手把笔拿,他写下心得一行行,额头上的汗水不顾擦”……我和弟弟和着儿歌的的韵律与节奏,边背诗边拉风箱,感觉没有单纯拉风箱那么累人了,既背会了老师布置的背诵作业,又提高劳动效率,而且还别有情趣!拉风箱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家乡交通状况的改善,当地居民取暖吃饭也开始用上了精煤和煨炭,精煤煨炭燃烧值高,发热量强,不再需要风箱助燃了。也随着我和弟弟初中毕业到外地上高中,我们便结束了拉风箱的日子。时至今日,回忆起儿时拉风箱的经历,还觉得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