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北方春播期以来,达拉特旗一些村社农田里,往日遍地农忙人、小四轮的景象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穿梭来回的大型机械。这样的转变源自达拉特旗委、旗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三农”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紧扣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战略定位和鄂尔多斯市推进一产重塑计划,不断创新多元化合作经营模式,促进小农牧户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探索形成了“统种共富共治”模式,它可以有效破解当前耕地细碎化、种地效益低、农民老龄化等问题,为乡村振兴做出有益探索。
地谁来种?怎么种?
一户人家种了47亩地,被分割成了52块,这在吉格斯太镇龚吉仁村并非新鲜事。
今年70岁的全来生在村里种了一辈子地,他回忆说:“种个地就像狗屎摆摊摊,有时候三五分地也给划成一块,种地只能来回倒腾地方。”
在龚吉仁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基本和全来生年龄相仿,体力跟不上,种地全靠雇用机械,但是村里地块太过细碎,又不适宜大型机械作业。
“特别是到了收割玉米的时候,收割机都不愿意来我们村,嫌地块小,一般都是给我们安排到最后,费用还比其他地方高,等玉米收回来都快上冻了。”全来生说。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王爱召镇东兴村,更棘手的还有耕地盐碱化问题。以东兴村三社为例,全社共202人,2600亩耕地,而实际耕种面积只有600亩,其它都撂了荒。
“三社的耕地盐碱化比较严重,只有低处的600来亩能种点玉米,秋天收下来,能给牲口做饲草料,剩下的1000多亩,农户担心种了也吃不上,索性就一直荒着了。”东兴村党支部书记周贵明说。
这两个村的情况并非个例。达拉特旗总耕地面积279万亩,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约11.9万人,作为农业大旗,如何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
“统种共富共治”,成功破题!
2022年冬,经新华社报道,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官牛犋南社的《“统种共富”分红记》一下火遍全网,今年4月份以来,“统种共富”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视推广,官牛犋南社成为令人羡慕的“明星村”。可在2019年以前,这里也面临和龚吉仁村、东兴村一样的问题。
单打独斗阶段,农户自己的土地自己种,地界纠纷多,土地收益低;土地整合阶段,农户的土地流转给企业种,利益联结不紧密,农户企业矛盾多;大户创收阶段,农户的土地承包给大户,土地无序经营,贫富悬殊加大。
地,究竟谁来种,究竟怎么种?
2019年,在镇党委的鼓励支持下,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官牛犋南社土地合作社正式成立,全村110户农民自愿以全部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土地经营权重回基层党组织!
合作社下设社管会,组建理财小组、经营管理小组、监督小组,分别由社里具备财物管理经验、种地技术过硬、办事公正的社员来担任,土地实现了社集体的统一经营管理!
土地的收益分配方面,按照1:2:7的分配方式,即合作社提留收益的10%壮大集体经济,提留低于20%的比例用于支付社管会人员工资或补助,剩余70%多全部用于社员分红,土地的收益由全体社员共同享有!
至此,官牛犋南社“统种共富”模式形成!
全社一块田,村民变股民,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经过四年的实践,村民分红股金从2019年的11900元增加到2022年的18000元,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比全旗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5180元。
在此过程中,依托土地合作社,社员们逐步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土地合作化经营产生的社集体资金,用于本社公共事务的发展,乡村更加和美,官牛犋南社从“共富”正迈向“共治”。近年来该村未发生一起村民上访事件。
2023年,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官牛犋南社的“统种共富”模式又上新!
今年,社里的3000多亩土地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采用了国际技术领先的耐特菲姆滴灌系统,精准把控水、肥用量,进一步降低种植成本,提升地力。
社里引进了当地的一家大型社会化服务公司,为3000多亩土地提供全程托管服务,种植风险得以规避,农户的收益更有保障。
“公司给我们每亩地保底1400元,还有二次分红,再加上各类政策性补贴,今年年底分红,人均突破18000元不成问题。”侯家营子村党总支副书记石根小信心十足地说道。
田垄没了,人心齐了!
官牛犋南社“统种共富共治”模式的成功实践,激励全旗更多村社开始探索适合本村的土地规模化、合作化道路。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