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民俗传统节日。
我是北方人,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吃凉糕,香甜凉爽。年少时粽子少,后来南北方交通方便了,各式各样的粽子也多了起来,味美可口。
北方人习惯称端午节为五月端五或五月节,现在听起来更像是母亲给孩子另起的乳名,带着一丝亲昵和宠爱,就像北方人常把小儿子喊成老儿子,或者南方人口中的幺儿。
一直以来,北方的端午节总是没有南方那般声势浩大、热闹朝天,它更像小家碧玉一般亲切随和、温暖如玉。但北方的五月节也是仅次于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以外的一个“大节”了,很多家庭为过好这个节,要做上很多准备。在曾经贫瘠穷困的岁月里,鸡蛋、鸭蛋是攒来卖钱的,但是在五月节前至少一个月,很多人家便有意识地开始积攒鸡蛋、鸭蛋了,留作五月初五那天过节食用。即使再贫寒的家庭,也会让五月节这一天过得较为“奢华”:不但要煮上积攒了很久的鸡蛋、鸭蛋,让每个孩子饱餐一顿,还要再每人分上几个留作“私房”。家家户户还要去小卖店里买上几张彩纸,做成纸葫芦挂在破旧的老房子上,也会在窗户上、门上、鸡架、鸭舍、猪圈、牛棚旁,插上一把艾草和五颜六色的纸葫芦。用艾草驱邪,是北方五月节和南方端午节唯一相像的地方。接下来南方人吃粽子、赛龙舟,而北方人则是要吃荷包蛋、疙瘩汤,佩戴五彩线,制作纸葫芦,各有各的特色。将艾草放在脸盆里洗脸,插在门上驱邪,还要再在院子里放上一捆点燃熏烟。只是小孩子并不喜欢艾草的味道,五月节那天,父母会催促自己的孩子洗脸,以祈求平安顺遂。这一天,走到哪里都会有浓浓的艾草味,整个村子都笼罩在这特殊的气息中,这气息也变成了过节的一种标志。
说起纸葫芦,也算能够和春节对联媲美的节日装扮了,家家户户都要去买上若干张五颜六色的纸张,那些彩纸类似于写福字的粗糙宣纸,至少有8张A4纸般大小,母亲通常会很豪气地将“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都买上一张。然后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坐在油灯下,耐心地教我们折叠纸葫芦。纸葫芦可以折成单独一个的,也可以折成两个、三个、四个连在一起的,一个单独的纸葫芦又可以折成两边有小翅膀的或四边都有小翅膀的,然后把几种颜色的纸葫芦用长线串在一起,纸葫芦下面还会用碎纸做成手掌长短的波浪形穗子,长线拴在折回来的树枝上,插在各处,像随风起舞的欢快小鸟,看着满村、满院飞舞的纸葫芦,节日的气氛不知不觉间就热起来了。
五月节的另外一个习俗就是五彩线。在五月节的早上,孩子们还没醒来之前,母亲就会把头天准备好的五种颜色的彩线捻成一根彩色细绳,拴在孩子们的脚脖、手腕和脖子上。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都会比一比谁的五彩线更漂亮,因为有钱人家会买上五种彩色线,而稍稍困难的人家,会把平时缝补衣服的黑线、白线也掺杂进去,使五彩线看起来有些单薄和黯淡。等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只有女孩子还肯戴着五彩线,而男孩子是怎么劝说也不肯再让五彩线上身了,生怕减低了男子汉应有的气概。五彩线代表五种福气。后来,我自己去查了资料,才发现“五福”一词居然源于《书经》和《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真的想不到,看似小小的五彩线,居然包含着这样深远的寓意。
正因为有了这些不一样的习俗,让北方的端午节有了自己特色,查看资料的话,你会发现它有点“女儿节”的味道。明清时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沈榜的《宛署杂记》中记载:“五日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玉毒灵符……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在北方,五月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出嫁闺女要回家来走一趟,以前母亲总是说这是历年传下来的老令,现在看来真的是包含着众多美好的愿望。我们该用心来保留这些传统习俗,只有我们一代代的坚持,才会让我们的后人找得到温暖心灵的回家路。
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便产生了文化差异。对于各个节日而言,南北方也有着不同的习俗。“南甜北咸”是最明显的特征,但是论起粽子就突破了这层牢笼,南方人更愿意吃咸粽子,北方人则偏甜。但如今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这种差异也逐渐减小。蜜枣、豆沙、咸肉等各种口味的粽子在全国各地流通。虽然口味不同,但原料都是糯米,内馅取决于个人口味。南方粽子的馅料更丰富一些,有豆沙、咸肉、蛋黄等。北方粽子以甜粽为主,主要以蜜枣、红枣作为馅料,有的时候为了增加甜度,吃的时候还会蘸上白糖,软软糯糯、甜甜蜜蜜。
中国的节日往往与竞技活动不可分割。“赛龙舟”是南方端午节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鼓手的鼓点,整条龙舟的划手一边打气加油一边奋力舞桨,为荣誉而战,气壮山河。而北方的竞技项目则以马技为主。
相传五月初五是一年中的“毒日”,百毒入侵,所以端午节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于是民间便流传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方法。南方将艾叶插于门楣用于辟邪,部分地区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以丝绸布包裹,香气四溢,让人精神百倍;北方有佩戴五毒铜钱来辟邪的习俗,但是逐渐以穿戴五毒肚兜(绣以蜈蚣、蝎子、蛤蟆、老鼠、蛇以驱毒辟邪)和五色丝线所替代。
一声汽笛的长鸣,拉开了游子与故乡的距离。从此,远离了村边的黄河、村里的伙伴以及老家的凉糕……
此时,我想起了南宋诗人陆游的《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
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
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
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
一笑向杯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