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格斯太镇耕地细碎,地块面积最小的只有两分。如何种地才能有好的收益?从“小田变大田”的探索实践,到“五田制”改革的创新实施,一场围绕“田”的改革正在吉格斯太镇落地、生根、发芽。
为有效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今年以来,吉格斯太镇在全镇7个村开展实施“五田制”改革,即因地制宜开展一户一田、一场一田、一社一田、一村一田、一镇一田的探索实践,实现了土地整治规模化、生产经营组织化、农业服务社会化、收益分配股权化。
且看“五田制”改革,如何让吉格斯太镇的“小田”变“大田”。
一户一田:从32户到7户
如果社里人均土地较多、年轻一点的村民又都想自己种地,这该怎么办?全部整合不现实,那就因地制宜以地换地,把一户人家的所有田集中到一起,实现一户一田。
张义城窑村北刘社是吉格斯太镇最先响应一户一田号召的村社。北刘社共有32户农民,880亩耕地。以前这32户农民各自经营着自家耕地,每户平均2个劳动力,家家都配备着各种农机具。
一户一田在北刘社实施后,32户农民通过以地换地,将之前自家零散的地块集中起来变成了一大块农田。
通过推坎儿、平渠等整合方式,北刘社竟然多出了120亩耕地。从880亩到1000亩,这样的整合效果立竿见影!
“现在,我们只用几台大型机器耕种,7户农民共同经营着这1000亩土地。”北刘社社长任云骄傲地说。
一户一田打破原有农村土地零散、细碎不便于生产和大规模机械化的特点,重新整理土地,把一家一户数块地变成一块地,成为一户一田,更适合当下农业发展的模式。
一场一田:种养销一体化
家住梁家圪堵村新胜公西社的侯满全是村里的养殖大户,自家土地较多也相对集中。像侯满全这样的种养殖大户,又不能简单流转土地交由其他合作社统一经营,那就以好地换稍差一点的地,实现一场一田。
2023年,侯满全用自家26亩产量较好的土地同邻居调换了34亩产量稍差的土地。至此,侯满全的270亩土地在自家房前屋后实现了集中连片。
“土地都集中在一起了,方便我搞养殖。你看,家庭农场的认证已经通过,牌子都挂上去了。”侯满全指着墙上写有“达拉特旗雄晟家庭农场”的一块牌匾告诉记者。
现在,达拉特旗雄晟家庭农场里有牛、羊、猪、鸡……侯满全还配备了加工秸秆饲料的机器,饲料实现了自产自销,粪肥可直接用于农田。侯满全打算今后陆续扩大养殖规模,再上一条鲜肉加工生产线,建一个冷库。
一场一田,种养销一体化,在侯满全这里实现了。
一社一田:打破地垄 提升地力
搭了20多年班子,梁家圪堵村红柳社两位社长杨金龙和闫英有了不用言说的默契:穷逼出富,得自己谋出路。
红柳社紧靠黄河,土地盐碱化程度较严重,这让靠地吃地的农民苦不堪言。杨金龙和闫英觉得不能这样继续下去,得自己谋出路,才能让村里的百姓看到希望。
听说要将全社零散地整合成一块大田时,杨金龙和闫英再一次有了默契,他们决定要将一社一田土地整理项目争取回来。
经过十余次社员会后,3月初,红柳社终于动工进行土地整合了,破垄、推坡、填坑……红柳社整合了千余亩土地,新增耕地150多亩。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