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沙漠,不免让人想起“平沙万里绝人烟”“穷荒绝漠鸟不飞”的孤寂景象。然而,对于官井人来说,沙漠藏有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也有生态红利释放后的“金饭碗”。
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地处库布其沙漠边缘,昔日这里风沙肆虐,吞噬着农田村庄。“晚上刮一场大风,第二天就开不了门,需要从窗户里跳出去把沙铲开。”官井村治沙带头人高二云回忆40多年前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官井村,道路两边绿树环绕,身处葱茏盎然的绿树遮蔽之下,燥热暑意尽消。曾经的“一苗树壕”,现在在沙海中荡漾出一片耀目的绿。
从黄沙漫漫到满目新绿,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官井村的发展史,是一部同风沙抗衡的斗争史,也是达拉特旗防沙治沙的缩影。
高二云告诉记者,1986年,他的父亲高林树承包了800亩荒沙,带领全家在沙漠种树。风沙防住了,他们家开始发展林下经济,成为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为了生存,村民们像高林树一样开始绿化沙漠,与风沙作斗争。通过种植沙柳、柠条、杨树,逐步在沙漠边缘建起绿色生态带,官井村的沙柳种苗因成活率高、品质好,受到市场欢迎。在当地林业合作社的组织下,种苗远销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全村每年销往全国各地的种苗达50多万株,光沙柳一项的收入便高达150万元。
荒漠变良田,黄沙能生金。官井村现有2.5万亩水浇地,有林面积达到20多万亩,丰富的牧草资源,吸引了多家养殖企业落户村里。2022年,官井村新建了饲料加工厂,建成后可有效利用沙柳、柠条、秸秆等资源,增加农户养殖效益,壮大全村养殖业发展。加工出来的牲畜饲料向本村的养殖企业销售,增加村集体收入。
“通过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我们村引进了残次林改造、三北防护林项目,全村46万亩土地,有林面积占比50%,201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村民产业分为林业、种植和养殖三大块,人均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钱袋子鼓起来了,幸福指数也上去了。”官井村党支部书记陈军说。
2019年,全市实施家庭林场生态治理模式,构建以家庭为单位的多种发展经营模式,确权的林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林地可以是自家经营,也可以承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在不破坏林木的前提下,把林地经营好、保护好,向生态要效益,向黄沙要黄金。
官井村有17户家庭加入家庭林场,周志忠便是其中一户,家庭林场面积5000多亩。在政策的支持下,周志忠可以当护林员领工资,也能平茬灌木领补贴。“我是第一批被授牌的家庭林场户子,加入家庭林场后,我的收入也变高了,去年沙柳收益就高达200万元。”周志忠高兴地说。
家庭林场治理模式使得农牧民从过去的林地草原使用者变为建设者、保护者,变为生态治理项目的直接承包人、受益人,释放了生态红利,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双赢”。
记者从达拉特旗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达拉特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总面积435万亩,在沙漠治理中,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工程等林草重点工程。截至目前,境内库布其沙漠已完成造林130万亩,治理率为30%。2000年夏季裸露沙地面积约1105平方千米,到2022年夏季缩减至430平方千米,裸露沙地面积缩减了61%。
沙漠腹地的滚滚流沙变成了绿洲,片片绿洲成为抵御风沙、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官井人也走出了一条让沙漠增绿、发展增质、产业增效、村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