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443期 >2023-12-07编印

封缸肉
刊发日期:2023-12-07 阅读次数: 作者:杜洪涛

       姑舅不知道从哪里弄回些农村猪肉,因为我知道他不养猪的,似乎长得这么大也没有见他亲手养过猪,更没有下过猪圈。

       我围绕着这堆猪肉左看右看,翻了又翻,心里盘算着来年的打算。于是,我俩齐心合力拿出部分猪肉腌制了一罐子封缸肉。我觉得这种烟熏火燎的气息很古朴,很有年代感,勾勒起了我儿时的记忆。

       俗言说:“亲不过的姑舅,香不死的猪肉。”那个时候生活艰难,猪肉就是最好吃的美食,把这种姑舅亲比作猪肉香,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亲情关系。因此,民间就有了“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说法。可是,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姑舅来了,猪肉抬了。”猪肉抬了,就是把猪肉藏起来了,反映的还是少吃没穿的那个年代人们无能为力的“小气”。而如今在我这里,姑舅来了再也不用把猪肉抬了,而且姑舅还给我直接就把猪肉抬回来了,多么和谐的姑舅亲啊!

       封缸肉我们那里也叫腌猪肉,但我觉得叫封缸肉更贴近生活,更形象。记得那时家里杀猪,当天母亲就把猪肉分割成大小不同的一块儿一块儿。有的是送人情的,有的是用来规划未来生活的。我们家腌猪肉一般要腌两缸,一种是生腌,一种是熟腌,而后用猪油埋住喂起来,到了来年春天青黄不接再吃,用猪油埋住其实就是用猪油封住了空气,这就叫封缸肉。

       封缸肉是多少代人的记忆,大概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尤其是在城里,封缸肉慢慢地退出了生活的主旋律。

       这几年人们什么也吃过了,没个吃上的了,不知不觉又开始怀念过去的吃食,儿时常吃的那些美食也备受消费者青睐,各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饭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这种美食有的是我儿时吃过的,更多的还是我没有见过的,完全是一种智慧创新,但这种创新又完全符合家乡人的口味和餐饮文化,没有走调。他们给饭店、饭菜起的名字都原始直白,甚至土得要命,什么“虎食梁”饭馆,什么“糕圐圙”“油蛤蟆”美食,以致当你给外地人介绍饭馆菜品的时候都不好意思说出来。因为,好多菜名你说出来,他们也不一定能理解和听得懂,除非你有超高的翻译本领和诠释能力。

       腌猪肉也好,封缸肉也罢,其实都是那个少吃没穿年代精打细算的产物,但它却吃出了几代人忘不了的记忆。如今人们再吃它,实际上就是为了满足舌尖上记忆,这大概就是一方水土形成的一种食欲共识。

       封缸肉有着一种独特的味道,那就是黑喇味道,严重点儿缸里还长着黑蓝毛,但你千万不要以为它就坏了,我的父老乡亲祖祖辈辈就这么吃过来的。当然,按照现代医学健康的标准,这种食物是不健康的食物。如果上升到这个理论层面,那你就千万不要与它亲密接触了。吃封缸肉就要面对黑喇味道,在好多人看来,没有这种黑喇味道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封缸肉。

       我虽然爱吃封缸肉,但也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过去家里常常有封缸肉,但那也都是家乡的亲戚们送来的,总觉得家里有一罐子封缸肉心里就踏实。

       这已经是我今年第二次腌肉了,起因还是在视频号刷到了腌猪肉,小小的一玻璃罐子腌猪肉竟然卖那么多的钱,我觉得不值。于是,我产生了自己做腌猪肉的想法。开始家人极不理解地说:“放下现猪肉不吃,非要腌制了吃,多不健康。”我没理他们,赶我腌制好后,他们就吃得停不下来,腌出来的肉也送了亲戚,还让我再腌制点儿。看来在我家今后封缸肉得常年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