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没搬过家的,估计不多。常言道:安居才能乐业。居住条件的改善不仅彰显着幸福感的提升,也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因工作和生活需要,先后搬了四次家。搬家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搬家这种体力活还不时兴“花钱买服务”,都是靠亲朋好友来帮忙。如果路途遥远就得用二饼子畜力车,全部家当一车就解决了。故乡地处交通要道,经常有拖家带口来往的搬家车打尖住夜。到八九十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中需要的家当也置办得越来越多,人们搬家用上了机动车,从先前的小拖拉机到后来的大汽车,不仅跑得快,还拉得多,此时再也看不到二饼子车搬家的踪影。
进入21世纪,由于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好多农民工也加入到搬家行列。有需求就有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搬家公司应运而生,周到的一站式服务,一个电话就能全部搞定。过去搬家无论贫富,家中所有的可动资产包括大小衣柜、锅碗瓢盆、柴米油盐、铺盖被褥等全部搬空,而现在就不同了,部分家庭是人离去物不动。
1985年,我从师范毕业分配到学校工作,两年后为了工作和孩子上学方便,租了二十来平米的四爪落地起脊瓦房,经过维修勉强能够居住。第一次搬家,除了一个红油漆大躺柜没拉,其余所有家当以及一个手扶拖拉机全装了。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将家从乡村搬到小镇,虽然房子陈旧,还不太大,但比老家的土坯房强多了。为了更加方便,第二次将家搬到学校大院内的一个寝室,由于路途不远,财物少,有同事们帮忙,用手推平板车几个来回就完成了搬迁任务,就这样在校院寝室一直住了五年。
1993年,我在城里买了一处旧房子并进行了装修改造。前两次搬家,只是为一家五口人找了个遮风挡雨的栖息之地,这第三次就能称其为乔迁了。因为房子宽敞明亮,面积大,砖圈窑洞又结实,关键是房屋产权归本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整个院落装修得谈不上富丽堂皇,但八十平米的大正房由于墙体厚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房内结构分为客厅、卧室、厨房、餐厅,客厅明亮宽阔,卧室暖窑热炕,院里还能种植蔬菜。与原来低矮、狭小的土房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尽管欠下一屁股外债,但人逢喜事精神爽,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这次搬家也没用机动车,因为家当不多又就近,无需兴师动众,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半天工夫喜迁新居。随着工资的增长,逐步添置了冰柜、衣柜、沙发、洗衣机等不少家具,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在这个大院一住就是二十年。
为了与子女们在一起相互之间好照应,孙子、外甥上学也能帮着接送,不得已于2012年国庆期间进行第四次搬家,从平房搬迁到楼房。其实说是搬家,倒不如说是添了个新家,因为所有财物都原封不动,无需打包装车,原有家当都已陈旧,也不适合楼房使用。子女们开车只搬了我们老两口和一些书籍来到城里。这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小区楼房鳞次栉比,展现出小城的活力。入住高大宽展的楼房后,我有点受宠若惊,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舒适和安宁,很是享受。几年来,镇里的医疗条件、公共设施越来越健全,小区健身器材、棋牌活动室、老年食堂、医疗诊所一应俱全。社区工作人员隔三差五打电话嘘寒问暖,甚至上门服务,给老年人打扫卫生、收拾房间。而且一出门就是菜市场,买米、买菜也十分方便。
然而搬家是由一个住惯的地方,搬去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心情总是错综复杂,尤其从农村来到城镇,感触较深。因为在旧居住了二十多年,大多数邻居是一个单位的,左邻右舍都是同事,彼此能关照,相互也了解,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同事、邻里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有种难舍难分的感觉。搬与不搬往往是在矛盾徘徊中选择,如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食物,让你难以作出决定。人们搬家是为了工作的方便和家庭的利益,或者寻求更合适的地点谋求更大的发展。而我们这一代大多数是为了带孙子、外甥才搬到异地。高兴的是能三世同堂,享受天伦之乐。但要融入这个陌生的城市还真不容易,邻居没有往来,不兴互相串门,即使住在对门也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和原来的环境相比,从感情上要牺牲掉很多,居住在这个小区十来年,感觉既熟悉又陌生,除了与几位退休老教师能聊得来,其余的人很少打招呼,每天见面的人挺多,相互说话的却很少,闲得没事做感觉很无聊。在老家过惯了田园生活,总想着常回去看看,每年春夏秋三个季度往返于老家,回去种菜成了我的一大爱好,比闲坐下要舒服得多。
一次次搬家,让我明白,想要有个好家,唯有自身足够努力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回顾一下我家从土房到砖房再到楼房的搬家经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