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综合新闻总第469期 >2024-07-04编印

盐碱地里好“风光”王晓丽 李慧龙 敖胜军
刊发日期:2024-07-04 阅读次数: 作者:王晓丽 李慧龙 敖胜军

1.1.jpg

“盐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苗苗没多少,秋后不收啥。”在达拉特大地,这种白花花的盐碱化耕地面积占全旗耕地总面积的一些比例。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沧州市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那么,我旗该怎样向盐碱地要粮食呢?

盐碱地,大有文章可做。

科技创新支撑 降盐适水又促产

来到王爱召镇西社村,记者见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晓彬。翻看着李晓彬手机里去年拍下的一张张长势茂盛的食葵照片,谁能想到脚下这片土地原来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

眼下正是抓农时的时节,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新农人”李晓彬带着团队正在通过科技手段向盐碱地要粮食产量。经过2023年一年的改良试验,李晓彬管理的30亩重度盐碱地试验田出苗率达到85%,覆盖黑膜的出苗率达到了95%,原本撂荒的重度盐碱地食葵产量达到了中产良田水平。相比漫灌条件节水50%以上,节肥30%以上,经滴灌精准水盐调控3个月后,0-40cm土层土壤盐分由极重度变为轻中度,0-100cm整个土层土壤盐分由极重度变为中度。

治盐先治水,治水才治本。从重度盐碱地到中产良田的转变,这得益于在我旗实施的盐碱地农牧业综合利用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项目。李晓彬的课题任务就是运用多水源利用与精准调控技术对盐碱地进行改良,以水利措施为先导,把农业节水放在突出位置,优化滴灌系统设计,完善排水设施建设,配套精准水盐调控、起垄覆膜等关键措施,把盐分快速调控到作物根系层以下,为农作物提供一个适水、低盐的生长环境。有了2023年的经验,今年,李晓彬决定把试验田的亩数增加到600亩。

对盐碱地的改良,我旗一直在探索。从2020年开始,连续三年对2.13万亩盐碱地进行改良。示范区主要推广以“培肥改土排盐”为核心的中重度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重点推广腐熟农家肥、腐殖酸、秸秆还田、深松(粉垄)等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盐碱排除、抑制盐碱集聚的农艺措施。其中,中度盐碱化耕地采用“腐熟农家肥+腐植酸+秸秆还田+深松(粉垄)”改良技术模式,重度盐碱化耕地采用“暗管排盐+腐熟农家肥+腐植酸+秸秆还田+深松(粉垄)”改良技术模式。通过连续几年的高质量推进,盐碱地改良利用效果明显,中度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项目区耕地土壤pH值减少0.4-0.9个单位,全盐含量减少了0.3-0.4个百分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3%-37%;重度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区耕地土壤pH值减少了0.6个单位,全盐含量减少了2.2个百分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0%。项目区的土壤理化性状得到了极大改善,实现了“双减双提”目标,土壤pH含量降低0.3个单位,全盐含量降低0.3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提高5%以上,作物增产20%以上。

我旗盐碱地改良效果明显提升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鄂尔多斯市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基地、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鄂尔多斯试验站、内蒙古自治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鄂尔多斯分院相继落户达拉特,我旗建成盐碱地农牧业综合利用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自治区首个耐盐碱作物智能育种加速器在我旗建成……我旗已经成为鄂尔多斯市“国家—自治区—市”三级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科创平台的具体实施地。同时成功吸引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科学院等一批区内外优质科研团队落地,与鄂尔多斯市“耕地保育人才创新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靶向解决盐碱地综合利用“卡脖子”技术难题。

我旗中度盐碱化耕地改良技术模式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在盐碱地综合利用国际大会上被农业农村部选中并进行展示,为盐碱化耕地改良提供了技术方案。

特色种植“稻”路 治盐治碱又致富

在昭君镇沙圪堵村,村民们走的是盐碱地上致富新“稻”路。

水稻插秧季,记者来到昭君镇沙圪堵村的水稻田里,插秧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隆隆机声,一颗颗嫩绿的秧苗从秧苗盘上快速滑落,整齐地插入稻田中,成为农田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回溯到二十多年前,这里却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据了解,由于我旗沿河地区常年受传统灌溉方式和凌汛期水渗漏等因素影响,部分耕地盐碱化现象严重。从2020年开始,我旗对全旗中重度盐碱化地区实施盐碱化耕地改良试点示范,引导农民平整改良盐碱地,试种耐盐碱水稻品种,凭借日照足、水源好等自然优势和精细化的田间管理,水稻连年高产,今年我旗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2.5万亩。

记者到来时,村民苏成贵正在和前来帮忙的亲戚们站成一排“流水作业”,接力将一盘盘秧苗从运苗车上装到插秧机上。

苏成贵告诉记者,正在种水稻的这块地以前一直是种葵花的,秋收后最多卖上两三千块钱。2008年水稻种植实现机械化以来,苏成贵年年都种植水稻,与种葵花相比,种水稻利润更高。2023年,苏成贵的30亩水稻纯收入达到4万多元。

沙圪堵村党总支书记李清云介绍, 过去昭君镇沿河7个村次生盐碱地9万亩,种葵花、玉米等常规农作物长势都不怎么好,而且一下雨就容易内涝,一年收成也不好。从1998年开始,沙圪堵村选择了一条适合当地的种植方式——种水稻,通过种植水稻以水改地、以稻治碱、以稻治涝。让李清云没想到的是,这条路走对了。

2023年,昭君镇以沙圪堵村为试点大力推行“党建引领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依托水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种植,采取统一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农机服务、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六统一”模式种植经营,让农民真正实现了“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按劳取酬、二次返利”。在沙圪堵村万亩水稻“统种共富”分红大会上,全村255户村民共分红900万元,最高一户拿到了37万元。

延长产业链条是做好盐碱地水稻特色农业的重要一环。现在村里有了昭君镇水稻产业园,产业园集科研、育苗、加工、收购、仓储、培训、展示、品鉴为一体,实现了水稻播种育秧全程智能化精准控制、工厂标准化生产,最大限度规避了自然条件下播种育秧的风险,提高了秧苗素质,打通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弱环节”,开辟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径,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升级。

李清云笑着说:“我们现在是以稻致富啊!”

虾蟹“游”进盐碱滩 种养结合再创新

达拉特旗黄河过境190公里。“打鱼划划渡口船,鱼米之乡大树湾;吉格斯太到乌兰,海海漫漫米粮川。”这首小曲儿真实地反映了我旗依河而兴的产业形态。特别是渔业,从20世纪90年代之前依靠“打鱼划划”的黄河捕捞渔业,到90年代后期以人工养殖而逐步兴起的“鱼米之乡”大树湾,再到2018年随着成功引入“虾兵蟹将”而蓬勃发展的内陆海产,沿黄渔业正逐渐成为探索盐碱地高效利用的新路径。

20世纪90年代初,树林召镇东海心村就开始尝试利用盐碱地养鱼。经过多年的发展,水产养殖业和以水产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养鱼水面达到2400亩,渔户108户,鱼餐馆31家,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2018年,东海心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2年被自治区评为乡村旅游重点村,并先后获得了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非遗特色村等多项荣誉。

有了鱼的成功先行,何不换个方向再尝试一下?

于是,2018年虾蟹“游”进了盐碱滩。依据虾耐高盐的特性,我旗尝试引入海水品种南美白对虾。

东海心村村民张福宽就是尝试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其中一人。记者来到张福宽养虾的大棚时,他正和水产中心的技术人员在标粗棚里查看白对虾的长势。

白花花的撂荒盐碱地,在张福宽的眼里却是满满的机遇。经过四年的尝试,张福宽养殖的白对虾亩产达到了500斤。

张福宽说:“方向有了,就要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思路,利用盐碱地进行设施养殖,‘棚塘接力’就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一种养殖方式。”

由于白对虾生长期较长,外塘养殖时气温、水温不稳定会严重影响虾的生长,所以养殖环节加了标粗棚进行“棚塘接力”。张福宽介绍,目前他正与农科院、上海农大、内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就盐碱地上种植水稻、稻蟹稻虾养殖等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为增加一水多收效益,我旗不断探索稻蟹综合种养模式,目前,已经实现螃蟹苗种的本地化,螃蟹成活率和成蟹个体重均得到很大提升,成功实现了一水多收、一地双产。2023年,全旗推广稻蟹综合种养面积达到了1500亩。

截至目前,我旗发展盐碱地水产1.7万亩,形成了“一村两园一中心”沿河涉水产业带,即以大树湾渔村为载体,打造南美白对虾养殖园区和螃蟹养殖园区两个园区,配套建立水产服务中心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全旗精养鱼类9400亩、南美白对虾700亩、螃蟹7000亩,水产品产量5242吨,产值达到1.26亿元。盐碱地渔业已然成为了沿河地区农牧民收入新的增长极。

逐梦田园织锦绣,广袤田野谱新篇。我旗锚定“构筑大农业”目标,全面实施一产重塑“十大行动”,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民富裕富足,加快实现农牧业大旗向农牧业强旗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