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村社员们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来到吉格斯太镇龚吉仁村交流学习。金泉/摄
白泥井镇隆盛城村庭院经济航拍图。 金泉/摄
恩格贝镇柳子圪旦村设施农业产业园,工人在为苗圃浇水。 金泉/摄
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声。
享有黄河流域“米粮川”美誉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如今乘着改革的春风,再度书写农村改革的新时代传奇。
四十多年前,耳字壕公社康家湾大队,为了解决温饱问题,50多岁的村民赵丑女承包了村里14亩旱地精耕细作,响起了达拉特旗“包产到户”农村改革的第一声惊雷。
四十多年后,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官牛犋南社,110户农民按下红手印,全部自愿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拉开达拉特旗“党建引领统种共富”土地合作化经营的大幕。为此,达拉特旗“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四十多年,倏忽一瞬。从“包产到户”到“统种共富”,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化经营,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以带领广大农牧民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达拉特旗农村改革的路径探索迈出了坚实步伐。
创新之举:从“单打独斗”到“统种共富”。官牛犋南社“党建引领统种共富”土地合作化经营模式,是一次来自基层的自发性改革创新,成为破解耕地细碎化、种地效益低、农民老龄化等问题的新模式,使小农户在不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实现经营规模化,让农民收益最大化。
盛夏,走进官牛犋南社,目之所及,田畴沃野绿浪翻滚,村舍乡居繁华盛开。
“又是一个丰收年!”望着眼前茁壮生长的玉米林,侯家营子村党总支副书记石根小嘴角挂着舒心的微笑。
让石根小畅怀的底气,源于官牛犋南社正在推行的“党建引领统种共富”土地合作化经营模式。改革后的直接效果是——小田变成了大田、闲田变成了忙田、差田变成了良田。
官牛犋南社是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的一个自然村,过去,这里是侯家营子村有名的“矛盾村”“薄弱村”,经济发展不景气,邻里间还常因土地纠纷闹矛盾。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解决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才能真正引领他们走向共同富裕。
早在2008年,官牛犋南社就开始对土地经营管理进行积极探索,先后走过了单打独斗、土地整合、大户创收阶段。探索过程中,虽然农田面积有所扩展、种植效益逐年增长,但人地不均、收入悬殊的矛盾一直制约着村里的发展。
如何破局?转机出现在2019年。
这年的4月26日,在官牛犋南社村民刘明兵家里,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前来开会的村民。
“3000多亩地到底怎么打理?”“以什么标准分红?”“不种地了我们干什么?”……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
这是官牛犋南社召开土地合作社第一次社员大会的场景。时隔5年,回忆起那次热气腾腾的会议,石根小仍记忆犹新:“当时这场会足足开了一天,从早上一直开到傍晚。大家都特别重视,比之前任何一次会议都严肃认真。看得出大家对这个新型土地经营模式又有疑虑又怀着憧憬。”
在这次会上,土地合作化经营模式被确定下来,通过了官牛犋南社土地合作化经营章程,推选产生了土地合作社社员代表、社管委会成员、社监委会成员。
按照土地合作化经营章程,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合作社集体化经营全社3000多亩耕地。每年年初,民主决策确定种植品种,利用大型机械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土地收益中,10%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公共事业,20%作为土地管理费用,剩余的70%给村民分红。
在官牛犋南社村民活动室里,至今仍留存着这次大会的会议纪要,110户农民自愿入股摁下的红手印清晰可见。
这无疑是一次关乎农村改革的大胆尝试。然而,改革的路从来都是曲折坎坷的。
“当时,土地合作化经营模式一提出来,就遭遇了社员们强烈反对的声音。”石根小说,为了统一思想,在办公室、炕头上、田间地头,大会小会开了不知多少回。村“两委”干部做通党员工作后,让党员再去做农户的工作,最终“拧成一股绳”。
白泥井镇党委书记、党群服务中心主任马良说:“像石根小、高勇这些村社干部,以前都是当地的种粮大户,每年承包土地种植所得几十万,但为了带领大家共同富裕,他们率先垂范,把自己的土地入股给合作社,引领农户们相信党组织,打心底里认可这条新路子。”
土地归并村集体经营后,合作社把一家一户小块土地再次平整,推倒地界、水渠、畦垄,“化零为整”多出15%的土地,分给新增人口,让“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的每一个村民都有了同样多的土地、同等的分红额度。
“小田变大田”,“农户变股东”。2019年新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启动当年,官牛犋南社全社247人,人均土地分红11900元。手里捧着一沓沓崭新的红票票,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这条路真走对了。”
尊重农民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农村改革始终贯穿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论。
2023年初,达拉特旗委、政府分析总结官牛犋南社的成功经验认为,“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按照“成本共摊、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探索“土地入股、集中经营、专人管理、以股分红”的土地集中经营模式,并构建“统一规划、统一农资、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统一购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变“单打独斗”为规模化经营,这一模式是新时代农村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结果,有效弥补了“共同富裕”与“谁来种地”的空白点,是乡村全面振兴的自发性改革创新。
于是,达拉特旗将这一做法提炼总结为“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并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更多的村子进行土地合作经营。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官牛犋南社“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的成功实践,激励着达拉特旗更多村社开始探索适合本村的土地规模化、合作化经营道路,转变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涌现出了吉格斯太镇蛇肯点素小麦面粉、展旦召苏木道劳村朝天椒、昭君镇昭君传奇大米、恩格贝镇柳子圪旦村贝贝南瓜等地标性特色产业。
2023年,全旗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20万亩,其中推广“党建引领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面积75万亩,直接带动6万农牧民增收致富;全旗粮食产量突破17亿斤,喜获二十连丰;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562元,增长7.9%;132个嘎查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均突破20万元,经营性总收入突破7224万元,增长79.57%。
从“化整为零”到“化零为整”,从“分田到户”到“分红到人”,在一次次关乎农村改革的探索创新中,达拉特旗都鲜明地展现着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奋进精神。
必由之路:从“满天星”到“万亩方”。“小田变大田”改革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达拉特旗的“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通过将小块、分散的农田整合成连片、集中的农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放眼达拉特旗广袤田野,昔日分散的“巴掌田”已逐步隐入历史云烟,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整齐划一、生机勃勃的万亩良田。
2023年,吉格斯太镇龚吉仁村以“村”为单位推行“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共整合了10500亩土地。今年,全村13578亩土地全部完成了整合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今年春耕前,我们就将土地平整工作完成,管道、井房、蓄水池等基础设施也全部完工,目前13套灌溉系统已全部投入使用。”龚吉仁村公鸡林社社长贾瑞峰说。
据贾瑞峰介绍,龚吉仁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选用的是国际先进的耐特菲姆高效节水灌溉系统,这也是达拉特旗所有高标准农田的“标配”。“这套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节水增效’,经测算,该系统亩均用水200立方米,较普通滴灌节水150立方米,节水效率40%以上。”
从官牛犋南社起源的“党建引领统种共富”土地合作化经营模式,最初是当地为了解决耕地细碎化、农牧民老龄化、农业生产低效化等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难题,帮助面广量大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而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
而实际上,这场以“小田变大田”土地合作化经营为典型特征的创新实践,更是达拉特旗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开展“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农业强旗、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中指出,在有条件的村组,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引导小农户自愿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促进土地小块并大块,引导逐步形成一户一块田。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
同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稳妥开展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采取“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方式,因地制宜探索解决承包地细碎化的路径办法。
有中央政策引领,有各级资金扶持。达拉特旗积极呼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强力推动“小田变大田”的改革探索。
如果说当年“大田变小田”的“分”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那现在“小田变大田”的“合”则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盘活农村资源。
达拉特旗的“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本质上是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和服务规模化经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群众收益,最终实现土地资源最大化、经济效益最优化。这个有效抓手,不仅能破解“谁来种地”的发展难题,而且很大程度上也加快了农村共同富裕的步伐。
在具体操作中,达拉特旗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按照“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大破大立治理模式,即打破农户的承包界、地块界、渠沟路布局,统一开挖渠沟、修整道路、植树造林、平整土地、划分地块,完成整治后重新分配经营,实现自然地块“小并大”,确股确权不确地、经营模式合作化。
为了确保“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高效运行,达拉特旗又打出三张“保障牌”:一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党建引领统种共富”的威信和能力,提升“统种”效能。形成党小组建在“统种”链、党员聚在“统种”链、群众富在“统种”链的“三链协同”模式,带动集体经济“增收益”、广大农民“增红利”;二是通过入股经营、合作开发等方式激活资源资产,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统筹管理村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供销合作社,培育新型合作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三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服务主体、应用主体协同创新体制,把智慧“统种”当成“新农活”,使“体力活”成为“技术活”,从“靠经验”到“靠数据”,加大科技在整个“统种”生产链条中的应用。
截至2023年底,全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4万亩,不仅夯实了粮食安全根基,也有效保障和实现了农户承包经营权益。
从匠心点睛到串珠成链,再到全域发力提质扩面。达拉特旗“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正在向纵深推进。“目前,全旗9个苏木镇52个行政村、100多个自然村在推广这一模式,土地合作化经营总面积突破100万亩。”达拉特旗农牧局副局长牛俊峰说。
治本之策:从“统种共富”到“共治共享”。“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抓手,不仅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种不动地、年轻人不会种地”的难题,也使老年人能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解决了土地纠纷矛盾,实现了农村社会治理根本改善,加快了农村和谐共富的步伐。
“谁来种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开出破题良方: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
当前,随着“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的不断推广,达拉特旗“谁来种地”的问题正在逐步破解。
4月8日,王爱召镇东兴村安东社,一场热热闹闹的分红大会正兴高采烈地举行。
在这次分红大会上,30户116名村民共计拿到144余万元的分红款,人均分红达12464元,较过去流转土地每人增收近7500元。
“我家6口人一共分了6万余元。一年下来,我不用自己种地,年底就能拿到分红款。今年继续入股合作社,跟着党的好政策走!”75岁的安东社村民刘军发拿到分红款乐得合不拢嘴。
东兴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全村共有土地1.1万余亩,人均耕地仅6亩多,而且6亩的承包地又被分成十几块,零散分布在各处。
过去,在东兴村,像刘军发这样年逾古稀的老人还在下田种地也很普遍,五六十岁的就算村里的“年轻人”了,是壮劳力。
“近些年,村里人口老龄化严重、水肥利用率低等原因使土地资源得不到高效使用,全村整体经济收入不高,村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发展现代化种植业遇到瓶颈。”东兴村村委会副主任杜文彬说。
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难题,从2022年起,东兴村走上了“党建引领统种共富”的道路,对全村8个社12000多亩土地进行整合,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
“‘党建引领统种共富’破解了‘谁来种地’的难题,这无疑改变了当下村里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可以吸引更多青壮年劳动力回归农村,真正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王爱召镇党委书记韩晓博说。
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可以有更多余力来谋划其他营生增加收入。村民张军说,他家养着10头猪和40只羊,抽时间,他还会去合作社打零工。
“党建引领统种共富”不仅让农户的钱袋子鼓了,幸福感强了,而且因为“小田变大田”后统一耕种,过去普遍存在的土地使用权属、边界划分等土地纠纷也少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据了解,模式实施前后土地矛盾纠纷下降了73.8%。
多地干部群众表示,通过土地合作化经营,实现了“小田变大田”,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农田增效、农业增产、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按照种植玉米计算,亩均节约成本400元左右,增产100公斤以上,增幅达到5%。
“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推倒田埂也推倒了人们心中的藩篱,统一了农民的思想和行动,让农民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合作发展,更加积极地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乡村治理水平日益提升。2022年,达拉特旗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白泥井镇隆盛城村,一幅“高颜值”的美丽宜居乡村画卷映入眼帘:宽敞院落错落有致,乡间小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的锦绣海棠向阳生长,微风吹拂,果香浓郁。
“今年隆盛城村在全村6个社120余户农户的房前屋后,已经种植了270亩15000株锦绣海棠,依托‘庭院经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让村民增加收入,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白泥井镇隆盛城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兴说。
在王爱召镇南红桥村,一个集生活照料、托养照护、健康医疗、文化娱乐等于一体的幸福养老服务中心初见雏形。这是南红桥村推广“老人土地双托管”模式的产物。
南红桥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83户、512人,占常住人口的60%以上。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南红桥村创新推出“老人土地双托管”模式。一方面,整合全村5100亩土地交由土地合作社托管经营,把老年人从繁重的农事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建设幸福养老服务中心,有效满足老年人就餐、居住、娱乐等多样化需求。
“‘老人土地双托管’模式实现了以土地和集体经济收入为主要支撑的农村互助养老目标。”王爱召镇南红桥村党支部书记马永说。据介绍,目前南红桥村5100亩土地托管集体收益可基本支撑一个养老院正常运转,未来两三年内南红桥村1.86万亩土地合作化经营可以支撑3个养老院,服务300多位老人。
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从“统种共富”到“共治共享”,达拉特旗走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活水之源:从“统种共富”1.0到“统种共富”2.0。如果说统种共富1.0版本是以土地合作化经营为典型特征的经营模式,那么2.0版本则是以全域全要素全链条全方位服务为主的系统工程。今年以来,达拉特旗深入实施“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提质扩面行动,着力在调结构、引良种、应用先进技术上下功夫,努力再破亩产“天花板”。
“达拉特旗‘党建引领统种共富’已经从1.0版迈向2.0版。”站在吉格斯太镇联合总社农业大数据平台大屏前,吉格斯太镇党委书记乔有世说,目前吉格斯太镇正在探索以联合总社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2.0版乡村振兴新实践。
“达拉特旗‘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具备全国品牌效益,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典型特征的统种共富1.0版本已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以社、村为单元,仅是产业链单环节合作,亟需突破一产发展瓶颈,进行产业发展的调整和升级。”乔有世点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处。
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针对目前1.0版本在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吉格斯太镇成立联合总社,打造镇级数字化运营中心、社会化服务中心、农牧民培训中心、农村产权服务中心和智慧农业指挥中心五大中心,致力为村、合作社和农牧民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社会化系统服务。
2023年,吉格斯太镇联合总社的社会化服务覆盖全镇46%耕地,预计本年度全社营业额将达到1800万元,集体收益达到150万元,为农民节省农业成本130万元左右。联合总社还致力推动产业调整,种植近百亩朝天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同时发展庭院经济。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每一个方向,都蕴含着深谋远虑的考量;每一条路径,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重塑一产、升级二产、重构三产的发展方向,以吉格斯太镇为代表,如今,达拉特旗正在深入实施“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提质扩面行动,着力在调结构、引良种、应用先进技术上下功夫,努力再破亩产“天花板”。
站在恩格贝镇柳子圪旦村贝贝南瓜种植基地抬眼望去,一个个瓜皮墨绿、肉厚结实的贝贝小南瓜,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南瓜叶中,若隐若现。
柳子圪旦村党支部书记齐保成介绍,2022年柳子圪旦村引进了达拉特旗上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推行“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统一种植贝贝南瓜,盈利后按照土地入股比例进行年终分红。
“2023年,我们种植贝贝南瓜1500亩,亩均收入1800元左右。今年规模扩大到3000亩,预计今年的亩均收入能达到2000元左右。”齐保成说,相比于过去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种植贝贝南瓜收益更高。且贝贝南瓜丰收后,还可以再种一茬白菜或者葵花,又能增加一笔收入。
如今,像柳子圪旦村一样,越来越多的村社开始积极探索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贝贝南瓜、辣椒、水稻等特色优势产业。
指着眼前绿油油的水稻田,昭君镇沙圪堵村党支部书记李清云说:“这儿过去都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从1998年开始,村里引入黄河水,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改良。如今,曾经的盐碱地已变成了高产水稻田。”
2023年,沙圪堵村结合“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成立了达拉特旗万稻粮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种植,水稻集中连片种植面积从去年的11050亩增至今年的14600亩。农民不仅可以通过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获得额外的分红,还可以通过在合作社务工获得收入,让农民真正实现了“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按劳取酬、二次返利”。
李清云说,如今沙圪堵村已把水稻作为绿色产业、特色产业、富农产业重点打造。“我们还打造了一个全产业链稻米加工园区,现在加工车间的生产设备已经进场,等正式投入运行后,将形成从种子培育、水稻种植、收割仓储、稻米加工,再到分类包装、物流运输的完整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水稻的产品附加值。”
目前,达拉特旗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50家,社会化服务面积突破180万亩。落户达拉特旗的中化农业技术公司,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每亩收取全程托管费用610元,为农户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现代农业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制定作物营养方案、整合农机资源、土壤改良修复、全程种植服务等措施,实现亩均增收350元,与个人经营相比亩增纯利200元。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青绿更青那处行。如今的达拉特旗,正聚力推动“一产重塑”,结合本地区实际,探索打造“党建引领、联企带村、特色助力、项目拉动、订单包销”的“二产拉动一产”新样板,推动形成工农互补、三产融合的乡村产业振兴新格局,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业现代化新图景正在这片沃土上徐徐绘就。
(转自《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