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478期 >2024-09-12编印

陈淑芳的八十年风雨人生故事
刊发日期:2024-09-12 阅读次数: 作者:邱波

压题图.jpg

引言: 21世纪初,我采访过一位德高望重的医护战线老前辈陈淑芳大夫。时年81岁高龄的陈淑芳老人在回首自己坎坷的人生道路时,一脸的从容与坦然,从中我也似乎感悟到一个人生真谛:用真情拥抱过生活的人,生命已然无怨无悔……

在我们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有一位受人敬重的老人,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足可以写成一部小说,她就是1983年从达拉特旗人民医院离休的老大夫陈淑芳。

记得当年,在我有幸见到满头银发、81岁高龄的陈老时,高兴地看到,她身子骨还算硬朗、思维尚且清晰。攀谈中,当老人平静地叙述着她这一生的坎坷经历,神色异常安详,听着娓娓道来的感人故事,我仿佛能觉察到老人往昔所遭受的风风雨雨再度漫过她心头,继而又缓缓流淌开来……

幸福如流星一闪而过

陈淑芳是天津人,1921年出生在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当时天津津奉铁路文书科主任,每月俸银为120块大洋。小淑芳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又生得聪明美丽,自然深得父母喜爱,父母视其如掌上明珠。小淑芳8岁入学堂念书,上下学都是有马车接送的,她过着衣食无忧的富家小姐生活。母亲接连生了三个女儿,在三妹出生后,父亲笑着说,等阿二、阿三长大念书时,姐妹仨就可以乘坐一辆马车去上学啦。在陈淑芳的记忆中,父亲仁慈宽厚,有很多朋友。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小淑芳10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了,时年二妹5岁,三妹3岁。没了父亲家里如同抽去了顶梁柱,孤苦的母亲一人拉扯着三个年幼的孩子,生活一落千丈。父亲的朋友看着陈家的这种状况很是着急,经多方活动,把陈淑芳的舅舅安排到了津奉铁路局打杂差,靠其微薄的工资供养着陈家母女4人的生活。俗话说祸不单行,一点也不假,两年后,舅舅也得病相继去世,母女四人的生活再度陷入困境。

恪守封建礼教的母亲始终不肯再嫁,而且好强的她为维系陈家中产阶级的名分,在窘困的岁月依然硬撑着供陈淑芳姐妹三人读书,于是家里值钱的东西渐渐都被典当变卖了,日子过得很清苦,幸亏有父亲好心的朋友们还不时地给她们母女接济些钱粮。穷困交迫使得陈淑芳的母亲脾气变得暴躁,不顺心时便会打骂孩子出气,陈淑芳是家里的老大,自然挨母亲打骂会多些,可懂事的陈淑芳每次挨母亲打骂时,总是默默无语去帮母亲干活儿,因为她知道母亲内心深埋的痛楚。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5岁的陈淑芳为了能早点挣钱养家糊口,毅然选择了去天津卫校学习护理知识,两年后便在津奉铁路医院当了护士,从此这个17岁的姑娘就用自己孱弱的肩膀担负起了供养母亲和妹妹们的生活重任。护士工作很苦很累,可工资却不高,每月20块钱是一家人生活的全部来源。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了,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中,兵荒马乱里,人民大众叫苦不迭,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更是让老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陈淑芳所挣的那点钱只能买些粗粮将就填饱全家人的肚皮。

陈淑芳痛恨日本侵略者,也对当时社会有失望和不满的情绪,战乱让老百姓的生活日益穷困潦倒,也就是在那个时期,陈淑芳读了许多当时的具有批判和革命意义的进步文学著作,如《家》《春》《秋》和《红岩》等,她被小说的思想内容感染着、鼓舞着,她崇尚小说中那些有民主思想的新时代人物,敬佩小说中那些革命志士的大无畏精神,在年轻的陈淑芳心里悄悄萌发了革命的种子!

参加革命抗美援朝

1949年1月,陈淑芳作为千百万穷苦大众的一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现了她的革命夙愿。1950年,在全国上下掀起的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浪潮中,身为革命者,陈淑芳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革命的洪流,奔赴东北。

东北的两个后方革命阵地分别设在通化和本溪两地,陈淑芳所在驻地为通化,初到通化正值隆冬时节,天气格外寒冷,可是为了共同的革命目的走到一起的同志们那如同兄弟姐妹般的革命真情,却让陈淑芳的心里觉得热乎乎的。在轰轰烈烈的后方阵地上,陈淑芳的工作任务是与大家一起救护从前线上输送下来的伤病员。

党组织鉴于陈淑芳从事过多年的医护工作,有丰富的护理经验,就委派其担任驻地护士长,负责带领二百多名护理人员进行救护伤病员的工作。在那些日子里,大家不分昼夜地精心护理着伤病员,陈淑芳对待英勇负伤的战士们如同亲人一般,给他们打针吃药、喂水喂饭,甚至端屎倒尿……繁重的工作常常使她疲惫不堪,但当新的伤员被担架运送来时,她又会不顾一切地投入到工作中,陈淑芳心想,战士们能够舍生忘死在前线作战,救护受伤的战士当然是她们这些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一次重要的战役中,战斗持续了好几天,伤员接连不断地从前线输送下来,陈淑芳在紧张的护理工作中忙得焦头烂额,几天几夜不得休息,她嗓音沙哑,双眼布满了血丝,可就在这种危难时刻,忽然从远处传来敌机的轰鸣声,敌人要空袭!驻地的同志们立刻警觉起来,大家纷纷行动,用担架抬起重伤员、背起轻伤员,一起向山里的安全地带转移,情急中,身体瘦弱又几天几夜不得休息的陈淑芳,竟然不知从哪里来的力气,也背起一个伤员疾步奔跑,后来每每回想起来这件事情,就连她自己也感到吃惊,她说当时不知道哪里来的力量?那也许就是革命的力量吧,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后来,穷凶极恶的敌人对通化和本溪进行播撒毒虫和病菌的特殊空袭,不得已我后方驻地撤往新城……残酷的战争于1953年7月终于结束。

在抗美援朝的两年多中,陈淑芳曾以无比真挚的热情投身革命工作,全力以赴救助护理过无数个革命战士……就这样,陈淑芳满腔赤城地在东北边疆那片革命的热土上,抛洒了三年的青春岁月。

归乡前的那个夜晚,陈淑芳收拾好行装,望着东北月朗星稀的夜空,那一刻她想起了远在天津的母亲和妹妹,想起了自己已经订婚的男友张学恭,想起了三年前她临行来东北时,男友张学恭那深深的依恋和殷殷的期盼……

当归心似箭的陈淑芳回到久别的天津时,在迎接她的亲朋好友队列中竟没有张学恭,这让陈淑芳心里不觉咯噔一下,当她向母亲、妹妹以及单位同事问及张学恭,他们竟都言辞闪烁,说张学恭出于工作的需要调往内蒙古巴盟中滩医院了,一阵阵不祥的阴云掠过陈淑芳心头……

抗美援朝的几年里,锻炼了陈淑芳,使她在思想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两方面都有了更高的飞跃。于是,在工作中能够独当一面的陈淑芳于抗美援朝归来不久后,就被选派到哈尔滨医学专科院校进修医士一年。

  险风恶浪中,她为他撑起一叶小舟

张学恭祖籍山西,1920年出生,3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自幼聪敏好学,读完私塾后考进了山西医科大学。1949年,张学恭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山西医科大学6年的学业,并被分配到天津津奉铁路医院工作。

张学恭这个相貌清秀、人品敦厚且对医学有着钻劲的年轻人,颇得其所在科室汪主任的器重与厚爱,在许多临床实践中,汪主任给予过张学恭精心的指导。

张学恭与陈淑芳很有缘分。两人同在一个科室,一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一个有扎实的临床经验,在工作中总能互相帮助学习,取长补短。再加上两人都有早年丧父的不幸遭遇,同病相怜让他们彼此的心很容易靠近。其实两人在工作和生活的接触中,都暗自吃惊彼此怎会如此投缘!

随着了解的加深,两人互生了爱慕之心:他觉得她美丽贤淑、善良热心又自强不息;她佩服他学识过人、敦厚爽直且事业心重。

张学恭与陈淑芳于1950年夏天订婚,同年冬天陈淑芳参加抗美援朝,临行前依依不舍地道别,成为两人分开的这三年中最为深情的回忆!

就在陈淑芳参加抗美援朝走后的1952年,突然有人检举揭发说,天津津奉铁路医院的医生张学恭是“特务”,因为在国民党官方工作人员的花名册上有他的名字。这突如其来的事件让张学恭震惊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张学恭是清白的,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穷途末路的国民党政府,内部官员腐败贪污成风,有些官员投机取巧用假花名冒领财政的钱,所以花名册上“张学恭”这个名字很可能就是他们随意从一些国家院校的学生名单上抄来套取国库钱财的(这是后来有国民党内部人士在揭露其真相内幕时披露的,有史料记载)。

张学恭很快就被审查了,并被要求交代“反革命事实”。张学恭真的无从交代,他即便没有干过伤害党和人民的事情,但也解释不清楚国民党工作人员花名册上为什么会有“张学恭”名字的这个问题。在那个政治当头的年代,他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1953年,张学恭被判刑8年,并被遣送到偏远的内蒙古巴盟中滩医院劳改服刑。满含冤屈悲愤的张学恭想到自己一生的前途将就此被断送,而且一辈子背着黑锅生活,绝望中只想一死了之。

陈淑芳不相信张学恭会有什么政治问题,张学恭是那种只顾埋头研究学问,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人,陈淑芳对张学恭有很深的了解,张学恭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最清楚,她知道张学恭是冤枉的。许多人都意味深长地奉劝陈淑芳离开张学恭,重新选择生活。可陈淑芳想,此时身陷困境的张学恭是多么需要她的爱和理解啊,她怎能抛下他不管呢?出于真诚的爱,陈淑芳只身千里迢迢来到内蒙古巴盟中滩医院看望受难中的张学恭。

张学恭不敢相信陈淑芳还会来看他,惊喜中早已热泪盈眶。也许他俩谁也没想到久别重逢会在一个偏远荒凉的小镇,而且心情会如此沉重。陈淑芳握着张学恭的手第一句话便说:“我相信你是清白的!”一时间感激与屈辱一起塞满了张学恭这个大男人的胸口,竟让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有两滴酸涩的泪重重砸落,为世事难料的浑浊现实,也为眼前唯一的知心爱人。良久他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哽咽着对陈淑芳说:“我这辈子算是完了,可我不能连累你呀,你走吧!离开我!你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幸福生活……”看着萎靡消沉的恋人,陈淑芳更加坚定了与他患难与共的决心:“不,我要等你!8年后我们就可以生活在一起了……”真挚深情的话语如同是暗夜里的星星再次照亮了张学恭的心。张学恭在服刑的8年中,每天都要义务为当地群众看病,而且不远处时刻站着两个荷枪实弹的民兵。

8年后,也就是1960年,陈淑芳不顾亲人与单位的劝阻,毅然把工作调到了内蒙古巴盟中滩医院,与张学恭结合了。

结婚后,陈淑芳明显觉察到了丈夫张学恭因为长期政治压迫变得沉默寡言了,她知道丈夫心中的阴影太深了,她为他深深地担忧着。一次,张学恭遇到了一个疑难病例,查找了许多资料都未能找到这种病症的处置方法,陈淑芳就提醒他写信向汪主任讨教,张学恭迟疑了,自己沦落到这步田地,人家还会搭理咱吗?可信最终还是寄出去了,不料,汪主任很快就回信了,信中详细回答了张学恭的疑问,并附寄了汪主任自己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汪主任正在用显微镜神情专注地研究霉菌,陈淑芳和张学恭仔细看着照片,会意了汪主任的暗示:这是汪主任在激励张学恭继续以研究学问为重!自那以后,张学恭心情开朗多了,又开始潜心钻研起了医学。看到丈夫终于能以自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陈淑芳禁不住一转身泪流满面,这么多年来,她心中有泪,眼中无泪,可这一次她却一任欣慰与酸楚的泪水尽情流淌……

“文革”中夫妻再度同患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没想到1966年“文革”一开始,陈淑芳和张学恭夫妻俩就同时被打成了“反革命”,理由是陈淑芳与张学恭这种“坏人”结为夫妻,而且参加抗美援朝却没牺牲,背景说不定也有问题,于是“反革命”的帽子就扣到了陈淑芳的头上。至于张学恭,原本就是“国民党特务”嘛!

在挨整的日子里,陈淑芳与丈夫张学恭动不动就要被游街、批斗、背语录。这回不让他们为人们看病了,而是干脆把夫妻俩送到工地接受社会主义劳动改造。这一年正赶上陈淑芳生二女儿张星,偏又遇难产大出血,是邻居飞奔到工地找回了张学恭,母女俩才幸免于难。

1968年,红卫兵进驻巴盟中滩医院,成立了建设兵团,医院解散了。“反革命们”也被遣送到各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陈淑芳与张学恭携带着4岁的大女儿张静、3岁的二女儿张星,被下放到达拉特旗梁外地区蓿亥图乡官井村。举目四望荒凉落后的蓿亥图,夫妻俩连连哀叹,不公平的命运让他们的人生受尽了磨难与屈辱!

官井村大队书记分配给张学恭与陈淑芳夫妇俩的劳动任务是给社员看病,并和社员一样挣工分。

蓿亥图这个没电少水的穷乡僻壤,却有着淳朴憨厚的民风。当地老乡都打心眼里敬重和佩服来自大城市、身怀精湛医技的张学恭、陈淑芳夫妻俩。老乡们每次请他们到家里看病都要拿出他们平时舍不得吃的猪肉和白面,上待两位大夫。善良厚道的乡亲们让张学恭、陈淑芳夫妻心存感动。渐渐地,他们想开了,身为医生,走到哪里还不一样都是治病救人!

于是,老乡们不论是哪家有个大病小灾的,来请两位大夫,夫妻俩也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总是随请随到。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张大夫刚被请去看病,又有来请看病的老乡时,陈淑芳便骑上老乡牵来的毛驴,把两个女儿一前一后搁到驴背上,随同老乡前往看病。有一回半夜里,突然有人砸门说要看病,陈淑芳连忙披衣起身开门,原来是一个从五十多里地骑着毛驴赶来的快要被尿憋死的病人,陈淑芳犯难了,张学恭已被老乡接走看病有一整天没回来了,而她还从没遇到过这种病例,从病人的症状看,很可能是由于尿路痉挛引起的小便不畅,怎么办?一任尿憋下去会导致膀胱破裂而危及其生命,死马权当活马医吧,陈淑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立刻找出一个粗针管对准病人的膀胱一针扎下去抽出尿液,然后给用青霉素消炎,这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呀!没想到,情急中病根还找对了,病人的病症很快就得到了缓解消除……有时候有路远的重病人,夫妻俩还要把病人接到官井大队住下治疗,一直等到病人痊愈后,才放心地让病人离去。蓿亥图方圆几十里地都留下过他们夫妻俩不辞辛苦为老百姓看病的身影!

十多年中,就连他们自己也数不清曾骑着毛驴、背着药箱为老乡们诊病治病有多少回,张学恭、陈淑芳夫妻俩艰辛的足迹踏遍了蓿亥图那片黄沙梁的沟沟峁峁……

沉冤昭雪后

1979年1月8日和1979年2月5日这两个日子,是令陈淑芳和两个女儿最为刻骨铭心和永生难忘的两个日子。1979年1月8日,组织上给张学恭平反了,这迟迟到来的昭雪让全家人悲喜交加,但也总算是能长舒一口气了。然而平反不到一个月,也就是1979年2月5日,张学恭饱受摧残的身心就再也挺不住了,他带着大半生来太多的悲苦辛酸遭遇,和对命运多舛的惋惜之情,在等来沉冤昭雪后不久,就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陈淑芳和两个女儿含泪把张学恭的尸骨掩埋在了蓿亥图那个有着淳朴民风的地方……

陈淑芳是1973年平反复职的,复职后一直在蓿亥图乡卫生院当大夫。1979年丈夫张学恭去世时,大女儿张静15岁,二女儿张星14岁,考虑到要培养两个未成年的女儿,陈淑芳申请调到了条件稍好的达拉特旗人民医院工作,当时的达拉特旗人民医院院长云鹤让其担任医院总护士长一职,陈淑芳笑着说:“行,这个差事我在抗美援朝时干过,这会儿拿起来等于是重操旧业。”

在达拉特旗人民医院从事医务工作的16年中,热情开朗的陈淑芳与她一起工作的同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陈淑芳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品格在同事们当中是有口皆碑的,谁家生活上有什么难处和问题,如夫妻闹矛盾啦、小孩不顺产啦等等,大小琐事,只要和她吱一声,她都会鼎力相助。所以过去与陈淑芳共事的许多同事都与她成为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至交,一直与老人保持着亲密交往。身在异地他乡,陈淑芳老人有许多干女儿和干儿子,还有一群孩子深情地喊她“奶奶”“姥姥”……

后来,陈淑芳的两个女儿相继成家立业,大女儿张静在东胜一所医院工作,二女儿张星从内蒙古农牧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达拉特旗一所职业高中任教。老人一直与二女儿一家生活。

陈淑芳老人的晚年生活是幸福平和的。在两个女儿为其操办的八十寿辰宴会上,同事、至交和干儿子、干女儿们都怀着崇敬与喜悦的心情前来为她祝寿……

结语:后来,我听说陈淑芳老人在几年后也去世了。今天再次回想起那个可亲可敬的老人,又一次被她的故事感动!她的传奇人生可谓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今天,随着她经历过的那些往事,我们可以追寻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而引发人们去感受去思考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