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综合新闻总第479期 >2024-09-19编印

万众共筑“新长城” 同心掬得“满庭芳”
——内蒙古达拉特旗人民齐心协力治理库布其沙漠纪实
刊发日期:2024-09-19 阅读次数: 作者:薛海林 王忠厚

1.1.jpg

 2024年7月31日,游客在达拉特旗银肯塔拉景区骑骆驼(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1.2.jpg

   2024年4月11日,植树工人在达拉特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里钻孔,以种植沙柳苗。

新华社记者  梁婉珊 摄



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之北,横卧着一条长约400公里、宽5-65公里的“黄龙”。库布其,中国第七大沙漠,将滔滔黄河撞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弯。在大漠中心地带的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境内,库布其沙漠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5-20公里,面积约435万亩,强盗般抢占了达拉特旗三成的地盘。

“沙上房顶住不成,十年种地九年空,地不打粮畜无草,冷风刮得骨头疼,家家户户往外逃,黄沙漫漫无影踪。刮得沙山没了顶,刮得碌碡耍流星。”这首流传于达拉特旗的民歌成为了库布其黄沙肆虐的明证。

几十年来,达拉特旗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战天斗地缚“黄龙”

 

新中国成立以来,达拉特旗人以空前的治沙热情,携手兄弟旗县,淬炼出艰苦奋斗、锲而不舍、改革创新的“库布其精神”。它犹如一座丰碑,高高地矗立在荒漠大地之上。

库布其沙漠中的小村庄,沙丘重重包围,房前屋后积沙成堆,羊顺着沙堆上了房;沙漠腹地的牧民去趟镇上,只能靠步行和骑骆驼,要走两三天。无边大漠里,一个个村庄、一个个牧民点,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滚滚黄沙日夜蚕食着农田草场,一步步掩埋庭院村庄,侵害家园。一些人无奈背井离乡,有的村庄人口出走大半。

保卫田园,保卫村庄,保卫母亲河,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治沙战斗,在库布其沙漠打响!

1950年,绥远省政府为了防风治沙,在今树林召镇地区建起了一处苗圃。1958年,响应上级“社社队队办林场,旗乡村社育苗”的号召,达拉特旗办起一大批社队林场。到1980年达拉特旗建成集体林场22处,每个乡1处,村办林场158处,社办苗圃22处。1980年后,林业生产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集体林场、站,实行承包拍卖,“五荒到户、谁造谁有”的政策实施使达拉特旗出现了一大批林业重点户、专业户,育苗基地、小林场、小草场遍地开花。

创建于1958年的达拉特旗白土梁林场,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20.94万亩的土地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治理,由植被覆盖率不到10%的荒漠,变成了森林覆盖率达76%的密林。如今,茂密的林木与平整的农田间隔交错,特色生态产业蓬勃发展,1万多亩沙棘、桑树、枣树等果木连年硕果,1万多亩麻黄、艾草、苍术等药材和苜蓿、燕麦等饲草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979年,国家立足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国防安全的战略需要,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库布其沙漠因生态恶化、环境恶劣被纳入了治理范围。为有效治理库布其沙漠,在达拉特旗成立了鄂尔多斯造林总场,在40年战天斗地的时光中,鄂尔多斯造林总场造林面积累计达到9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在库布其沙漠中段建成一条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绿色防风固沙体系。

登上银肯塔拉景区世界最高的银肯敖包,向南眺望,便是鄂尔多斯造林总场展旦召分场银肯沙作业区。这里曾经是库布其沙害最严重的地区。地处高原风口的银肯沙,是达拉特旗库布其十大名沙之一,沙高壑深,沙丘起伏,只要沙哨鸣响,便风卷沙扬,昏天黑地。

1984年开始,作为治理库布其沙漠主力军和先锋队的林业人,搭工棚,住沙窝,吃冷馍、喝凉水,打响了向28万亩银肯沙进军的攻坚战。春迎黄沙,夏顶烈日,冬踩寒雪,从人工造林到封沙育林、飞播造林、工程固沙,青丝变白发,黄沙成绿荫。40年间,展旦召分场累计完成营造林任务14.1万亩,工程固沙5.5万亩,作业区70%以上的沙区得到治理,森林覆盖度由不足3%提高到48%,动植物种类由原来的20余种增加到了160余种。治理区粮食亩产量较建场初期增长9.5倍,达到了570公斤;当地农牧民的人均年收入较建场初期增长了139倍,达到16618元。这道绿色生态屏障,有效地遏制了库布其沙漠北侵、南移、东扩,保护了达拉特沿黄国家粮食生产基地的安全。“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伊盟科技成果二等奖”“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盟沙柳种植先进集体”“科技事业档案管理二级单位”“实绩突出单位”和“先进生产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实至名归。

198010月,达拉特旗第一个苏木(乡)——展旦召苏木揭牌。苏木党政主要领导杜占林、白色登大胆提出要在黑赖沟至西柳沟20公里的沙线上,构筑一座“绿色长城”。韶华不负,经过3年不懈努力,一道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2公里的绿色长廊,堵住了向北蔓延的库布其大漠,稠密高大的树木以及树荫下的沙蒿、沙蓬、灯香、沙棒、芦苇,牢牢锁住沙漠之边。就此,“锁边林”治理模式在展旦召苏木诞生,成为中国沙漠治理的典型样板。

 

韶华不负建丰功

 

达拉特旗西南部的中和西镇牧业村,是蒙古族最为集中的一个村。数十年来,该村农牧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沟壑纵横的沙梁地种植柠条28万亩,大力发展种养业,使沙漠化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新农村建设和农牧民收入稳步攀升,走上了快速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镇村治理沙漠风风火火,大型企业和个人也不甘人后。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的带头人王明海,1989年带着几十号人来到恩格贝,用20多年的实践,硬是把人迹罕至的茫茫沙海,打造成一片天蓝、湖碧的沙漠绿洲。生态示范区总面积30万亩,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被评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示范基地,也是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鄂尔多斯国家地质公园恩格贝园区。

李布和创建的明禾集团,用了20年时间,在黄沙漫漫的银肯塔拉种树4.7万亩,有效控制风沙10万亩,深入挖掘草原民族文化,因地制宜发展林沙产业和民族旅游业,打造出了一流的中小学生科普技能教育基地,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荒漠化治理的典范。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创始人赵永亮在一个叫“风干圪梁”的库布其沙漠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植树造林,筑起了一座草木葱茏,绿色掩映,高楼林立的绿色沙漠新城——风水梁镇。

在风云际会,库布其沙漠变绿洲的壮阔波澜中,金琦、徐治民、孙五十四、白根海、白永胜、高林树、林发旺等一大批治沙功勋人物挺身而出,冲锋陷阵,用他们的青春韶华,在大漠中树立起一座座绿色的丰碑。

2000年以来,达拉特旗抓住国家实施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重大契机,组织带领全旗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造林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按照政府主导,国家工程带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全面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京津冀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地方林业工程建设,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防沙治沙,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化投入的防沙治沙格局,走出一条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运作、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的库布其治沙新路。

 

“风”“光”无限起峥嵘

 

2023年,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号角吹响。达拉特旗闻令而动,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提出了“消灭东段、南部围堵、西部封禁、北缘锁边、中部切割”分区治理的科学思路,采取“先近后远,前控后堵,四面包围,中间开花”的模式,打造“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新景观,使库布其沙漠治理进入了新阶段。

2024年是全面推动“三北”工程落地建设的攻坚期,达拉特旗全年计划实施重点防沙治沙生态项目4项,总投资0.68亿元,完成防沙治沙等生态任务9.8万亩。

达拉特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漫漫大漠蕴藏着丰富的新能源,可开发新能源项目的土地占全旗的国土面积的48%。穿越绿色掩映瀚海荡漾的库布其沙漠,一脚踏进地处恩格贝黑赖沟以东,展旦召西柳沟之西,就是两条大漠之河相拥的蓝色笼罩的多能之城。

2017年春天,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的大纛竖起,经过近7年的建设,现已初具规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凸显。

从茵茵绿毯似的柴登草原向南,穿过“锁边林”,连片的光伏板出现在金色的沙漠上,865万块蓝色光伏板在库布其沙漠绵延起伏,如阵阵波涛,在漫漫沙海中涌动成7500万平方米的“光伏海洋”。板上发电、板下绿化、板间种树,达拉特旗国家第三批光伏领跑基地项目已建成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累计实施“林光互补”生态修复工程3.6万亩,有效治理沙漠面积6万亩,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粉尘45万吨,每年发电时数达1987小时,发电量近20亿度,成为中国唯一的非化石能源反哺化石能源的示范基地。

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成功实施后,一场史诗级的库布其绿能革命接踵而至。

达拉特旗按照“光伏+治沙”协同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高质量建设企业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已建成国家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三峡蒙能大基地、国电电力风能等37个项目。截至目前,达拉特旗已建成的新能源项目总装机规模达到303.5213万千瓦,完成治沙9.8万亩。

其中,库布其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先导工程,一期光伏年提供清洁电能20亿千瓦时项目,是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项目,项目开工建设仅一年时间就建成了集绿色发电、沙漠治理、生态修复、沙漠农业、休闲旅游“五位一体”的立体绿色生态系统和防风固沙的立体生态屏障,项目建设跑出了“达拉特加速度”。新近开始建设的中国三峡1200万千瓦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全球最大规模的800万千瓦“沙戈荒”风光基地等重大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与此同时,为全面打赢荒漠化综合防治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围绕建设国家重要新能源基地和自治区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部署,鄂尔多斯市正在规划建设库布其沙漠400公里“光伏长城”工程。“光伏长城”可容纳1亿千瓦装机规模,实现光伏治沙300万亩,生态治沙900万亩,将具备每年向京津冀地区送电约440亿千瓦时的条件。

一片片光伏板,构成了蓝色的海洋。出海口就是达拉特旗名震遐迩的柴登草原。其核心区域柴登嘎查,位于库布其沙漠北端,西柳沟西岸,隶属于达拉特旗昭君镇,是达拉特旗蒙古族聚居地之一。在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在柴登嘎查的荒漠土地上规划、实施过程中,当地亲如弟兄的蒙汉群众,在柴登嘎查党支部书记、鄂尔多斯市劳动模范奇斗林的带领下,恪尽职守、身体力行地支持项目的顺利进行。目前,柴登嘎查境内已布局库布其“光伏长城”工程装机合计2.53GW,光伏治沙面积8.6万亩。2023年,柴登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20.36万元,纯收入101.34万元。

站在1250米高的观景台上俯瞰,一排排像鱼鳞一样的光伏板列阵于库布其沙漠中段,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耀眼。一匹由19.6万块光伏板拼成的“骏马”闯入眼帘。这张“骏马”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全球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骏马”电站。

光伏板下,牛羊繁殖、牧草葳蕤、绿意盎然。在“骏马”电站东南部,一处波光潋滟的湖泊蓦然显现。这座沙漠之湖,是将20公里外的高头窑煤矿经过净化处理后的矿区疏干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库布其大漠中形成的。

湖水输送到大漠中星罗棋布的光伏板下,灌溉着牧草、药材、红枣等经济作物,创造了沙漠中的又一经济神话。达拉特旗蒙禾农牧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光伏板下种植四翅槟黎和肉苁蓉、金银花等经济作物,每亩收益能达到800元。雇佣的五六十名工人都是当地农牧民,月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

走进光伏基地深处,便是中畜科技有限公司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这个肉牛繁育场一期规划总投资1.7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同时存栏肉牛7000头。板上发电,板下大量闲散土地通过牛粪的改良,种草养牛,形成了有机循环。

2021年,中畜科技有限公司与达拉特旗政府联合推出金牛富农项目,为农牧民提供每户30万元贷款,为农牧民代购、代养肉牛的“托牛所”。“托牛所”通过“公司+合作社+农牧户”模式,构建农企利益链接机制,增加了80个就业岗位。

65岁的昭君镇柴登嘎查农民李治峰,去年投资100万元在“托牛所”养牛,又在“托牛所”打工,年收益能达到20万元,打工还能收入五六万元,让他好不乐呵。有了光伏基地和养殖基地,像李治峰这样生活在周边的农牧民享受到了利益联结的红利。

达拉特旗在库布其大漠积极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立体化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增绿、增能、增收的多赢,既推动了生态产业化,沙漠资源化,又带动沙漠增绿、经济发展,让库布其人认识到生态的价值,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万众共筑“新长城”,同心掬得“满庭芳”。如今,用“风景如画”形容库布其广袤的大漠莽野并不为过,而挥毫泼墨库布其山水绿荫的“画家”便是勤劳质朴、勇于奉献的达拉特旗各族人民。                                (转自:新华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