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响沙总第484期 >2024-11-10编印

我当记者的故事
刊发日期:2024-11-10 阅读次数: 作者:段飞龙

我当记者的故事配图.jpg

二十五年前夏季的一个清晨,我踏上了通往达拉特旗广播电视局的道路,心中充满了对新闻事业的无限憧憬。从那一刻起,我的生活便与文字和镜头紧密相连。

马场壕乡的风,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农民的呼唤,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然而,命运的车轮在二零零零年的六月轻轻启动,让我离开了这片熟悉的土地,开始了我作为新闻记者的旅程。

记得那一年,我从乡政府调至旗广播电视局。那时的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乡干部,时任旗广播电视局主要负责人的秉忠局长,像伯乐一样,发现了我这颗不起眼的小星星,他的信任和支持,让我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那天,秉忠局长与司机开着车,把我的行李拉回了广播电视局。他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更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关心着我的生活,鼓励我在写作上好好努力,写出更好的新闻作品。他的鼓励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我的心田,让我在新的环境中迅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刚刚踏足新闻界的时候,我满怀理想和热情。每一次采访,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探险,每一次报道,都是对真相的追逐。那些年,我跑遍了达拉特旗的每一个角落,用我的笔触和镜头,捕捉着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

在新闻的世界里,每一天都是新的挑战,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时代的重量。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难忘的采访经历,这些是我记者生涯中最珍贵的记忆。

在我记者生涯的早期,记得有一次采访任务是报道工商局上街宣传打假的活动,那是我踏足新闻界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采访,我带着新鲜感和满腔热情,扛着摄像机就出发了。

到达现场后,我看到工作人员一边走一边向过往的行人发放宣传单。我急于捕捉每一个动态,于是也跟着跑来跑去,试图捕捉所有忙碌的瞬间。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拍摄方式会导致画面不稳定,甚至模糊不清。

当我带着拍摄的素材回到编辑室,满怀期待地看着编辑筛选可用的画面时,我的心情从云端跌落。编辑告诉我,我拍摄的大部分画面都无法使用,因为镜头没有固定,跑动中的画面成了一条弧线,且晃来晃去。原本计划中的详细报道,最终只能以一条简讯的形式播出。

当时分管新闻的张总编和杨总编随后把我叫到了办公室。他们语重心长地教育我,新闻拍摄不仅仅是记录事件,更重要的是要传达清晰、稳定的信息,并指导我如何在移动中保持摄像机的稳定,如何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时机来捕捉关键画面。

记得我第一次参与全旗“两会”报道,那时,我对新闻的概念还很模糊,只知道自己手里的摄像机很重,重到足以让我的手颤抖。

当我站在会场前,面对台上的领导和台下的参会干部,我的心跳加速,手不由自主地抖动。我担心自己无法完成任务,担心自己会在大家面前出丑。但我知道,我不能退缩,这是我作为记者的第一次考验。

我深吸了一口气,告诉自己:“你可以的!”我尝试着放松手指,慢慢地,摄像机稳定了下来。我开始专注于拍摄,寻找合适的角度,捕捉领导的讲话和干部们的反应。

尽管过程中充满了挑战,但最终,我还是完成了任务。我把第一次采访大会的新闻报道带了回去,虽然不是完美无缺,但我做到了。单位领导对我的鼓励成为了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那次经历教会了我,新闻不仅仅是报道事实,更是一种责任和勇气的体现,它要求我们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寻找完成任务的方法。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如何在紧张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我刚当记者时,机器设备还很落后,我和师傅陈姐共用一台M9000摄像机。这台机器也有点工龄了,是从别的同事手里传过来的。机器经常断电,偶尔还绞带,冬天还怕冻。我出去采访就像怀里抱着婴儿一样爱护着,遇上刮风下雨,干脆把上衣脱下来包裹着,坐在车上,总会把机器习惯性放在膝盖上,以防颠簸损坏。

有一年,我随旗委马书记进京开会,在飞机上,我紧紧抱着摄像机。空姐让我把机器放入行李架,我说摄像机就像战士的枪一样,一名记者,如果把摄像机损坏或丢了,就像战士把枪丢了一样,人在枪在,人在机器在。

我那时在新闻部属于新兵,又属我年轻,跟随领导调研考察多,下乡采访多,出稿多。常常一个人单兵作战,既要拍摄画面,又要写稿,忙得团团转。不回家,迟回家,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加班加点是常事。   

记者没有说“不”的时候,只要有采访任务,就得扛着摄像机去。记得二零零三年夏季全旗活动多。一天我因感冒正在打点滴,当时新闻部主任富民给我打来电话,说旗长要调研防汛工作,我二话没说把针头拔掉,骑上摩托车赶去采访现场。

那时候,记者都有上送新闻的任务,由于台里没有传输设备,我们只好打车去鄂尔多斯电视台送录像带,时效性不强的新闻就去邮局邮寄,偶尔也搭被采访单位的车,一天采访、送带马不停蹄,吃不上饭是常事。

在非典及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了严密有序的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体系,构筑起一道牢固的“抗疫大堤”。我也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加入到了抗疫的队伍当中,记录了从城市到农村的防疫措施,如农村防疫工作的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秩序的维护、“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障等。

作为记者的这些年,我扛着摄像机,从城市到农村,用镜头记录下了达拉特大地上无数动人的瞬间和故事,见证了达拉特旗的发展和变迁,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采制了许许多多有温度、有价值的新闻稿件,如《疫情防控达拉特在行动》《白天鹅莅临达拉特》《百岁老人的清洁情怀》《劳动模范尚保成绿化山川造福子孙》《王彦君抗击非典的英勇事迹》《雷大姐酱菜走俏南方市场》等等。这些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深深打动着我,不仅仅传递了个人的奋斗和奉献精神,更是时代精神的缩影。   

记得那些日子,我和小青局长、玉森局长、贺总编、高娃、永鲜、韩萍在制作机房里,端着焖面盒饭加班加点的情景。那时,机房的灯光总是比星光还要亮堂,我们的身影在屏幕前拉得老长。盒饭里的焖面虽然简单,却因为大家并肩战斗而变得格外美味。

加班的夜晚,时间似乎过得特别快。我们讨论着节目的每一个细节,从剪辑的节奏到画面的色彩,每一个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小青局长的眼神总是那么坚定,她的决断力和对节目质量的执着,让我深深敬佩。玉森局长则像一位细心的工匠,对每一个镜头都要求精益求精。

在那些忙碌的夜晚,我们不仅是同事,更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焖面盒饭成了我们共同的“战粮”,每一次的吞咽都伴随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我们分享着彼此的故事,笑声和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成为了机房里最温暖的旋律。

加班的疲惫是不言而喻的,但每当节目顺利完成,看到自己的努力转化为屏幕上的影像,那份成就感和满足感便能驱散所有的疲惫。那些夜晚,我们共同见证了节目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见证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小青局长,作为我们曾经的“班长”,以身作则,带领我们共同前进。在她担任局长期间,我们一起努力,办起了《乡土风》《东西南北达旗人》《想唱就唱》等栏目,这些节目极大地丰富了达拉特人的文化生活,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收视率节节攀升。特别是《乡土风》栏目,不仅让达拉特旗的群众当上了演员,还让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上了电视,这一创新之举,一时火遍了达拉特旗,火遍了鄂尔多斯大地,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预期。

在《乡土风》的影响下,达拉特旗的各村和社区都成立了文艺队。文艺爱好者们载歌载舞,以上达拉特电视台《乡土风》栏目为荣。那段时间,每到周五晚八点,基层群众们都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乡土风》,这成为了达拉特旗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深入人心的温暖。

这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小青局长和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是她的智慧和魄力,让我们的创意得以实现,是我们的团结和协作,让这些节目得以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也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温暖。 

再后来,我有幸走上了领导岗位,分管着《乡土风》《东西南北达旗人》《想唱就唱》《每周视点》等栏目,每一个栏目都承载着我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对群众需求的深刻理解,它们不仅成为了精品,更成为了连接我们与群众心灵的桥梁。

每当我们拍摄《乡土风》时,摄制组的人员拉着机器设备,早已等候的群众,欢迎我们的到来。那一幕幕热情的场景,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和期待。

我们摄制组的人员,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群众脸上的笑容,听到他们对节目的喜爱,我们心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便油然而生。辛苦一点又能算得了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为了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参与者。我们与群众一起欢笑,一起感动,一起创造着属于达拉特旗的文化记忆。我们的节目,成为了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广播电视局和后来的融媒体中心的岁月里,我有幸与五任主要领导共事,其中三位还与我搭过班子。每一位领导都以其独特的领导风格和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想想,秉忠局长的鼓励,小青局长的关怀,这些点点滴滴的恩情,如同山一般沉重,如同春一般温暖。在我心中,他们不仅是领导,更是我人生路上的恩人和导师。我将这份恩情铭记于心,化作前进的动力。

建勋局长是一位鼓励外宣的领导者。在他的任期内,我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奖励和支持。他明白,对外宣传是提升我们工作影响力的关键。在他的鼓励下,我们团队的士气高涨,我们的工作成果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建平主任虽然和我们仅搭班子一年,他以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团队的严格要求著称,实现了融媒体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使融媒体中心的工作大步向前,蒸蒸日上。

永茂主任是一位眼界独特且非常敬业的领导,他成为了我们团队的核心力量。他不仅以身作则,树立了榜样,还积极推动团队成员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通过组织各种培训和学习机会,鼓励我们拓宽视野,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他经常与团队一起讨论,深入交流业务工作,共同加班加点,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达到最高标准。在永茂主任的带动下,我们的团队不仅在业务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更在精神面貌上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风貌。他的领导,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每一位领导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为融媒体中心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智慧和决策,不仅推动了中心的发展,也丰富了我的职业生涯。我深刻体会到,领导的智慧和决策对于一个团队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他们的严格要求和高标准,是我们成长的压力,也是我们进步的催化剂。在与这些领导共事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学会了如何从他们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为能在这样的团队中工作而感到自豪,也为能参与到这样有意义的工作中而感到幸福。

岁月的馈赠,领导的智慧,这些宝贵的经历,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财富。新闻之路,漫长而艰辛,因为有了这些难忘的故事和人物,这条路也变得异常精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带着这些宝贵的经验,用我的笔和镜头,记录这个时代的每一个瞬间,讲述更多触动人心的故事,为达拉特旗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和新闻宣传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值此第25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特做小诗一首,以此纪念我铁肩担道义、妙笔写春秋的二十五载华年:


达拉特记者礼赞


在达拉特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

我持笔为锄,辛勤耕耘二十五载华年。

风沙漫卷,星辰璀璨,

摄像机是我不离不弃的伙伴,

每一个新闻现场,

都是我热血沸腾的疆场前沿。


二十五番春秋的轮回交替,

我目睹了达拉特旧貌换新颜的神奇。

城镇街巷似蛟龙伸展,繁荣在延伸中铺展,

乡村田野如画卷变幻,欢歌在变迁里飞旋。


我的足迹,深深印刻在黄河之畔,

那奔腾的涛声,如激昂的史诗,

诉说着发展的壮阔波澜。

工业园区似璀璨明珠崛起,光芒万丈,

照亮达拉特砥砺奋进的辉煌征途,闪耀非凡。


我踏遍达拉特的山山水水、村村社社,

聆听过历史的幽悠低吟、岁月的深沉长叹。

在现代化的工厂车间、校园书堂,

我看到希望之光如朝阳破晓,

幸福之泉似甘霖润田。


我的镜头,精准捕捉着丰收时刻那灿烂的笑颜,

那是农民辛勤汗水的结晶,浇灌出硕果满园。

我的笔端,忠实记录了生态修复的壮丽画卷,

那一抹醉人的新绿,是对美好未来的庄重诺言。


在达拉特的每一寸土地上,

我是忠实的记录者、岁月的守望者,

二十五年的记者生涯,

宛如一首激昂的赞歌,献给这片深爱的土地河山。


每一个字符,都倾注着我的深情厚意,

每一篇报道,都是达拉特生动鲜活的传记。

我自豪,我是达拉特的记者,

见证沧桑变迁,书写不朽的传奇,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