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爱吃粉汤油糕,粉汤滑溜,油糕油腻,把油腻的油糕放在滑溜的粉汤碗里蘸着吃,倒也十分合口。粉汤油糕现在是家常饭,什么时候想吃就去市场买一袋粉条、一块素糕,再买点豆腐、黄花、海带、咸菜疙瘩、五花肉等,把素糕用油一炸,粉条等食材往起来一和,就是一顿好饭。有时候炸素糕嫌给家里带来油气,索性买了油糕,回来放在保温桶里,再和一锅粉汤,也是名副其实的粉汤油糕。不在家里做也可以,现在街上卖粉汤油糕的小店多了,粉汤是现和的,油糕是现炸的,就等着客人来品尝。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跟上了时代步伐,把饭馆的名字也起得洋气起来,粉汤叫成土豆粉,油糕叫成了炸年糕,普通的食物有了阳春白雪的色彩。
我们小时候可不能隔三差五吃上这两种搭配起来的食物,不但因为食材匮乏,还因为这两种食物做起来都不容易。做粉汤起码得放点粉条、豆腐,而粉条需要和粉面,在和的过程中还要加点白矾,这样出来压粉条不化汤,和好的粉面还得用饸饹床子压成条状。豆腐做起来更费事,要先把豆子泡上,再用磨子加水磨成浆状,然后在大锅里用卤水点着做豆腐。油糕是先把黍子脱壳成为黍子米,再在水里泡半天后捞出来,把水控干后放在兑子上捣碎,捣一次挖出来,用筛子筛一次,反复多次捣筛后才成为蒸糕的黍子面,再放到锅里蒸,蒸熟从锅里拿出来,要赶快蘸着冷水用拳头杵,杵后才能捏成素糕片子,吃油糕还得放在油锅里炸。所以那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或者是逢年过节、盖房压栈、老人过寿、婚丧嫁娶等才能吃上油糕粉汤。小时候吃粉汤油糕最多的一段时间是家里盖房子的时候,那时候家里虽然穷,但为了让帮忙盖房子的人吃好,家里还是压了粉条、捣了糕面,隔三差五给他们吃一顿粉汤油糕,让他们卖力干活儿。直到压栈吃了羊肉蘸糕,这样的好日子才告一段落。再就是我们离家时间久了,回家后母亲再忙也会泡几碗黍子面,给我们做土豆汤汤蘸油糕或麻糊糊蘸油糕。
这样的食物吃起来爽口,也适合多做,几人合作着做,所以在老家梁外,人们办事宴往往在第一天晚上吃荞面饸饹油糕,第二天早上吃粉汤油糕,第二天中午坐席。坐席讲究多,过去是八大碗,现在因为人们生活富足,往往成了凉菜八道、热菜十道,还有腰点和主食。办事宴讲究既然请人来了,就不能怕麻烦,要让人家吃好喝好。提前把粉条压上好多篦子,一次和上一大锅,上百人也吃不完。豆腐做上几大盆,怕坏了浸在水里,和粉汤吃不完,还可以给客人做猪肉炒豆腐。黍子面因为用量大,就改为到加工坊把黍子加成黍子面了,这样加工上一两口袋黍子面,可以做若干盆的油糕。人们说人多吃饭香,办事宴上的流水席确实香。厨子把面捞在碗里,帮忙的人用条盘一下子把十几碗面端上来,一群人就着咸菜呼噜呼噜吃饭,有人几口就把一碗面下了肚,赶忙再倒上一碗面,几筷子又见了碗底。吃面的间隙就着吃几片油糕,吃饱了咂着嘴巴放下了碗,意犹未尽。许多城里人喜欢吃农村办事宴的面食、粉汤,其实农村办事宴的荞面、粉汤的食材和城市小食堂荞面、粉汤的食材大同小异,只不过办事宴做的过程更讲究一些,油肉放得更大一些,一次做得更多一些。
有一年我到镇里办事,想在小镇的街上找一个吃饭的地方。突然一个“青达门饭店”的招牌撞入我的眼中,我就信步走了进去,看了一眼菜谱,见上面写着油糕粉汤,就要了一份。不长时间,油糕粉汤上来了。油糕软软的,粉汤是现做的,吃着有些家乡的味道,却又不是地道的家乡饭。老板娘听我是梁外口音,问我是哪里人,我答是青达门人。我问她是哪里人,她答也是青达门人。我们一聊还是不远的邻居,就攀谈了许多。我再吃没有吃完的粉汤油糕,味道似乎一下子浓了许多,原来人吃饭是带着感情的,有感情吃粗茶淡饭都是香的,没感情吃山珍海味也是淡的。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一顿饭又把我拉回了家乡的山野。